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筒及捕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613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捕鼠筒及捕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鼠害防治与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捕鼠筒及捕鼠装置。



背景技术:

鼠害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一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农田鼠害长期困扰着农业收成,对农业的为害几乎涉及所有的农作物及其整个生育期,而且鼠类不仅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具有极大的危害,也是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控制鼠害已成为当今鼠害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目前,鼠害综合防治仍以化学杀鼠剂的使用或采用鼠夹法捕鼠灭鼠为主,然而,化学防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副作用不容忽视,采用鼠夹法对鼠类的捕获率较低,且容易伤到有益动物,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一项无害化控制农田鼠害的技术,即围栏陷阱系统,围栏陷阱系统利用鼠类喜靠边走、沿障碍物边缘活动的习性,在围栏内放置捕鼠器灭鼠,利用围栏陷阱系统捕鼠捕获率高、防效期长,且由于不使用杀鼠剂及其他药物,对人畜及鼠的天敌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围栏陷阱系统的设施材料可以重复利用,单位面积成本低,因此具有安全、高效、环保等多种优点,且目前,我国农田鼠情监测研究仍以鼠夹法为主,操作不便,由于捕获率低,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监测难度较大,采用围栏陷阱系统进行鼠情监测,省工、省力,且便于操作,能够大大弥补鼠夹法的局限性,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但是,很多围栏陷阱系统采用的捕鼠筒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一些体型较大、反应较为灵敏的鼠类容易从捕鼠筒中逃脱,对农田鼠害的防治不利,且在对鼠情监测的研究中也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捕鼠筒及捕鼠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捕鼠筒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一些体型较大、反应较灵敏的鼠类容易从捕鼠筒中逃脱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捕鼠筒包括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一筒体、贴附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并且顶部以及底部均开口的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相连并且水平设置的横轴、以及穿设于所述横轴上并能够绕所述横轴翻转的筒盖。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产生报警通信信号的信号触发机构以及在打开状态下能够触发所述信号触发机构的开合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开合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筒盖上的第一磁铁、设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并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对置的第二磁铁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连接的常闭触点开关。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根据报警通信信号执行报警及通信作业的执行机构、以及用于采集报警信息的信息采集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筒体的底部设有多个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筒体由有机塑料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筒体的顶部设有提手。

进一步的,所述横轴设于距离所述第二筒体底部的距离为所述第二筒体高度的三分之二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采用网格状筒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捕鼠装置,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捕鼠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捕鼠筒包括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一筒体和顶部以及底部均开口的第二筒体,且第二筒体贴附于第一筒体的内壁设置,与第一筒体的结构相匹配,第二筒体的内部设有横轴,横轴与第二筒体的内壁相连且水平设置,横轴上穿设有筒盖,筒盖能够绕横轴翻转,当有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捕鼠筒时,碰撞到设于第二筒体内的筒盖,在碰撞力及动物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使筒盖绕横轴侧翻,从而使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捕鼠筒,达到捕鼠及农田鼠害防治的目的,由于在第二筒体内设置有筒盖,鼠类落入第二筒体的底部后,在重力作用下筒盖恢复在水平位置的平衡状态,从而遮盖第二筒体,使捕鼠筒形成一个较为封闭式的空间,避免落入捕鼠筒的一些体型较大、反应较为灵敏的鼠类从捕鼠筒逃脱,使得捕鼠筒的捕获率提高,有利于加快农田鼠害的防治,且通过记录捕鼠筒内所捕获的鼠类信息,能够进行鼠情监测的研究,由于捕鼠筒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在进行鼠情监测时,捕获率高且省工省力,提高了鼠情监测研究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大大弥补了鼠夹法的局限性,保证了科学研究的稳定进行,由于第二筒体贴附第一筒体的内壁设置,避免了鼠类落入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间隙,使鼠类逃脱的可能,捕鼠筒采用内筒与外筒相结合使用的双筒结构,且第一筒体的顶部具有开口,第二筒体的顶部和底部均具有开口,使得落入捕鼠筒中的动物从第二筒体底部的开口进入第一筒体,在需要将落入捕鼠筒的动物取出时,只需将第二筒体从第一筒体中取出,便可方便地将第一筒体内的动物取出,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由于筒盖的遮挡导致取出不便,减缓工作进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筒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二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筒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信号触发机构的工作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第一筒体;200-第二筒体;300-横轴;400-筒盖;500-信号触发机构;600-开合机构;700-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1及实施例2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筒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二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筒盖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的信号触发机构的工作原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请一并参照图1-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捕鼠筒,包括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一筒体100、贴附于第一筒体100的内壁并且顶部以及底部均开口的第二筒体200、与第二筒体200的内壁相连并且水平设置的横轴300、以及穿设于横轴300上并能够绕横轴300翻转的筒盖400,具体而言:

捕鼠筒包括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一筒体100和顶部以及底部均开口的第二筒体200,第一筒体100的顶部具有开口,优选地,第一筒体100的顶部可为无盖式结构,以便实现捕鼠筒的捕鼠功能,且第二筒体200贴附于第一筒体100的内壁设置,与第一筒体100的结构相匹配,便于实现第一筒体100与第二筒体200的可拆卸连接,方便第二筒体200地取出和放置,第二筒体200的顶部和底部均具有开口,优选地,第二筒体200的顶部和底部均可为无盖式结构,使第二筒体200仅具有筒体侧壁,便于第二筒体200贴合第一筒体100的安装方式,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第二筒体200,以实现捕鼠筒的捕鼠功能。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均为筒形结构,为最大限度地避免落入捕鼠筒内的动物从筒体内跳出逃脱,又需要尽量减小对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捕鼠筒内的概率的影响,捕鼠筒的高度设置应合理,以保证捕鼠筒的正常功能,避免鼠类逃脱,对农田鼠害的防治不利,且对鼠情监测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3所示,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均为横截面为圆形的筒形结构,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可为顶部和底部筒体直径相同的圆柱筒体结构,也可为顶部筒体直径较小,底部筒体直径较大的锥形筒体结构,或是顶部筒体直径较大,底部筒体直径较小的倒锥形筒体结构,为保证捕鼠筒的正常功能,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的顶部和底部的筒体直径大小也应合理选择。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方案,也是较为优选的方案,如图4-6所示,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的横截面均为D形的筒形结构,筒体为薄壁半圆柱壳体与薄壁长方体的结合,采用这种D形筒形结构使得捕鼠筒在围栏陷阱系统中的安装较为便利,捕获率更高,由于围栏陷阱系统是将捕鼠筒安装于围栏的边缘,围栏在捕鼠筒的筒口处设有开口,围栏多采用网状平面结构,如此,采用圆形筒体则安装不便,鼠类不易掉入捕鼠筒内,采用D形筒体在安装时则直接将筒体的直线型平面与围栏连接,鼠类容易从围栏开口落入捕鼠筒内,从而使得捕获率更高。当然,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这两种形状,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为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以使捕鼠筒安装便利,功能易行。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顶部和底部的圆柱体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为顶部圆柱体直径较小,底部圆柱体直径较大的锥形筒体结构,或是顶部圆柱体直径较大,底部圆柱体直径较小的倒锥形筒体结构,为保证捕鼠筒的正常功能,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顶部和底部的圆柱体直径大小也应合理选择。

