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栽种植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45675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水中栽种植物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植植物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水中栽种植物设备。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公告号为CN 104098188 B的植物浮床,该浮床由至少两个浮床单体相互连接而成。浮床单体上设有连接突出部,相邻两个浮床单体之间通过连接突出部铰接式活动连接,使得相邻两个浮床单体可相互上下翻转运动。每个浮床单体上至少有一个放置孔,植物种植筐可拆卸放置于放置孔中,浮床单体在种植水生植物后可漂浮于水面上。虽然该浮床实现了浮床单体之间可长期相互上下翻转运动,但是该浮床存在的缺点为:

1)仅能种植水生植物,使得水面上植物配置受限,不能种植出需要的花坛;

2)由于没有考虑到需要种植非水生植物的情况,就不会考虑到在浮床上铺设泥土,更加不会解决如何更换泥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中栽种植物设备,实现了将非水生植物种植于浮床上,解决了如何加入泥土以及更滑泥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中栽种植物设备,包括:

浮床,其漂浮于水面上;

种植容器,其可拆卸地设置于浮床上,以种植植物;

泥沙泵,其输出端能与位于安装于浮床上的种植容器连通,其输入端伸入至浮床下方水底泥土内;以及

控制箱,泥沙泵电连接至控制箱。

为了实现在浮床上建设一个统一的培养基地,优选的是,种植容器为上端开口的槽体结构,所述种植容器的底面面积与浮床的上表面面积相等。

为了实现在同一浮床上培养出不同植物,使得各种植物配合拼凑出不同的花形,由于不同植物对泥土中的各种元素需求量不一样,故而需要将不同植物在不同种植容器中培养,以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优选的是,种植容器的数量至少有四个,所有种植容器成排地安装于浮床上,每个种植容器均为筒状结构,且在每个种植容器的侧面设置有施肥槽,施肥槽与所在种植容器的内腔连通。

为了实现在该种植容器中实现对非水生植物的培养,并避免因泥沙中水份过多而影响非水生植物的生长,优选的是,每个种植容器均由第一容纳体和排水体构成,每个种植容器上段均为第一容纳体,每个种植容器下段均为排水体,第一容纳体为筒状结构,排水体为桶状结构,在排水体靠近第一容纳体的端部设置有带穿孔的排水板,排水板能供水通过且不能供泥土穿过,排水体底部上设置有排水孔。

为了实现在该种植容器中实现对水生植物的培养,优选的是,每个种植容器均由第二容纳体和蓄水体构成,每个种植容器上段均为第二容纳体,每个种植容器下段均为蓄水体,第二容纳体为筒状结构,蓄水体为桶状结构,蓄水体靠近第二容纳体的内部上设置有支撑架,以种植水生植物在支撑架上。

为了方便将种植容器中的泥沙或者培养基倾倒出来,以方便更换种植容器内泥土,提高种植效率,优选的是,每排种植容器均固定在安装板上,每一安装板的中部均固定有转动环,转动环转动连接有转动座上,在浮床的上表面上对应每个转动座均设置有安装座,转动座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座上。

为了避免转动环与转动座任意转动而导致处于正在培养植物的种植容器相对浮床转动,避免在转动过程中植物被倾倒出来,影响植物的正常培养,优选的是,在转动环与转动座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限转机构,第一限转机构设置有驱使部,通过作用于驱使部,能使转动环能相对转动座旋转或能使转动环相对转动座固定。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第一限转机构,优选的是,第一限转机构包括:

限转杆,转动座的上表面设置有供转动环的转动槽,在转动座上设置有位于转动槽一端的第一转动腔,在转动座上设置有位于转动槽另一端的驱动腔,限转杆一端位于第一转动腔内,限转杆穿过转动环,限转杆另一端位于驱动腔内,转动座环中心设置有第二转动腔,限转杆的中心线与转动环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第一限位环,其设置于第一转动腔内壁上,第一限位环中心设置有带有齿纹的第一固位孔;

第二限位环,其设置于第二转动腔内壁上,第二限位环中心上设置有带有齿纹的第二固位孔;

第一限位齿轮,其设置于第一转动腔内;

第二限位齿轮,其设置于第二转动腔内;

限位弹簧,其一端与第二限位齿轮固定,其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腔内壁固定,限位杆穿过限位弹簧的中心;

转动轮,其转动地设置于限位杆位于驱动腔内的端部上;

