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绿化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3701阅读:731来源:国知局
垂直绿化墙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外墙绿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垂直绿化墙。



背景技术:

垂直绿化又叫立体绿化,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栽种攀缘植物,以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垂直绿化在克服城市家庭绿化面积不足,改善不良环境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如公开号为CN102640674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环保绿化墙架结构,包括墙架、支架、蓄水槽、花盆和供水管,所述墙架上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镂空槽,镂空槽上端、下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孔、滴水孔,镂空槽底部设置有沟槽,所述蓄水槽设有与支架的沟槽相互卡合固定的卡勾,蓄水槽下端设置有滴水管,所述花盆放置在支架的镂空槽中,花盆外圆周设置有出水孔,所述供水管设置于墙架顶部,供水管下端连接滴水管。

这种绿化墙的花盆固定在支架上,当高处的花盆需要更换或者养护时,需要工人爬到高处进行作业,不仅不方便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绿化墙,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将高处的花盆移至低处进行养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垂直绿化墙,包括若干绿化墙单元,所述绿化墙单元包括框架、设置于框架上的驱动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并设于所述框架内的传动装置、与所述传动装置可拆卸连接的若干种植容器,其中,所述驱动装置驱动传动装置在竖直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装置驱动传动装置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种植容器可在竖直方向移动;当位于框架上端的植物需要养护时,启动驱动装置将位于框架上端的种植容器传送至下端,方便工作人员操作,同时提高了工作人员工作时的安全性;另外,种植容器与传动装置可拆卸连接,在将框架上端的种植容器传送至下端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破坏下端的植物,可先将下方的种植容器拆卸下来;另外,由于种植框与连接片可拆卸连接,工作人员可过段时间就更换种植框的位置,使得种植容器内的植物获取的养分较为均衡。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端和下端的主链轮和副链轮、以及连接所述主链轮和副链轮的链条,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主链轮连接,所述链条上可拆卸连接有若干定位板,种植容器与所述定位板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装置驱动主链轮转动,从而带动链条转动,于是,安装在链条上的定位板带着种植容器转动,可将位于框架上端的种植容器传至框架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链条包括若干链环单元、以及若干连接所述链环单元的链钩,所述链钩的两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链钩的两端通过设置于定位板上的通孔后用螺母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链钩的设置一来可调节整根链条的长度,以适应不用高度的垂直绿化墙;二来起到固定定位板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外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插槽,所述种植容器靠近定位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插槽插接配合的插接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容器利用插接块与插槽的配合固定于定位板上,连接方式简单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块上设置有用于锁定种植容器和定位板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开设于连接块上并与所述插槽连通设置的螺纹孔、以及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的抵紧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块与插槽插接后,将抵紧螺栓与连接块上的螺纹孔连接,从而将插接块锁定在插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种植容器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溢流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是种植容器中的水分过多,会从溢流管中将水排出,排出的水分流至位于其下方的种植容器中,进行二次利用。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的下端位于溢流管的下方位置设置有接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水槽可接收从最下端的种植容器中流出的水分,使该废水能够被再次利用,节约了资源。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置于框架上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和主链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的转轴转动带动皮带转动,从而带动主链轮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垂直绿化墙还包括浇灌装置,所述浇灌装置包括与水源连接的进水管道、与进水管道连接的出水管道、以及用于将水送至出水管道上的动力装置,所述出水管道位于种植容器的上方位置开设有出水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装置将水源中的水送至出水管道上,水从出水口中流出至种植容器中。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水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利用电机实现种植容器的上升和下降,工人只需在最方便的位置即可完成更换或养护绿化墙的工作,操作方便,提升工作安全性;

2、由多个独立的绿化墙单元组成,可根据安装场地的不同任意组合,使用灵活;

3、能够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雨水,节约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动装置和种植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传动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种植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绿化墙单元;2、框架;3、种植容器;4、主链轮;5、副链轮;6、链条;7、定位板;8、链环单元;9、链钩;10、加强筋;11、螺母;12、连接块;13、插槽;14、插接块;15、螺纹孔;16、外螺纹;17、溢流管;18、接水槽;19、电机;20、皮带;21、出水管道;22、出水口;23、进水管道;24、水泵;25、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垂直绿化墙,参照图1,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绿化墙单元1和用于为绿化墙单元1浇水的浇灌装置。每个绿化墙单元1均包括框架2,框架2的两侧边上设置有用于加强框架2强度的加强筋10和若干安装杆,安装杆上用螺栓固定连接有轴承座。绿化墙单元1还包括设置在框架2上端的驱动装置、与驱动装置连接并设于所述框架2内的传动装置、与传动装置可拆卸连接的若干从上至下排列的种植容器3,其中,驱动装置驱动传动装置在竖直方向运动。