第二筒体200的内部设有横轴300,横轴300与第二筒体200的内壁相连且水平设置,横轴300与第二筒体200固定连接,横轴300上穿设有筒盖400,筒盖400的结构应与第二筒体200相匹配,且筒盖400沿横轴300的长度应小于横轴300的长度,以保证筒盖400能够绕横轴300翻转,且横轴300在第二筒体200内部的位置应合理设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捕鼠筒的功能,优选地,横轴300设于距离第二筒体200底部的距离为第二筒体200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能够避免落入捕鼠筒内的动物从筒体内逃脱,又不影响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捕鼠筒内的概率。具体地,筒盖400上设有穿线鼻,穿线鼻沿其长度方向设有长通孔,横轴300穿过穿线鼻的长通孔与第二筒体200的内壁连接,由于横轴300穿过筒盖400上的穿线鼻且水平设置,能够保证筒盖400在平衡位置时处于水平状态,以遮盖第二筒体200,当有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捕鼠筒时,碰撞到设于第二筒体200内的筒盖400,在碰撞力和动物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使筒盖400绕横轴300侧翻,从而使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捕鼠筒,达到捕鼠及农田鼠害防治的目的,且由于捕鼠筒对所捕动物的种类并没有限制,使得捕鼠筒可以捕捉到除鼠类之外的鼩鼱、蟾蜍、蜥蜴等动物,蟾蜍、蜥蜴等为有益动物,掉入捕鼠筒后一般不会死亡,及时放归后仍能生还,而鼩鼱为劳氏食虫目鼩鼱科动物,主食虫类,采用普通的捕鼠夹难以捕获,由于鼩鼱能携带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是防疫部门的重要监测对象,因此,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捕鼠筒除防治鼠害外还可捕获鼩鼱,为防疫部门的疫情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来源,实现捕鼠筒的功能多样化,且由于采用普通的捕鼠夹经常捕捉到鸟类,并且导致捕捉到的鸟类死亡,采用捕鼠筒则在捕鼠的同时不会伤害到有益鸟类,也不使用杀鼠剂及其他药物,对人畜及鼠的天敌无害,对环境无污染,是一项生态化的环保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由于在第二筒体200内设置有筒盖400,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第二筒体200的底部后,在重力作用下筒盖400恢复在水平位置的平衡状态,从而遮盖第二筒体200,使捕鼠筒形成一个较为封闭式的空间,避免落入捕鼠筒的一些体型较大、反应较为灵敏的鼠类从捕鼠筒逃脱,通常,由于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的设置高度均较高,且第二筒体200的侧壁光滑,落入第二筒体200的一般鼠类均难以从捕鼠筒内逃脱,但是,一些体型较大、反应较为灵敏的鼠类,如褐家鼠等,褐家鼠身大、强壮、机灵,有较强的跳跃能力,即使落入捕鼠筒内也能跳出逃脱,因此,通过在第二筒体200内设置筒盖400,减小了落入捕鼠筒的褐家鼠跳跃逃出的几率,使得捕鼠筒的捕获率提高,有利于加快农田鼠害的防治,且通过记录捕鼠筒内所捕获的鼠类信息,能够进行鼠情监测的研究,使捕鼠筒具备鼠害防治与监测的双重功能,由于捕鼠筒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在进行鼠情监测时,捕获率高且省工省力,提高了鼠情监测研究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且捕鼠筒安装好后能够长期使用,保证在鼠情监测研究期间,完整且不间断地记录鼠类在农田的活动状况、鼠类的数量消长和鼠害发生趋势等信息,大大弥补了鼠夹法的局限性,保证了科学研究的稳定进行。

由于第二筒体200贴附第一筒体100的内壁设置,避免了鼠类落入第一筒体100和第二筒体200的间隙,使鼠类逃脱的可能,捕鼠筒采用内筒与外筒相结合使用的双筒结构,且第一筒体100的顶部具有开口,第二筒体200的顶部和底部均具有开口,使得落入捕鼠筒中的动物从第二筒体200底部的开口进入第一筒体100,在需要将落入捕鼠筒的动物取出时,只需将第二筒体200从第一筒体100中抽出,便可方便地将第一筒体100内的动物取出,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由于筒盖400的遮挡导致取出落入捕鼠筒的动物的不便,减缓工作进程。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7所示,捕鼠筒还可包括用于产生报警通信信号的信号触发机构500以及在打开状态下能够触发信号触发机构500的开合机构600。开合机构600与信号触发机构500相连,开合机构600具有打开或闭合状态,在开合机构600处于打开状态时,信号触发机构500能够被触发,从而产生报警通信信号,通知监测人员有鼠类或其他动物掉入捕鼠筒内,以便监测人员展开后续作业,在开合机构600处于闭合状态时,信号触发机构500未被触发,不会产生报警通信信号,说明此时未有动物掉入捕鼠筒。通过设置开合机构600及信号触发机构500,使得监测人员对捕鼠筒的作业情况能够进行实时监测,信号触发机构500还连接有信息采集机构和执行机构,从而能利用信息采集机构对报警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以便在鼠情监测研究期间采集报警信息,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建立鼠害信息数据库,用于后续对鼠情的监测研究,同时在信号触发机构500产生报警信号后,利用执行机构能迅速地将报警信息传递给监测人员,例如采用短信通知或其他方式,使监测人员能够及时地进行鼠害的治理。