转动螺杆,其为第一限位机构的驱使部,转动螺杆穿过转动座进入至驱动腔内,且转动螺杆与转动座螺纹连接;以及

驱动头,其与转动螺杆位于驱动腔内的端部固定连接,驱动头为圆锥体结构,驱动头的大端与转动螺杆固定,驱动头的侧壁与转动轮相切;

其中,调节转动螺杆,能使驱动头的小端与转动轮相切,此时弹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第一限位齿轮与第一固位孔的齿纹啮合同时第二限位齿轮与第二固位孔的齿纹啮合;也能使驱动头的大端与转动轮相切,此时弹簧处于伸长缩状态,第一限位齿轮与第一固位孔脱离同时第二限位齿轮与第二固位孔脱离。

为了实现对各个种植容器内实现灌入水底中泥沙,以方便种植,优选的是,在浮床上安装有供料管道,供料管道包括:

主管,其输入端用于连通泥沙泵的输出端;

若干根软管;

若干根支管,支管的数量和软管的数量均与种植容器的排数相等,每根支管一端均通过一软管与主管连通,每根支管均位于所对应排种植容器旁;以及

若干个排料嘴,排料嘴的数量与种植容器的数量相等,每个排料嘴的一端均与以支管连通,每个排料嘴的另一端均伸向一种植容器。

为了避免泥沙堵塞供料管道,优选的是,供料管道还包括:三通管以及三通阀,三通管第一端与主管的输入端连通,三通管第二端与泥沙泵的输出端连通,三通管的第三端连通有水泵,水泵的输入端伸入至浮床下方水内,在三通管上设置有三通阀,三通阀能将三通管的第一端与三通管的第二端连通同时三通管的第一端与三通管的第三端封闭、也能将三通管的第一端与三通管的第三端连通同时三通管的第一端与三通管的第二段封闭,三通阀以及水泵均电连接至控制箱。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浮床上设置可拆卸的种植容器,实现了种植容器与容器内泥沙共同转移,方便额更换泥土时泥沙的转移,不必在水上操作,避免泥沙进入至水内而导致水下泥沙沉积过多;同时设置种植容器实现了将种植容器内泥土与浮床下方水隔离,实现了将非水生植物种植于浮床上;同时设置泥沙泵为种植容器内供泥沙,由于水下泥沙较为松软,能直接通过泥沙泵抽入至种植容器内,解决了如何自动加入泥土的问题,避免了因加入泥土带来的麻烦,减少了人工炒作,降低了劳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水中栽种植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至实施例7中水中栽种植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转动环与转动座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主管与安装板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水中栽种植物设备,包括:

浮床11,其漂浮于水面上;

种植容器12,其可拆卸地设置于浮床11上,以种植植物;

泥沙泵(图中未示),其输出端能与位于安装于浮床11上的种植容器12连通,其输入端伸入至浮床11下方水底泥土内;以及

控制箱(图中未示),泥沙泵电连接至控制箱。

为了实现在浮床11上建设一个统一的培养基地,种植容器12为上端开口的槽体结构,所述种植容器12的底面面积与浮床11的上表面面积相等。

由于种植容器12与浮床11可拆卸连接,故实现了种植容器12内更换泥土时可以将种植容器12整个转移到岸边,以将旧泥土倾倒出来,同时可以将种植容器12转移,以使得浮床11能够停飞机,增加该设备的实用价值。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为了实现在同一浮床21上培养出不同植物,使得各种植物配合拼凑出不同的花形,由于不同植物对泥土中的各种元素需求量不一样,故而需要将不同植物在不同种植容器22中培养,以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本实施例在浮床21上设计了多个种植容器22,以对浮床21上的植物进行分株培养,不同的植物使用不同的培养基,通过种植容器22实现相互隔离,使得在浮床21上培养出的植物经过排列后能够拼凑出需要的图案。

如图2所示,具体地,种植容器22的数量至少有四个,所有种植容器22成排地安装于浮床21上,每个种植容器22均为筒状结构,且在每个种植容器22的侧面设置有施肥槽,施肥槽与所在种植容器22的内腔连通。同时设置施肥槽,由于施肥槽偏离种植植物的中心,避免在施肥后大量肥料堆积在植物的根部,避免因肥料堆积在植物根部而导致植物根部损伤,保证施肥后植物能够健康成长。

