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笼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067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笼架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种鸡养殖已具备一定规模。

种鸡下的蛋都在鸡笼里面,需要人工把手伸进去收集,这样集蛋的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笼架装置,解决了集蛋的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笼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支撑腿、横梁和右支撑腿,所述左支撑腿和所述右支撑腿形成八字形结构,所述左支撑腿上设有多个第一种鸡笼,所述第一种鸡笼左侧设有第一料槽,所述第一料槽左侧设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第一行车轨道,所述第一种鸡笼下面设有第一鸡蛋收集网,所述第一鸡蛋收集网左端向下倾斜,所述第一鸡蛋收集网左端设有呈U型状的第一鸡蛋收集槽,所述右支撑腿上设有多个第二种鸡笼,所述第二种鸡笼右侧设有第二料槽,所述第二料槽右侧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第二行车轨道,所述第二种鸡笼下面设有第二鸡蛋收集网,所述第二鸡蛋收集网右端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鸡蛋收集网右端设有呈U型状的第二鸡蛋收集槽。

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撑腿和所述右支撑腿之间设有多条与所述横梁平行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撑腿下端设有第一可调节脚杯,所述右支撑腿下端设有第二可调节脚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种鸡笼内设有第一水龙头,所述第二种鸡笼内设有第二水龙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第一种鸡笼下面设有第一鸡蛋收集网和第一鸡蛋收集槽,在第二种鸡笼下面设有第二鸡蛋收集网和第二鸡蛋收集槽,这样方便集蛋直接滑落到对应的鸡蛋收集槽内,这样集蛋的效率高,人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笼架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序号及其说明:

1b、左支撑腿;2b、第一种鸡笼;3b、第一料槽;4b、第一行车轨道;5b、第一支撑板;6b、第一鸡蛋收集槽;7b、第一可调节脚杯;8b、第一鸡蛋收集网;9b、加强筋;10b、第二鸡蛋收集网;11b、第二可调节脚杯;12b、第二鸡蛋收集槽;13b、第二支撑板;14b、第二行车轨道;15b、第二料槽;16、第二种鸡笼;17b、右支撑腿;18b、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笼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支撑腿1b、横梁18b和右支撑腿17b,左支撑腿1b和右支撑腿17b形成八字形结构,左支撑腿1b上设有多个第一种鸡笼2b,第一种鸡笼2b左侧设有第一料槽3b,第一料槽3b左侧设有第一支撑板5b,第一支撑板5b上设有第一行车轨道4b,第一种鸡笼2b下面设有第一鸡蛋收集网8b,第一鸡蛋收集网8b左端向下倾斜,第一鸡蛋收集网8b左端设有呈U型状的第一鸡蛋收集槽6b,右支撑腿17b上设有多个第二种鸡笼16b,第二种鸡笼16b右侧设有第二料槽15b,第二料槽15b右侧设有第二支撑板13b,第二支撑板13b上设有第二行车轨道14b,第二种鸡笼16b下面设有第二鸡蛋收集网10b,第二鸡蛋收集网10b右端向下倾斜,第二鸡蛋收集网10b右端设有呈U型状的第二鸡蛋收集槽12b。在第一行车轨道4b和第二行车轨道14b上可以放置可滑动的自动下料装置,这样方便自动化下料。

本技术方案的左支撑腿1b和右支撑腿17b各设有三个种鸡笼,各种鸡笼和支撑腿都是经过热浸锌处理,各料槽为塑料料槽,第一鸡蛋收集网8b和第二鸡蛋收集网10b的底部都设有两条大线,作为加强笼体结构,保证笼网柔韧性,符合鸡的习性,产完鸡蛋之后,鸡蛋沿着第一鸡蛋收集网8b和第二鸡蛋收集网10b往下滚,下到第一鸡蛋收集槽6b和第二鸡蛋收集槽12b内,从而降低破蛋率。

左支撑腿1b和右支撑腿17b之间设有多条与横梁18b平行的加强筋9b。这样可以使整体结构连接的更加稳固,提供笼架的使用性能。

左支撑腿1b下端设有第一可调节脚杯7b,右支撑腿17b下端设有第二可调节脚杯11b。这样可以调整笼架的水平性能,使笼架在不平整的支撑面上也能够使用。

第一种鸡笼2b内设有第一水龙头,第二种鸡笼16b内设有第二水龙头。在第一种鸡笼2b和第二种鸡笼16b内设置对应的饮水槽来装水,方便种鸡饮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种鸡笼下面设有第一鸡蛋收集网和第一鸡蛋收集槽,在第二种鸡笼下面设有第二鸡蛋收集网和第二鸡蛋收集槽,这样方便集蛋直接滑落到对应的鸡蛋收集槽内,这样集蛋的效率高,人工成本低。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