开合机构600与捕鼠筒相连,以便实现开合机构600的打开或闭合,从而在有动物掉入捕鼠筒时能够及时通知监测人员,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开合机构600设于筒盖400与第二筒体200的内壁之间,并分别与筒盖400和第二筒体200的内壁相连,在有鼠类或其他动物掉入第二筒体200内时,碰撞到筒盖400,筒盖400在碰撞力及动物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绕横轴300侧翻,从而驱动与筒盖400相连的开合机构600打开,触发信号触发机构500产生报警通信信号,在鼠类或其他动物掉落第二筒体200底部后,筒盖400在重力作用下恢复平衡状态,从而使开合机构600闭合,信号触发机构500不再报警,从而实现信号触发机构500对捕鼠筒的报警监测机制。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开合机构600包括设于筒盖400上的第一磁铁、设于第二筒体200的内壁并与第一磁铁相对置的第二磁铁以及分别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连接的常闭触点开关,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对置且相互吸引,第一磁铁与筒盖400相连,能够保证筒盖400固定于水平状态,在有鼠类或其他动物掉落捕鼠筒后,筒盖400发生侧翻,由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互吸引,能够快速地实现筒盖400恢复水平位置的平衡,保证筒盖400能够紧固在第二筒体200内,更进一步地降低了一些体型较大、反应较灵敏的鼠类从捕鼠筒中逃脱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捕鼠筒的捕获率,加快了农田鼠害的防治,提高了鼠情监测研究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了科学研究的稳定进行。常闭触点开关分别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连,在有鼠类或其他动物掉入第二筒体200内后,碰撞到筒盖400,筒盖400在碰撞力及动物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绕横轴300侧翻,驱动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互分离,从而使开合机构600打开,并触发信号触发机构500产生报警通信信号,在鼠类或其他动物掉落第二筒体200底部后,筒盖400在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互吸引的作用下恢复平衡状态,从而使开合机构600闭合,信号触发机构500不再报警,从而实现信号触发机构500对捕鼠筒的报警监测机制,且结构简单,功能易行,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强。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捕鼠筒还包括用于为信号触发机构500供电的电池组箱,通过电池组箱为信号触发机构500供电,以保证信号触发机构500能够正常作业,及时传递报警信息。具体地,电池组箱可采用电池为信号触发机构500供电,或者,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为信号触发机构500供电,节约资源,绿色环保,再者,电池组箱可采用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板相结合的方式,在天气晴朗时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为信号触发机构500供电,在太阳能电池板无法供电时,采用电池供电,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信号触发机构500的正常作业。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筒体100的底部设有多个通孔。由于第二筒体200具有开口,在第二筒体200采用顶部与底部均为无盖式结构时,由于第二筒体200只有侧壁,鼠类或其他动物掉入第二筒体200后,会直接掉落在第一筒体100的底部内壁上,由于动物的排泄物易腐蚀筒底,在第一筒体100的底部设置多个通孔,从而能将落入捕鼠筒的动物的排泄物排出筒外,避免动物的排泄物腐蚀筒底,延长捕鼠筒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一筒体100可由有机塑料材质制成,有机塑料抗腐蚀性强,能减小动物排泄物对筒底的腐蚀,对环境的污染小,绿色环保,能够延长捕鼠筒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筒体100的顶部设有提手700,从而方便了捕鼠筒的移动,也使得第一筒体100的安放和取出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一筒体100的侧壁可采用网格状筒体,采用网格状筒体能够大大降低捕鼠筒的质量,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节约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捕鼠装置,包括实施例1中的捕鼠筒。

如图8所示,捕鼠装置可采用围栏陷阱系统,在农田边上设置围栏,围栏可采用金属筛网式结构,利用固定杆将围栏固定在农田里,沿围栏的边缘间隔设置多个捕鼠筒,第一筒体100的顶部边沿与地面齐平,并在围栏紧靠捕鼠筒筒口的位置设有供鼠类进入的开口,以实现捕鼠功能。当有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捕鼠筒时,碰撞到设于第二筒体200内的筒盖400,在碰撞力及动物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使筒盖400绕横轴300侧翻,从而使鼠类或其他动物落入捕鼠筒,达到捕鼠及农田鼠害防治的目的,由于在第二筒体200内设置有筒盖400,鼠类落入第二筒体200的底部后,在重力作用下筒盖400恢复在水平位置的平衡状态,从而遮盖第二筒体200,使捕鼠筒形成一个较为封闭式的空间,避免落入捕鼠筒的一些体型较大、反应较为灵敏的鼠类从捕鼠筒逃脱,使得捕鼠筒的捕获率提高,有利于加快农田鼠害的防治,且通过记录捕鼠筒内所捕获的鼠类信息,能够进行鼠情监测的研究,由于捕鼠筒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在进行鼠情监测时,捕获率高且省工省力,提高了鼠情监测研究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大大弥补了鼠夹法的局限性,保证了科学研究的稳定进行,利用围栏陷阱系统捕鼠捕获率高、防效期长,且由于不使用杀鼠剂及其他药物,对人畜及鼠的天敌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围栏陷阱系统的设施材料可以重复利用,单位面积成本低,因此具有安全、高效、环保等多种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