为了实现在该种植容器22中实现对非水生植物的培养,并避免因泥沙中水份过多而影响非水生植物的生长,每个种植容器22均由第一容纳体和排水体构成,每个种植容器22上段均为第一容纳体,每个种植容器22下段均为排水体,第一容纳体为筒状结构,排水体为桶状结构,在排水体靠近第一容纳体的端部设置有带穿孔的排水板,排水板能供水通过且不能供泥土穿过,排水体底部上设置有排水孔。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为了实现在该种植容器22中实现对水生植物的培养,本实施例对种植容器22的构造进行了变化。

每个种植容器22均由第二容纳体和蓄水体构成,每个种植容器22上段均为第二容纳体,每个种植容器22下段均为蓄水体,第二容纳体为筒状结构,蓄水体为桶状结构,蓄水体靠近第二容纳体的内部上设置有支撑架,以种植水生植物在支撑架上。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为了方便将种植容器22中的泥沙或者培养基倾倒出来,以方便更换种植容器22内泥土,提高种植效率,本实施例对所有种植容器22的安装进行了设计。

如图2所示,每排种植容器22均固定在安装板23上,每一安装板23的中部均固定有转动环24,转动环24转动连接有转动座25上,在浮床21的上表面上对应每个转动座25均设置有安装座26,转动座25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座26上。

为了避免转动环24与转动座25任意转动而导致处于正在培养植物的种植容器22相对浮床21转动,避免在转动过程中植物被倾倒出来,影响植物的正常培养,在转动环24与转动座25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限转机构27,第一限转机构27设置有驱使部,通过作用于驱使部,能使转动环24能相对转动座25旋转或能使转动环24相对转动座25固定。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第一限转机构27,第一限转机构27包括:

限转杆271,转动座25的上表面设置有供转动环24的转动槽,在转动座25上设置有位于转动槽一端的第一转动腔,在转动座25上设置有位于转动槽另一端的驱动腔,限转杆271一端位于第一转动腔内,限转杆271穿过转动环24,限转杆271另一端位于驱动腔内,转动座25环中心设置有第二转动腔,限转杆271的中心线与转动环24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第一限位环272,其设置于第一转动腔内壁上,第一限位环272中心设置有带有齿纹的第一固位孔;

第二限位环273,其设置于第二转动腔内壁上,第二限位环273中心上设置有带有齿纹的第二固位孔;

第一限位齿轮274,其设置于第一转动腔内;

第二限位齿轮275,其设置于第二转动腔内;

限位弹簧276,其一端与第二限位齿轮275固定,其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腔内壁固定,限位杆穿过限位弹簧276的中心;

转动轮277,其转动地设置于限位杆位于驱动腔内的端部上;

转动螺杆278,其为第一限位机构的驱使部,转动螺杆278穿过转动座25进入至驱动腔内,且转动螺杆278与转动座25螺纹连接;以及

驱动头279,其与转动螺杆278位于驱动腔内的端部固定连接,驱动头279为圆锥体结构,驱动头279的大端与转动螺杆278固定,驱动头279的侧壁与转动轮277相切;

其中,调节转动螺杆278,能使驱动头279的小端与转动轮277相切,此时弹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第一限位齿轮274与第一固位孔的齿纹啮合同时第二限位齿轮275与第二固位孔的齿纹啮合;也能使驱动头279的大端与转动轮277相切,此时弹簧处于伸长缩状态,第一限位齿轮274与第一固位孔脱离同时第二限位齿轮275与第二固位孔脱离。当需要将种植容器22固定在种植位置时,调节转动螺杆278,使得转动螺杆278伸出较长,驱动头279的小端与转动轮277相切,此时,限位杆在驱动腔内的段部较长,第一限位齿轮274与第一固位孔的齿纹啮合同时第二限位齿轮275与第二固位孔的齿纹啮合,使得转动环24相对转动座25固定,转动环24不能相对转动座25转动,由于第一限位齿轮274和第二限位齿轮275的齿在圆周上分布较为密集,使得第一限位齿轮274和第二限位齿轮275与第一固位孔和第二固位孔相对旋转后,能够很容易啮合在一起;当需要将种植容器22转动到倾倒泥土的位置时,调节转动螺杆278,使得转动螺杆278伸入至转动腔内,随着转动螺杆278的伸入,导致驱动头279的大端开始与转动轮277相切,转动轮277使得驱动头279对限位杆的挤压更加顺畅,避免因没有转动轮277驱动头279与限位杆之间的摩擦力过大而损坏限位杆和驱动头279,延长了使用寿命,当大端与转动轮277相切后,限位杆向第一转动腔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导致第一限位齿轮274与第一固位孔脱离同时第二限位齿轮275与第二固位孔脱离,弹簧处于伸长缩状态,以在换上驱动头279小端后,能够使得第一限位齿轮274和第二限位齿轮275复位。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为了实现对各个种植容器22内实现灌入水底中泥沙,以方便种植,避免从外部转入泥沙至种植容器22内带来的麻烦,本实施例对供料管道进行了设计。

