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控温控湿节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887阅读:1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控温控湿节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用菌栽培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控温控湿节水装置。

(二)、

背景技术:

食用菌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近几年逐渐被人们认识,发展速度较快。但食用菌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大多数品种中低温条件下结实,极少数高温条件下结实,同时,为了提高经济收入,现在生产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从季节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致使传统的大棚夏季高温季节无法栽培中低温食用菌品种或产量少,难以满足市场,且大棚闲置,降低利用率;食用菌在菌丝生长阶段对环境湿度要求不严,但在出菇时环境相对湿度则需在85%以上,人工喷水增湿不能满足其需求,且不均匀、费工时。因此,研究出一种基于食用菌大棚控温控湿节水装置,有效降低大棚内温度、保持棚内湿度均衡,在降温同时做到多余水循环利用,对提高大棚利用率、产品品质、节水增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控温控湿节水装置,解决传统食用菌大棚高温季节棚内温度高、环境增湿靠人工喷水、降温多余水浪费的问题,实现食用菌大棚自动控温、自动控湿、水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包括控温装置、控湿装置、节水系统。

(1)控温装置:

棚外顶部两侧距最高点1m处,沿棚长度方向各设置一道微喷带,微喷带汇于供水管道,供水管道与深水井内潜水泵连接,棚内温控设备自动控制潜水泵开停。

(2)控湿装置:

棚内顶部距地面2.5m~3m沿棚长方向每隔2.5m~3m铺设微喷管道,每根微喷管道汇集于棚头供水管道,供水管道设总阀门并与潜水泵连接;每根微喷管道间隔1.5m~2m安装一个微喷头,每根微喷管道于棚头处单独设控制阀门。

(3)节水系统:

棚两边各建一道10cm~15cm宽、8cm~10cm深回水槽,回水槽落差10cm,在落差低的回水槽一端建回水池、沉淀池、过滤系统和蓄水池,回收水经沉淀、过滤进蓄水池,经潜水泵进供水管道。

采用本实用新型建造的大棚操作简单、省时、省工,高温季节棚内温度可降至25℃以下,减少喷水增湿用工60%以上,且增湿均匀,节水50%以上,大棚利用率提高20%以上,有效降低了用工成本,提高了大棚降温、增湿自动化程度和水循环利用效率。

(四)、附图说明

图1、图2,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控温控湿节水装置示意图。

图1中1、2是微喷带,3是供水管道,4是深水井,5是潜水泵,6是线路,7是温控设备。

图2中8是微喷头,9是微喷管道,10是阀门,3是供水管道,11是总阀门,12是蓄水池,5是潜水泵,13是过滤系统,14是沉淀池,15是回水池,16是回水槽,6是线路,17是湿控设备。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与实施。

大棚类型:拱棚。

控温装置:棚外顶部两侧距最高点1m处,沿棚长度方向各设置一道直径5cm~6cm的微喷带(1、2)),汇于棚头供水管道(3)与深水井(4)潜水泵(5)连接,棚内设温控设备(7),线路(6)与潜水泵接通,控制潜水泵开停,自动控制棚内温度不高于25℃。

控湿装置:棚内顶部距地面2.5m~3m处沿棚长方向每隔2.5m~3m铺设一道直径2.5cm的微喷管道(9),每根微喷管道汇集于棚头供水管道(3),直径3.2cm,设总阀门(11),与棚内湿度控制设备(17)和蓄水池(12)潜水泵(5)连接;每根微喷管道间隔1.5m~2m安装一个微喷头(8),每根微喷管道于棚头单独设控制阀门(10)。

节水系统:棚两边各建一道10cm~15cm宽、8cm~10cm深回水槽(16),落差10cm,上铺设漏眼塑料盖板,与地面平齐;在落差低的一端棚头建回水池(15)、沉淀池(14)、过滤系统(13)和蓄水池(12),降温水经回收、沉淀、过滤进蓄水池,为棚内控湿系统供水。

用该控温、控湿、节水系统,即可使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棚内湿度均匀,又可降低棚内温度,提高大棚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