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通风循环系统的水稻种植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9168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通风循环系统的水稻种植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种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通风循环系统的水稻种植棚。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大棚种植水稻越来越广泛,可是大棚毕竟是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尤其是在夏日时期,由于大棚被阳光直射,棚内部温度直线上升,严重影响水稻的健康生长。因此,棚内需要经常的换气、降温,但是现有的手段多采用大功率风机对大棚进行换气处理,其功耗较大,且噪音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通风循环系统的水稻种植棚,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利用传统大功率风机对大棚进行换气处理功率消耗大、噪音污染严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通风循环系统的水稻种植棚,包括棚体,所述棚体内设置有种植装置,所述棚体包括外层,内层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若干通风管,所述通风管内设置有降噪装置、制冷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通风管前后两端上分别设置有风道进风口和风道出风口,所述风道进风口上设置有棚内空气进风口和棚外空气进风口,所述风道出风口上设置有棚内出风口和棚外出风口,所述棚内空气进风口和棚外空气进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旋转风门,所述棚内出风口和棚外出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二旋转风门,所述第一旋转风门可旋转至棚内空气进风口或棚外空气进风口处对棚内空气进风口或棚外空气进风口进行封闭,所述第二旋转风门可旋转至棚内出风口或棚外出风口处对棚内出风口或棚外出风口进行封闭,所述通风管内设置有抽风系统。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棚体的上方设置有喷水装置,所述喷水装置包括横穿所述棚体的水管,所述水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喷头,所述水管的进水口端连接一水泵。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水泵的另一端连接太阳能供电装置,所述太阳能供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充放电控制单元和至少两个蓄电单元。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抽风系统包括设置于通风管内的蜗壳,所述蜗壳上设置有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所述蜗壳内设置有风轮,所述风轮与电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旋转风门和第二旋转风门,可以自由切换大棚内外进风口及出风口,达到不同的功能,同时设置有降噪装置、制冷装置和加热装置,可以实现棚内空气的循环流通以及控制温湿度,并且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气循环通风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棚体;2-种植装置;3-外层;4-内层;5-通风管;6-棚内空气进风口;7-棚外空气进风口;8-棚内出风口;9-棚外出风口;10-第二旋转风门;11-水管;12-喷头;13-水泵;14-太阳能供电装置;15-第一旋转风门;16-蜗壳;17-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3所示,一种带通风循环系统的水稻种植棚,包括棚体1,棚体1内设置有种植装置2,棚体1包括外层3,内层4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若干通风管5,通风管5内设置有降噪装置、制冷装置和加热装置,通风管5前后两端上分别设置有风道进风口和风道出风口,风道进风口上设置有棚内空气进风口6和棚外空气进风口7,风道出风口上设置有棚内出风口8和棚外出风口9,所述棚内空气进风口6和棚外空气进风口7之间设置有第一旋转风门15,棚内出风口8和棚外出风口9之间设置有第二旋转风门10,第一旋转风门15可旋转至棚内空气进风口6或棚外空气进风口7处对棚内空气进风口6或棚外空气进风口7进行封闭,第二旋转风门10可旋转至棚内出风口8或棚外出风口9处对棚内出风口8或棚外出风口9进行封闭,通风管5内设置有抽风系统,抽风系统包括设置于通风管5内的蜗壳16,蜗壳16上设置有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蜗壳16内设置有风轮17,风轮17与电机连接。

通过第一旋转风门15和第二旋转风门10,可以自由切换大棚内外进风口及出风口,达到不同的功能,同时设置有降噪装置、制冷装置和加热装置,可以实现棚内空气的循环流通以及控制温湿度,并且降低噪音。

棚体1的上方设置有喷水装置,喷水装置包括横穿所述棚体的水管11,水管1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喷头12,水管11的进水口端连接一水泵13,水泵12的另一端连接太阳能供电装置14,太阳能供电装置14包括依次连接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充放电控制单元和至少两个蓄电单元。加设喷水装置,可在不同阶段对水稻进行喷水,补充水量,并通过太阳能供电装置对水泵12供电,节能环保。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