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钓鱼用具,具体为一种钓鱼时用的浮漂。
背景技术:
浮漂是钓鱼时所需的必备工具之一。在钓鱼的过程中,钓鱼者一般仅能根据浮漂的上下波动情况来判断鱼咬鱼钩上饵料的情况,因此,浮漂在钓鱼的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浮漂在水中的灵敏度与稳定性是浮漂的两项重要数据,直接决定了浮漂的好坏及钓鱼者渔获的多少。市面上常见的浮漂采用轻质材料制成,浮于水面,其灵敏度与稳定性较差,为了解决浮漂的灵敏度与稳定性问题,刘大友发明了一种浮漂(CN205727726U),其在空心的漂尾与漂身一侧分别开有排气口与进水口,通过水体进入漂身并将漂尾内的空气排出,从而提高浮漂在入水后的灵敏度与稳定性。但经多次试验与使用,发现此种浮漂因为将进水口设置于浮漂的侧面,导致水体从侧面进入浮漂体内时,漂身会受到水体侧向的流动力作用力,从而使得浮漂在入水时仍会存在极大的水稳定性,严重影响浮漂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漂身底端设有进水口,稳定性大大提高的浮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漂身底端设有进水口的浮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尾、漂身、漂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漂身与漂尾的内部中轴线上设置有一条自漂身底端延伸至漂尾顶部的内部空腔,该内部空腔的底端与顶部均对外开口,且漂尾的侧壁上开有一个连通该内部空腔与外部空间的排水口,所述漂身底部的内部空腔内还设置有一个多腔体,该多腔体上均匀设置有多条与内部空腔同向的小腔体,小腔体的底端与外部空间连通,顶端与内部空腔连通,所述的漂脚设置于多腔体的底端。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漂尾上的排水口设置于漂尾与漂身的连接处。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腔体由中心柱及多块均匀一体成型在中心柱上的隔板构成,多腔体插入漂身底部的内部空腔内,所述的漂脚设置于多腔体中心柱的底端中心。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漂身上开设有从漂身一侧贯穿至另一侧的通孔,通孔的数量为一个,或呈上下排列的两个或多个。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组装使用方便,最重要的是,本浮漂在使用入水时,水体从漂身底端多腔体的多个均匀分布的小腔体入口均匀进入漂身内,有效保证了浮漂在水中的稳定性,有效防止了浮漂入水时的晃动感,使钓鱼者能更清楚的看清浮漂动作,为获得更好渔获打下了设备上的坚实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A-A剖视图;
图3为多腔体与漂身的装配图;
图4为多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漂尾,2-漂身,3-漂脚,4-内部空腔,5-排水口,6-多腔体,7-中心柱,8-隔板,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附图1-4所示,一种漂身底端设有进水口的浮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尾1、漂身2、漂脚3,所述漂身与漂尾的内部中轴线上设置有一条自漂身底端延伸至漂尾顶部的内部空腔4,该内部空腔的底端与顶部均对外开口,且漂尾的侧壁上开有一个连通该内部空腔与外部空间的排水口5,排水口设置于漂尾与漂身的连接处,所述漂身底部的内部空腔内还设置有一个多腔体6,该多腔体上均匀设置有多条与内部空腔同向的小腔体9,小腔体的底端与外部空间连通,顶端与内部空腔连通,所述的漂脚设置于多腔体的底端。
在具体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可将多腔体与漂身一体成型制作,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最佳方案是将多腔体单独生产,单独生产的多腔体由中心柱7及多块均匀一体成型在中心柱上的隔板8构成,然后将多腔体紧密插入漂身底部的内部空腔内即可。为保证多腔体插入内部空腔内后不会轻易脱落,可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比如硬质泡沫塑料制作多腔体,且多腔体隔板的外径略大于内部空腔的直径,当多腔体插入内部空腔中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力量才能插入,插入后再利用弹性材料的弹性使多腔体紧紧卡在内部空腔内,同时,利用多腔体的多块隔板与内部内腔壁之间形成多个独立的与内部空腔同向的小腔体(如附图2中内部空腔被均分为三个等份的小腔体),成为水体均匀分支进入漂身内的通道。漂脚则设置于多腔体中心柱的底端的中心位置。
同时,漂身上还开设有一个、两个或多个从漂身一侧贯穿至另一侧的通孔9,当通孔的数量为两个或多个,通孔呈上下排列,通孔的目的是浮漂入水深度不同时,用不同的通孔释放漂身内的空气。
在使用的过程中,当浮漂入水时,水体从漂身底端多腔体的多个小腔体中均匀进入漂身内,漂身内的空气及多余的水体再从漂尾上的排水口排出。在此过程中,水体是从底部均匀进入漂身,有效防止了背景技术中现有浮漂因从侧面进水而对浮漂产生的侧向作用力导致浮漂不稳的不足,使得浮漂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同时,本浮漂能悬浮于水面,当鱼咬饵料时产生的极细微动作都能引起浮漂的上下波动,从而大大提高的浮漂的灵敏度,增加了钓鱼者的渔获。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