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的药蜜蜂养殖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0953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升降的药蜜蜂养殖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蜂工具,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升降的药蜜蜂养殖箱。



背景技术:

蜂箱是养蜂过程中供蜜蜂繁衍生息的处所,是最基本的养蜂工具。1857年美国人郎氏发明了活框蜂箱与随后发明的巢础机和分蜜机一起被称为蜂具的三大发明,而正是这些养蜂工具的使用,结束了数千年传统养蜂采用土窝、毁巢取蜜的生产方式,奠定了新式养蜂的基础,使养蜂生产出现巨大的飞跃。上世纪初活框蜂箱和意大利蜜蜂一起传入我国,现在我国使用的蜂箱很多,比如十框蜂箱、达旦蜂箱、十二框方形蜂箱等,其规格大小不尽相同,但结构原理基本一致。初学养蜂者可以向养蜂户购买别人使用过的蜂箱,也可以根据规格自己制作蜂箱。

现有的养蜂工具多放置于地上,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空间,而且通风效果不理想,影响药蜂的成活率,不利于药蜂的成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升降的药蜜蜂养殖箱,解决了现有的养蜂工具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空间,而且通风效果不理想,影响药蜂的成活率,不利于药蜂的成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升降的药蜜蜂养殖箱,它包括养蜂箱、固定板、伸缩杆、固定环及升降驱动系统;所述养蜂箱与固定板之间通过伸缩杆连接,所述固定环固定设置于固定板的上端,所述升降驱动系统包括定滑轮和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连接养蜂箱,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穿过定滑轮后由人力控制。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伸缩杆为中通结构,所述伸缩杆伸长后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养蜂箱的上端设置有内螺纹凹槽,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内螺纹通孔,所述养蜂箱、伸缩杆、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均为螺纹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内螺纹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拉绳环,所述固定板上端设置有定滑轮,所述固定板上还设置有拉绳通孔,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拉绳环上,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穿过伸缩杆和内螺纹通孔与定滑轮连接,由定滑轮转向后再穿过拉绳通孔。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伸缩杆为N根,N为大于2的整数,所述伸缩杆沿养蜂箱顶部均匀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固定环将本实施例放置于树上或者高架上,然后通过升降驱动系统可实现实养蜂箱的升降,方便养蜂人员进行养蜂工作;伸缩杆的设置便于养蜂箱在悬挂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被环境影响出现摇摆过度的情况,所述养蜂箱、伸缩杆、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均为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方便本实施例的拆卸和安装,本实施例定滑轮、拉绳的设置,便于养蜂人员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伸缩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为:1、养蜂箱;2、固定板;3、伸缩杆;4、固定环;5、升降驱动系统;51、定滑轮;52、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可升降的药蜜蜂养殖箱,它包括养蜂箱1、固定板2、伸缩杆3、固定环4及升降驱动系统5;所述养蜂箱1与固定板2之间通过伸缩杆3连接,所述固定环4固定设置于固定板2的上端,所述升降驱动系统5包括定滑轮51和拉绳52,所述拉绳52的一端连接养蜂箱1,所述拉绳52的另一端穿过定滑轮51后由人力控制。通过固定环4将本实施例放置于树上或者高架上,然后通过升降驱动系统5可实现实养蜂箱1的升降,方便养蜂人员进行养蜂工作;伸缩杆3的设置便于养蜂箱1在悬挂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被环境影响出现摇摆过度的情况。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可升降的药蜜蜂养殖箱,所述的伸缩杆3为中通结构,所述伸缩杆3伸长后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养蜂箱1的上端设置有内螺纹凹槽,所述固定板2上设置有内螺纹通孔,所述养蜂箱1、伸缩杆3、固定板2之间的连接均为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方便本实施例的拆卸和安装。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可升降的药蜜蜂养殖箱,所述的内螺纹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拉绳环,所述固定板2上端设置有定滑轮51,所述固定板2上还设置有拉绳通孔,拉绳52的一端固定在拉绳环上,所述拉绳52的另一端穿过伸缩杆3和内螺纹通孔与定滑轮51连接,由定滑轮51转向后再穿过拉绳通孔,方便养蜂人员对养蜂箱1的高度进行调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可升降的药蜜蜂养殖箱,所述的伸缩杆3为N根,N为大于2的整数,所述伸缩杆3沿养蜂箱1顶部均匀分布,有助于保持养蜂箱1保持稳定。

如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