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吸式单粒排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362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吸式单粒排种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吸式单粒排种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农业生产中,优秀的种植技术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排种环节也就变得尤为重要。精密排种技术能在极大程度上解放更多的人力,花费更少的财力,同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气吸式排种器以其结构简单,通用性好,对种子损伤率低,能实现较高速作业条件下的精量排种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内玉米、花生、黄豆等大粒种子精量排种多采用气吸式排种器,但为了达到精播的效果,随之出现漏播重播等问题,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气吸式单粒排种器,该排种器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控制,实时准确地检测排种盘外圈在排种过程中的漏播情况,并及时补漏,大大降低了排种器的漏播率;该排种器通过安装刮种装置可有效避减少重播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吸式单粒排种器的结构特点是:

排种器后壳体(1)通过螺栓与排种器前壳体(2)连接并固结于机架上;所述后壳体(1)通过传动轴与排种盘(5)相接形成腔体,分成真空区和非真空区;在所述真空区内右下部固接挡孔装置(3);所述挡孔装置(3)通过数据线与安装在机架上的智能控制系统(4)连接;所述前壳体(2)上固结位于排种器正上方的刮种装置(6)。

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吸式单粒排种器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排种器前壳体(2)由板连接将内腔左部分割形成滑道一(22)、回种桥(23)、回种道(24)、下储种室(25)和上储种室(26)和滑道二(27);所述前壳体(2)的内腔最左部为所述下储种室(25);所述下储种室(25)右侧紧挨回种道(24);所述回种道(24)上端被挡板(21)截止,中上部跨接回种桥(23);所述回种桥(23)底面与排种盘之间形成桥洞让种子通过;所述滑道一(22)左侧与回种桥(23)相接,右侧与斜向上的所述滑道二(27)相接;上端与回种道(24)上端开口相接;所述滑道二(27)上端左侧紧挨上储种室(26);

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吸式单粒排种器的结构特点还在于:所述挡孔装置(3)由支撑杆(31)、滑轴(32)、套管(33)、电磁铁(34)、压簧(35)、旋转杆(36)及橡皮碗(37)组成;所述电磁铁(34)下端固接在后壳体(1)真空区的底板上,上端固接套管(33);所述压簧(35)套在套管(33)上;所述旋转杆(36)左上面固接橡皮碗(37),右端立板设置通孔与支撑杆(31)相连,下面中间固接滑轴(32)插入套管(33)中并可沿着套管内壁滑动;所述智能控制系统(4)由单片机作为核心处理器控制电磁铁通电与断电,信号发射器(41)和信号接收器(42)配对使用检测接收排种器漏播信号;所述排种盘(5),其上设置两圈吸孔,外圈吸孔(52)为主要排种结构,内圈吸孔(51)为替补排种结构,其结构特征为:两圈吸孔大小数量相等,在排种盘上错位均布;所述内圈吸孔(51)始终位于真空区里;所述刮种装置(6)由外刮种器(61)、内刮种器(62)和刮种座(63)组成;所述刮种座(63)正前端固接圆柱形外刮种器(61),前右端固接圆弧形内刮种器(62),并分别用于外、内两圈吸孔刮种,以降低排种器重播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利用光电传感器等电子元件检测漏播情况,并利用单片机和电磁铁控制挡孔装置完成补漏工作,具有反应迅速、实时补漏的特性,大大增加了排种的精确率。

2.本实用新型采用刮种装置,分别用于内、外两圈吸孔刮种,从而保证每个吸种孔只保留一粒种子,达到精量播种,有效的降低排种器重播率。

3.本实用新型采用排种盘内外吸孔结构,一个排种盘完成排种以及补漏工作,有效的节省空间,且结构简单利用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壳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挡孔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排种盘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刮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后壳体、2前壳体、3挡孔装置、4智能控制系统、5排种盘、6刮种装置、21挡板、22滑道一、23回种桥、24回种道、25下储种室、26上储种室、27滑道二、31支撑杆、32滑轴、33套管、34电磁铁、35压簧、36旋转杆、37橡皮碗、41发射器、42接收器、51内圈吸孔、52外圈吸孔、61外刮种器、62内刮种器、63刮种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吸式单粒排种器的结构特点是:

参见图1,排种器后壳体1通过螺栓与排种器前壳体2连接并固结于机架上;所述后壳体1通过传动轴与排种盘5相接形成腔体,分成真空区和非真空区;在所述真空区内右下部固接挡孔装置3;所述挡孔装置3通过数据线与安装在机架上的智能控制系统4连接;所述前壳体2上固结位于排种器正上方的刮种装置6。

具体实施中,如图2所示,所述排种器前壳体2由板连接将内腔左部分割形成滑道一22、回种桥23、回种道24、下储种室25和上储种室26和滑道二27;所述前壳体2的内腔最左部为所述下储种室25;所述下储种室25右侧紧挨回种道24;所述回种道24上端被挡板21截止,中上部跨接回种桥23;所述回种桥23底面与排种盘之间形成桥洞让种子通过;所述滑道一22左侧与回种桥23相接,右侧与斜向上的所述滑道二27相接;上端与回种道24上端开口相接;所述滑道二27上端左侧紧挨上储种室26;如图3所示,所述挡孔装置3由支撑杆31、滑轴32、套管33、电磁铁34、压簧35、旋转杆36及橡皮碗37组成;所述电磁铁34下端固接在后壳体1真空区的底板上,上端固接套管33;所述压簧35套在套管33上;所述旋转杆36左上面固接橡皮碗37,右端立板设置通孔与支撑杆31相连,下面中间固接滑轴32插入套管33中并可沿着套管内壁滑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智能控制系统4由单片机作为核心处理器控制电磁铁通电与断电,信号发射器41和信号接收器42配对使用检测接收排种器漏播信号;如图4所示,所述排种盘5,其上设置两圈吸孔,外圈吸孔52为主要排种结构,内圈吸孔51为替补排种结构,其结构特征为:两圈吸孔大小数量相等,在排种盘上错位均布;所述内圈吸孔51始终位于真空区里;如图5所示,所述刮种装置6由外刮种器61、内刮种器62和刮种座63组成;所述刮种座63正前端固接圆柱形外刮种器61,前右端固接圆弧形内刮种器62,并分别用于外、内两圈吸孔刮种,以降低排种器重播率。

操作过程:

播种机作业前,先把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播种机上。播种作业时,负压使排种器后壳体1与排种盘5之间形成真空室,播种机的传动轴带动排种盘5旋转,排种盘5内圈吸孔51在上储种室26中吸种,外圈吸孔52在下储种室25中吸种,吸种孔带种离开储种室,到达被刮种装置6,当吸种孔所吸种子超过一粒时,刮种装置6上的外刮种器61刮外圈吸孔52上的多余种子,内刮种器62刮内圈吸孔51上多余的种子,从而保证每个吸种孔只保留一粒种子,达到精量播种;所刮下的种子经滑道二27进入回种桥23,最终进入下储种室25;当吸种盘所吸种子只有一粒时,刮种装置6不工作,吸种孔带种子经过刮种器继续转动,直到旋转到非真空区时,外圈吸孔52所吸种不再受到负压,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掉落,完成排种。与此同时,排种盘内圈吸孔51也吸种旋转,当智能控制系统4未发出补漏信号时,挡孔装置3中的电磁铁34一直通电不工作,到达真空室下部内圈吸孔51上的种子继续向上运动经回种道24往上运送直到被挡板21刮下,被刮下种子的内圈吸孔51继续往上运动进入上储种室26,进入新一轮的运种工作,同时被刮下的种子先后经滑道一22和回种桥23进入下储种室25;当智能控制系统4发出补漏信号时,即外圈吸孔52上无种子,发射器41和接收器42处于接通状态,漏播信号传递给智能控制系统4中的单片机,并控制挡孔装置3中的电磁铁34断电,压簧33将铰接在支撑杆31上的的旋转杆36推出,其上橡皮碗37向前运动并挡住内圈吸孔51,使其负压为零,种子掉落,完成补漏。该装置通过智能系统去检测漏播,控制补漏,使补漏动作反应迅速、灵敏,大大降低排种器的漏播率;同时通过刮种装置刮掉多余的种子,避免重复播种,进而大大的提高了播种机播种的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