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黄土高陡坡水土保持的树窝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8643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黄土高陡坡水土保持的树窝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保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黄土高陡坡水土保持的树窝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严重的干旱和水土流失,成为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尤其是由于长期以来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建国以来,大力开展了植被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植被建设速度加快,森林覆被率每5~8年增加1%,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但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增加了财政负担,由于黄土本质疏松,降雨量少,降雨集中,夏天暴雨较多,春天沙城暴频繁,在新树苗还未成长起来之前就破坏掉,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新种植的树苗不易成活,在新树苗成长起来之前有一些树苗就会被破坏掉。大面积的人工植被自我更新不良,难以形成稳定的群落,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不理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植被的水分生理生态问题,探索新的植被建设途径。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危机,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严重障碍。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对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全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适用于黄土高陡坡水土保持的树窝结构,结构简单,能够防止淤泥进入根部,便于树苗根部保墒,便于积水蓄水,能够提高树苗的存活率,便于推广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黄土高陡坡水土保持的树窝结构,包括树窝、集水窝,其特征在于:所述树窝靠上坡面处设置有集水窝,所述树窝为长方体结构,竖直设置在坡面上,树窝包括树窝框架、树窝盖板,靠下坡面及左右面的树窝框架内设置环保无纺布,所述集水窝包括集水窝框架、吸水海绵、集水窝压盖,所述集水窝框架包括左右侧壁及弧形底部,集水窝框架上设置环保无纺布,集水窝框架内设置吸水海绵,吸水海绵上设置集水窝压盖,所述吸水海绵内设有渗水管到树窝内。

所述树窝压盖分开成两半,与树窝框架榫卯卡接,树窝盖板设有进水孔及树苗生长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置的集水窝在暴雨时可阻挡淤泥进入树窝,防止淤泥造成的树根无法呼吸而使树根坏死,且集水窝内的吸水海绵可吸水微量的水分通过渗水管送入树苗根部使树苗在干旱少雨的季节也能存活;框架内三面环保无纺布的设置,可阻止树窝内的过快水分散失,有利于树苗根部的保墒,所以该装置可以提高黄土高陡坡的树苗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所示:树窝1;树窝框架101;树窝盖板102;集水窝2;集水窝框架 201,吸水海绵202,集水窝压盖203;坡面3;树苗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种适用于黄土高陡坡水土保持的树窝结构,如图1至3,包括树窝1,所述树窝1靠上坡面处设置有集水窝2,所述树窝1为长方体结构,竖直设置在坡面3上,树窝1包括树窝框架101、树窝盖板102,靠下坡面及左右面树窝框架 101内设置环保无纺布,所述集水窝2包括集水窝框架201、吸水海绵202、集水窝压盖203,所述集水窝框架201包括左右侧壁及弧形底部,集水窝框架201 上设置环保无纺布,集水窝框架201内设置吸水海绵202,吸水海绵202上设置集水窝压盖203,所述吸水海绵202内设有渗水管到树窝1内。

所述树窝压盖102分开成两半,与树窝框架101榫卯卡接,树窝盖板102 设有进水孔及树苗4生长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或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