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采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16210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携式采茶装置。



背景技术: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或芽。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主产长江以南各地,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叶、革质、无托叶,茶叶含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在进行采茶时,采茶工人需要在手上挎着采茶蓝,或者大的采茶器皿进行存放茶叶,在移动采茶时十分不方便,茶叶容易因为失误而倾倒,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便携式采茶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采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进行采茶时,采茶工人需要在手上挎着采茶蓝,或者大的采茶器皿进行存放茶叶,在移动采茶时十分不方便,茶叶容易因为失误而倾倒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采茶装置,包括外框体,所述外框体的内部设置有存放腔,所述外框体的内壁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挡条,所述挡条上滑动连接有抽板,所述抽板的右端贯穿外框体的右壁,所述抽板的右端连接有突出部。

优选的,所述外框体的左右侧壁顶部均设置有安装块一,所述安装块一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带一。

优选的,所述外框体的右壁内侧设置有卡扣座,所述突出部的右壁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通过轴销活动连接有卡扣。

优选的,所述外框体的底部设置有海绵缓冲垫。

优选的,所述外框体的左右侧壁底部均设置有安装块二,所述安装块二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带二,左侧所述连接带二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公扣,右侧所述连接带二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母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便于将采茶装置固定在腰间和肩部,在进行采茶时更加省力,采的茶可及时存入存放腔中,通过抽板进行抽拉覆盖,对采好的茶叶进行收集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外框体,2-存放腔,3-挡条,4-抽板,5-突出部,6-安装块一,7-连接带一,8-卡扣座,9-卡扣座,10-卡扣,11-海绵缓冲垫,12-安装块二,13-连接带二,14-公扣,15-母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采茶装置,包括外框体1,外框体1的内部设置有存放腔2,外框体1的内壁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挡条3,挡条3上滑动连接有抽板4,抽板4的右端贯穿外框体1的右壁,抽板4的右端连接有突出部5。

其中,外框体1的左右侧壁顶部均设置有安装块一6,安装块一6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带一7,连接带一7佩戴在采茶工人的肩部,外框体1的右壁内侧设置有卡扣座9,突出部5的右壁设置有固定座8,固定座8上通过轴销活动连接有卡扣10,卡扣座9和卡扣10相配合,可将抽板4进行固定,外框体1的底部设置有海绵缓冲垫11,海绵缓冲垫11减轻采茶装置对腰部的冲击,外框体1的左右侧壁底部均设置有安装块二12,安装块二12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带二13,左侧连接带二1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公扣14,右侧连接带二1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母扣15,公扣14和母扣15进行连接,便于穿戴。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采茶工人将连接带一7佩戴在肩部,卡扣座9和卡扣10相配合,使采茶工人将连接带二13佩戴在腰部,使采茶装置可以固定在采茶工人的身上,海绵缓冲垫11减轻采茶装置对腰部的冲击,采茶工人在采茶时,一段时间后将抽板4抽出,将茶叶倒入存放腔2中,再推入抽板4,将卡扣10插入卡扣座9中,使抽板4被固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