在浮床21上安装有供料管道28,供料管道28包括:

主管281,其输入端用于连通泥沙泵的输出端;

若干根软管282;

若干根支管283,支管283的数量和软管282的数量均与种植容器22的排数相等,每根支管283一端均通过一软管282与主管281连通,每根支管283均位于所对应排种植容器22旁;以及

若干个排料嘴284,排料嘴284的数量与种植容器22的数量相等,每个排料嘴284的一端均与以支管283连通,每个排料嘴284的另一端均伸向一种植容器22。同时软管282的设计也为各个种植容器22相对主管281转动提供了条件。实现了为各个种植容器22均自动供入泥土,方便了种植。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为了避免泥沙堵塞供料管道28,本实施例增设了水泵,以在泥沙灌入后将供料管道28内的泥沙冲刷出来。

供料管道28还包括:三通管285以及三通阀(图中未示),三通管285第一端与主管281的输入端连通,三通管285第二端与泥沙泵的输出端连通,三通管285的第三端连通有水泵,水泵的输入端伸入至浮床21下方水内,在三通管285上设置有三通阀,三通阀能将三通管285的第一端与三通管285的第二端连通同时三通管285的第一端与三通管285的第三端封闭、也能将三通管285的第一端与三通管285的第三端连通同时三通管285的第一端与三通管285的第二段封闭,三通阀以及水泵均电连接至控制箱。当需要供入泥沙时,控制箱通过三通阀,将泥沙泵与主管281连通,实现泥沙的供入;当泥沙供入完以后,需要将主管281、软管282以及支管283内泥沙清除,控制箱通过控制三通阀,实现主管281与水泵连通,水泵向主管281、软管282和支管283通入清水,实现将主管281、软管282和支管283内的泥沙清除,以避免泥沙干后泥沙堵塞主管281、软管282和支管283。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为了避免在冲刷供料管道28时清洗水直接灌入至种植容器22中,导致种植容器22中泥沙被冲走或培养基的浓度变低,以保证在冲刷供料管道28时避免水直接冲入至种植容器22中,同时保证种植容器22不会发生倾斜而导致种植容器22内泥沙和培养基被倾倒出来,本实施例对供料管道28的安装方式进行了设计。

在每个安装板23上均设置有转动套291,每根支管283均由安装板23支撑,且每根支管283均穿过所在安装板23上的转动套291,且支管283均能相对转动套291和安装板23转动,在支管283位于转动套291内的段部上均设置有环状齿轮292,环状齿轮292能相对转动套291转动,在转动套291上穿过有限转螺杆293,限转螺杆293与转动套291螺纹连接,限转螺杆293伸入至环状齿轮292旁,在限转螺杆293位于环状齿轮292旁的端部连接有限转卡舍294,旋转限转螺杆293,能使限转卡舍294卡住环状齿轮292,以将环状齿轮292卡住,防止支管283自由转动。当需要将支管283固定同时排料嘴284朝向种植容器22时,限转螺杆293伸入至转动套291内较长,使得限转卡舍294将环状齿轮292卡住,以防止支管283的自由转动,因喷射泥沙时有反向冲击力而导致排料嘴284不会朝向种植容器22,而无法实现泥沙的正常排入;当泥沙排满后,需要清除泥沙,首先,需要将支管283转动使得排料嘴284不再朝向种植容器22,然后控制箱控制三通阀连通水泵与主管281,使得水泵向主管281、软管282以及支管283内喷水,实现将主管281、软管282以及支管283内泥沙清除,避免在冲刷供料管道28时清洗水直接灌入至种植容器22中,导致种植容器22中泥沙被冲走或培养基的浓度变低,以保证在冲刷供料管道28时避免水直接冲入至种植容器22中。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