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水浇花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8717阅读:13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浇灌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动控水浇花器。



背景技术:

很多家庭都会养一些花草,但是没人在家就无法浇水,太忙的时候也常常忘记给植物浇水,这样植物就很容易缺水枯萎死掉。如何能够在无人的情况下实现自动给植物浇水,是每个家庭都希望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实现自动浇花的设备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用计时器来控制浇花,成本较高,需接电或常开自来水管,有安全隐患,而且不适合家庭之类小规模的花园、盆花使用。二是用细的塑料管从水盆或水桶自吸水到花盆,但是其持续渗水,无法控制浇水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控水浇花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动控水浇花器,包括控制组件、储水容器及盆栽,其中,

储水容器:所述储水容器内部储存水分;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及分别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的水泵和传感器,其中,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盆栽周边的湿度,所述水泵与所述储水容器液体连通,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水泵以将所述储水容器中的水分导入至所述盆栽中。

作为限定所述自动控水浇花器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储管室、控制室,所述储水容器位于所述储管室的上方,所述储管室内设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储水容器液体连通,所述导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水泵液体连通;所述控制室位于所述储管室的下端,所述控制组件位于所述控制室中。

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壳体其中的一个侧壁设置有维修门,所述维修门可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储管室和所述控制室。

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壳体还包括培育室,所述盆栽位于所述培育室中,所述传感器部分位于所述培育室中。

作为更进一步的限定,所述培育室还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一端通过铰链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观察窗可以绕所述铰链翻折以取出或放入所述盆栽。

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培育室还包括承载隔板,所述承载隔板上端设有鹅卵石层,所述盆栽位于所述鹅卵石层上。

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承载隔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漏液口,所述承载隔板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残水室,所述漏液口能够连通所述培育室和所述残水室。

作为更进一步的限定,所述残水室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外端设有可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的封堵臂。

作为限定,所述水泵的一端还连接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部分位于所述培育室中,位于所述培育室中的所述喷水管的端部设有喷水头。

作为更进一步的限定,所述水泵还连接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远离所述水泵的一端从所述盆栽的底部插入至所述盆栽中。

本发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 本实用新型通过传感器测量盆栽周边湿度,再通过控制器控制水泵运转,将储液容器中的水分导入至盆栽中,方便、快捷及测量数据准确,实现了高效且精准的自动浇灌;

(2)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控水浇花器,还设置有壳体,通过在壳体内部设置储管室、控制室及培育室,使得各个模块之间不会发生干涉,能够长期保持有序的运行;

(3) 本实用新型在储管室、控制室、培育室及残水室均设有可开启或关闭的装置,方便相关结构的维护及更换;

(4) 本实用新型在盆栽的下端设置有鹅卵石层,可以利用昼夜温差大,鹅卵石夜间很快冷却可以把空气中水蒸气冷凝下来,保持培育室内的湿度;

(5)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控水浇花器还设有有残水室,可以将多余的水分进行收集,防止多余的水分影响周围环境;