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框架2上端的电机19,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框架2上端的主链轮4和设置在框架2下端的副链轮5,主链轮4和副链轮5的轴端通过轴承固定于轴承座内,主链轮4和副链轮5通过链条6连接,并且,电机19的转轴和主链轮4通过皮带20传动连接。当电机19工作时,带动皮带20转动,然后皮带20带动主链轮4转动,从而使链条6转动,于是种植容器3随着链条6在竖直方向移动。

参照图2,主链轮4和副链轮5上沿着周长方向内凹设置有阶梯槽,链条6通过阶梯槽与主链轮4和副链轮5连接。其中,参照图3,链条6包括若干链环单元8、以及若干连接链环单元8的链钩9,链环单元8包括环环相扣的链环,相邻的链环单元8通过链钩9连接。链钩9的两端设置有外螺纹16,一定位板7上开设有通孔,链钩9的两端通过通孔后用螺母11固定连接,从而将定位板7固定在链钩9上,链钩9的设置一来可调节整根链条6的长度,以适应不用高度的垂直绿化墙;二来起到固定定位板7的作用。

定位板7外设置有连接块12,连接块12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定位板7上,在连接块12上开设有插槽13,插槽13沿竖直方向贯穿连接块12。参照图4,种植容器3靠近定位板7的一侧设置有与插槽13插接配合的呈L形设置的插接块14。回到图3,在连接块12上设置有用于锁定种植容器3和定位板7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包括开设于连接块12上并与插槽13连通设置的螺纹孔15、以及与螺纹孔15螺纹连接的抵紧螺栓(抵接螺栓未画出),当插接块14与插槽13插接后,将抵紧螺栓与连接块12上的螺纹孔15连接,从而将插接块14锁定在插槽13中,加强了种植容器3的连接强度。

另外,回到图1,垂直绿化墙还包括用于为种植容器3中的植物浇水的浇灌装置,该浇灌装置包括与水源连接的进水管道23、与进水管道23连接的出水管道21、以及用于将水送至出水管道21内的水泵24,出水管道21位于种植容器3的上方位置开设有出水口22,且在进水管道23上设置了用于控制进水的阀门25,当需要向种植容器3中浇水时,打开阀门25,利用水泵24将水送至出水管道21内,水流再从出水口22流至种植容器3中。

种植容器3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溢流管17,当种植容器3中的水浇灌过多时,会从溢流管17中流出。并且溢流管17的出口正对于位于其下方的种植容器3,这样的设置可使种植容器3中流出的废水达到二次利用,节约水资源。在框架2的下端位置位于种植容器3的下方设置了接水槽18,可将最下方的种植容器3中流出的水接住,一来防止液体乱流;二来可对这部分水进行二次利用,节约水资源。接水槽18的一端与水泵24连通,并在连接水泵24和接水槽18的管道上设置了阀门25,当接水槽18中较多的水时,打开连接水泵24和接水槽18的阀门25,将接水槽18中的水送至出水管道21中。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当需要养护高处的植物时,开启电机19,电机19通过主链轮4带动链条6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种植容器3向下运动,从下至上依次取出抵紧螺栓,取下种植容器3,直至需要养护的植物所在的种植容器3运动到工作人员能够直接工作的位置,关闭电机19;完成养护后,按下电机19转换按钮使电机19反转,主链轮4带动链条6向上运动,此时依次将取下的种植容器3装回定位板7上,即完成高处植物的养护,工人只需通过控制电机19在即可完成植物的养护,不需要爬高作业,操作方便。

当需要浇水时,打开进水管23的阀门25,利用水泵24将水压至出水管道21中,在通过出水口22将水流向种植容器3中,且上一个种植容器3中多余的水会通过溢流管17流至下一个种植容器3中,使得水资源能够得到循环利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