高空栽培用花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3700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高空栽培用花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空栽培用花盆。



背景技术:

葡萄藤、仙人掌、桂花树等植物在进行高空压条生根时埋根容器大多采用的办法是在压条末端使用塑料袋等密封性好的软质包装袋进行包裹,并填充有营养土,上下端口绑扎密封。对于一些特定植物如葡萄藤在压条生根过程中需要浇灌一定量的水保持营养土的湿润,加快生根进程,故上述软质包装袋就需要松开上端口进行浇灌,较为不便。

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压条生根是采用普通花盆进行,由于花盆的自重较大,即使采用自重较轻的普通花盆,其受力集中于生根枝条埋设段,为防止花盆掉落,故需要在花盆下方承托支架,占用空间较大,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重较轻,扣接于生根部位,且便于浇灌的高空栽培用花盆。

本申请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高空栽培用花盆包括由两对接的空腔半盆体所组成的上端敞口的空腔盆体,所述半盆体包括对接面和盆沿,顺两半盆体内壁圆周均设置有半托圈,两半托圈构成向内突出于盆体内壁的环形托圈,在托圈上压盖有带有插孔的盖板,盖板将盆体内分为上部的预留腔和下部的生根腔,在生根腔内填充有营养土;所述半盆体的盆沿外侧向外翻转形成翻边,顺盆沿或翻边等距间隔开设有穿线孔,在各穿线孔内穿插有绑扎线。

在两半盆体对接面侧的半盆体外壁上均设置有若干连接件,所述若干连接件顺半盆体外壁上下布设。

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一半盆体外壁上的连接柱,设置在另一半盆体外壁上的连接条,所述连接条包括与半盆体外壁铰接的后部,连接条前部设置有与前述连接柱配合卡接的凹槽。

在盆体底面开设有渗水孔。

所述盖板中心开设有插孔,环插孔分布有透气孔。

所述盖板中心开设有插孔,环插孔分布有透气孔。

在一半盆体的两对接面上开设有插槽,在另一半盆体的两对接面上设置有与插槽配合插接的插条。

在对接面上设置有密封层。

本申请整体采用PVC材料制成,自重较轻,对植物枝条负重较轻,可直接扣接于生根部位,受力不仅在营养土内,还分担于生根枝条上,无需另行搭建支架。本申请通过对扣的结构可快速在生根部位进行包套,可重复利用,包套操作简便,包套后保湿及增湿便捷,枝条插入方向灵活可调。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本申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对接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1、穿线孔,2、半托圈,3、盆沿,4、半盆体,5、插条,6、连接柱,7、连接条,8、透气孔,9、插孔,10、盖板,11、绑扎线,12、渗水孔,13、密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高空栽培用花盆包括由两对接的空腔半盆体4所组成的上端敞口的空腔盆体,所述半盆体4包括对接面和盆沿3,顺两半盆体4内壁圆周均设置有半托圈2,两半托圈2构成向内突出于盆体内壁的环形托圈,在托圈上压盖有带有插孔9的盖板10,盖板10将盆体内分为上部的预留腔和下部的生根腔,在生根腔内填充有营养土;所述半盆体4的盆沿3外侧向外翻转形成翻边,顺盆沿3或翻边等距间隔开设有穿线孔1,在各穿线孔1内穿插有绑扎线11。

在两半盆体4对接面侧的半盆体4外壁上均设置有若干连接件,所述若干连接件顺半盆体4外壁上下布设。连接件用于将两半盆体4紧固的相连在一起形成盆体。

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一半盆体4外壁上的连接柱6,设置在另一半盆体4外壁上的连接条7,所述连接条7包括与半盆体4外壁铰接的后部,连接条7前部设置有与前述连接柱6配合卡接的凹槽。

在盆体底面开设有渗水孔12,多余的灌溉用水可由渗水孔12处流出盆体,且渗水孔12也可作为枝条插入的孔洞。

所述盖板10中心开设有插孔9,环插孔9分布有透气孔8。待生根枝条由插孔9处伸入盆体内的生根腔,透气孔8可使得营养土与外界空气接触。

如图1、3所示,在一半盆体4的两对接面上开设有插槽,在另一半盆体4的两对接面上设置有与插槽配合插接的插条4。插槽和插条4的配合可快速将两半盆体4对接,然后通过连接件紧固。

在对接面上设置有密封层13,密封层13的设置可防止浇灌时水由对接面处流出。

使用时,先将待生根枝条由盖板10上的插孔9穿入,随后将本申请的两半盆体4扣接于待生根部位,随后填入营养土将生根部覆盖并固定,填土高度不超过半托圈2;填土完毕后将盖板10顺枝条下移覆盖于半托圈2处,最后将绑扎线11捆绑于枝条上即可。预留腔内可根据实际需要空腔留置,也可放入营养土等。

需要浇灌时直接由盆体上端口进行浇灌,渗水孔12可防止浇灌过量,透气孔可保持营养土和外界的空气交换。

在使用时,有时会由渗水孔12处插入枝条,或/和插孔9处插入另一枝条。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申请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