(6) 本实用新型除了在盆栽的顶部进行浇灌,同时还设置有插入盆栽底部的注水管,能够保持盆栽根系的水分。

综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并能达到很好的自动浇灌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观察窗;111、铰链;112、凸起;12、维修门;13、开口;14、封堵臂;2、培育室;21、承载隔板;211、漏液孔;212、过孔套;22、鹅卵石层;3、残水室;31、接水盆;4、储管室;41、导水管;411、连接管头;5、控制室;51、水泵;52、控制器;53、传感器;54、喷水管;541、喷水头;55、注水管;6、储水容器;61、出水口;62、注水口;7、盆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控水浇花器,包括控制组件(图未标)、储水容器6及盆栽7,储水容器6内部存储水分,且底部设有出水口61,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52、水泵51和传感器53,控制器52预先储存标准湿度(能够满足盆栽良好生存的湿度),水泵51和传感器53与控制器52之间均为信号连接,传感器53为湿度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盆栽7周边的湿度,然后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52,水泵51的一端与储水容器6液体连通,当传感器53检测到盆栽7周边的湿度不满足标准湿度时,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52,控制器52控制水泵51运转,将储水容器6中的水分导入至盆栽7中,当传感器53检测到盆栽7周边环境满足标准湿度时,既反馈信号给控制器52,控制水泵51停止运行,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控水浇花器方便、快捷及测量数据准确,实现了高效且精准的自动浇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动控水浇花器还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上端具有开口(图未标),储水容器6通过该开口部分置于壳体1的内腔进行固定,储水容器6部分置于壳体1外部,储水容器6还设有注水口62和出水口61,通过注水口62可以及时的向储液容器6中补充水分,出水口61用于导出储水容器6内的液体。具体的,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储管室4、控制室5,其中,储水容器6的底端支撑于储管室4的上端面,储管室4的上端面还设置有凸起112用于支撑所述储水容器6,储管室4的内部还设置有导水管41,导水管41的一端与水泵51液体连通,另一端与储水容器6的出水口61连通,其中,导水管41与出水口61之间还设有连接管头411,连接管头411覆盖在出水口61的四周,保证出水口61与导水管41连接处的密封性。

控制室5位于储管室4的下方,控制组件设置在控制室5中,防止控制组件受外界环境干扰导致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的其中一个侧壁设置有维修门12,维修门12的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于壳体1的侧壁上,该维修门12的另一端可沿着铰链连接处进行旋转以打开或关闭储管室4和控制室5,方便后期的维修及更换。可以理解的,储管室4和控制室5每个都可以配置一个维修门12,既达到维护和更换的目的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还包括培育室2,其中,盆栽7放置于培育室2的底端,储水容器6部分结构固定于所述培育室2中,能够实现对储水容器6的四周进行固定,增强储水容器6的稳定性;传感器53由控制室5穿入至培育室2中,方便传感器53实时监测培育室2内的湿度。具体的,培育室2还设有观察窗11,该观察窗11一端通过铰链111与壳体1的顶臂活动连接,通过旋转观察窗11以打开或关闭培育室2,方便养花人取出或放入盆栽7,可以理解的,为了更直接的观察盆栽7的生存状态,观察窗11为透明材质,例如,玻璃或透明塑料等。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培育室2的底端设有承载隔板21,承载隔板21的上端布置有鹅卵石层22,盆栽7放置于鹅卵石层22上,通过设置鹅卵石层22,可以利用昼夜温差大,鹅卵石层22夜间很快冷却可以把空气中水蒸气冷凝下来,保持培育室2内的湿度。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培育室2内部的水分积攒太多,无法进行排除,导致淹没盆栽7,承载隔板21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漏液口211,用于将盆栽7无法吸收的多余水分导出,本实施例中,漏液口211为四个;具体的,承载隔板21与壳体1的底部之间形成残水室3,漏液口211连通培育室2和残水室3,进而通过漏液口211将培育室2内多余的水分导入至残水室3中。为了更好的收集水分,本实施例中,残水室3内部还设有接水盆31,方便水分的收集与处理。

为了能够方便处理残水室3内的水分,本实施例中,残水室3的一个侧壁上设置有开口13,对应该开口13的位置还设有可打开或关闭该开口的封堵臂14,该封堵臂14一端与残水室3的外壁铰链连接,另一端可沿着该铰链端进行旋转;当接水盆31中的水分即将储满时,可以通过开口13将接水盆31进行处理,方便继续应用。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泵51的一端还连接有喷水管54,用于将水泵51中的水分导入至盆栽7中,为了使喷出的水分分布更加均匀,该喷水管54的端部还设有喷水头55,能够保证盆栽7内的水分分布均匀。

为了保证盆栽7的根系的水分得到保证,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水泵51还连接有注水管55,注水管55远离水泵51的一端从盆栽7的底部插入,使水泵51能够对盆栽7的根系直接浇灌,保证盆栽7的根系的水分。可以理解的,为了保证注水管55与承载隔板21之间的密封性,承载隔板21与注水管55之间还设有过孔套21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控水浇花器,通过传感器53测量盆栽7周边湿度,再通过控制器52控制水泵51运转,将储液容器6中的水分导入至盆栽7中,方便、快捷及测量数据准确,实现了高效且精准的自动浇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