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含MBR以及NF技术的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2532发布日期:2018-08-10 13:45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含MBR以及NF技术的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水质污染影响水产存活率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外引活水,换水或者水体增氧,前者对水资源需求和消耗较大,后者只能增氧无法根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而且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抗生素以及各类化学药品也污染了水域环境,干扰了野生物种的繁殖和生存。

水体污染以及水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水产养殖的发展,因此,水体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成了水产养殖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专利公开号为CN 102742540 A、公开日为2012.10.24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工厂化养殖水净化方法,其中:养殖废水首先经固液分离处理除去大部分固体颗粒后,以生物方式初步处理剩余的溶解性有机物、氨氮、亚硝酸氮后,经臭氧接触氧化残余在养殖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氨氮、亚硝酸氮;经臭氧接触氧化处理后的养殖废水再经过与空气曝气降低或除去溶解于养殖废水中的因臭氧接触氧化处理而产生的强氧化物。

但是该发明专利中存在水体污染物去除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MBR以及NF技术的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能通过膜生物反应器和纳滤膜过滤器对养殖水体进行过滤除污的方式,达到水产活水养殖、循环利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循环系统结构合理有效、操作方便,过滤除污效果显著以及水体净化、循环使用效果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包含MBR以及NF技术的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包括养殖池,水处理系统,设置在所述养殖池与所述水处理系统之间的水处理进水管路和水处理出水管路,以及通过水体向下排放方式以用于向所述养殖池内补充水量的备用水池,所述水处理系统按处理先后顺序依次包括膜生物反应器和纳滤膜过滤器。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膜生物反应器依次包括厌氧池、第一级好氧MBR池以及第二级好氧MBR池,所述厌氧池用于对大分子有机物进行厌氧水解酸化,所述第一级好氧MBR池利用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铁元素驯化生化段活性污泥,产生生物铁强化污泥,所述铁碳微电解的反应器、厌氧池、第一级好氧MBR池以及第二级好氧MBR池底部均设有曝气系统,所述曝气系统均与气泵连接;所述纳滤膜过滤器的过滤压力为1.3-1.5Mpa。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纳滤膜过滤器后端用于曝气的清水池,所述清水池底层设有调温管路,所述清水池上端设有冷却塔。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调温管路与调温水箱连接,所述调温水箱通过冷暖交换机、地暖设备或者太阳能加热设备进行加热调节。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水处理出水管路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养殖池内紧急补充氧气的液氧补给装置。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备用水池与所述清水池以及水处理出水管路连通,所述备用水池通过水处理过滤装置与自然水源连接并进行过滤处理。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养殖池内设有用于汇聚池内污染物的清洗汇聚管路,所述水处理进水管路的进水端位于所述污染物汇聚的中部位置处。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清洗汇聚管路包括设置在所述养殖池池底上的汇聚出水管,以及设置在所述汇聚出水管上并用于进水清洗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用水泵,所述清洗汇聚管路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汇聚出水管呈圆周向单一方向排列,所述进水管的上端开口高度为所述养殖池液面高度的70-80%。

本实用新型通过膜生物反应器和纳滤膜过滤器对养殖水体进行过滤除污的方式,达到水产活水养殖、循环利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循环系统结构合理有效、操作方便,过滤除污效果显著以及水体净化、循环使用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膜生物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清洗汇聚管路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

实施例:如附图1、附图2以及附图3所示,一种包含MBR以及NF技术的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包括养殖池1,水处理系统2,设置在所述养殖池1与所述水处理系统2之间的水处理进水管路3和水处理出水管路4,以及通过水体向下排放方式以用于向所述养殖池1内补充水量的备用水池5,所述水处理系统2按处理先后顺序依次包括膜生物反应器201和纳滤膜过滤器202。

现有技术中,水产活水养殖循环技术中采用普通过滤、沉淀、生物除杂、分离以及吸附的多合一方式,达到水体净化后循环使用的目的,上述现有的方式存在步骤繁多,操作难度大以及净化效果差、不彻底的问题。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包括膜生物反应器201和纳滤膜过滤器202,其中前者处理养殖废水中有机物,氨氮,降低COD,后者去除细菌,病毒以及亚硝酸盐类物质,达到深度净化废水和循环回用的目的,保证所述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具有净化循环使用效果好的优点。

所述膜生物反应器201依次包括厌氧池201a、第一级好氧MBR池201b以及第二级好氧MBR池201c,所述厌氧池201a用于对大分子有机物进行厌氧水解酸化,所述第一级好氧MBR池201b利用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铁元素驯化生化段活性污泥,产生生物铁强化污泥,所述铁碳微电解的反应器、厌氧池201a、第一级好氧MBR池201b以及第二级好氧MBR池201c底部均设有曝气系统201d,所述曝气系统201d均与气泵连接;所述纳滤膜过滤器202的过滤压力为1.3-1.5Mpa。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膜生物反应器201具有有机物水解酸化、污泥性能强化以及整体降低COD值的效果,保证基础的水体净化效果,而所述纳滤膜过滤器202采用加压纳滤模式,用于净化去除水体中更小的杂质,保证深度净化效果。

所述水处理系统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纳滤膜过滤器202后端用于曝气的清水池203,所述清水池203底层设有调温管路,所述清水池203上端设有冷却塔204。所述调温管路与调温水箱205连接,所述调温水箱205通过冷暖交换机、地暖设备或者太阳能加热设备进行加热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清水池203作曝气用,以进一步增强水体净化效果,其中所述冷却塔204用于降低所述清水池203中的水体温度,保证进入所述水处理出水管路4中循环用的水体温度位于设定范围内,另一方面,所述所述调温管路与所述调温水箱205,则用于提高水体温度,同样保证所述水体温度位于设定范围内,上述两者可以用于在夏季以及冬季时对所述清水池203进行水温调节,避免所述养殖池1内出现水温不适于水产物养殖的问题。

所述水处理出水管路4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养殖池1内紧急补充氧气的液氧补给装置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氧补给装置6,设置在净化结束后的所述水处理出水管路4上,用于在养殖水体严重缺氧的紧急状态下,进行含氧补充,以保证所述养殖池1内的养殖活动。

所述备用水池5与所述清水池203以及水处理出水管路4连通,所述备用水池5通过水处理过滤装置7与自然水源连接并进行过滤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处理系统2、水处理进水管路3以及水处理出水管路4均由动力泵驱动,所以存在停电无法使用的问题,此时整个所述循环系统停止运行,需要外接入新鲜水体进行补充,其中所述备用水池5的位置高于所述养殖池1,通过向下自由排放就能满足水体补充的要求,进一步保证了所述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的运行有效性。

所述养殖池1内设有用于汇聚池内污染物的清洗汇聚管路8,所述水处理进水管路3的进水端位于所述污染物汇聚的中部位置处。所述清洗汇聚管路8包括设置在所述养殖池1池底上的汇聚出水管801,以及设置在所述汇聚出水管801上并用于进水清洗的进水管802,所述进水管802上设有进水用水泵,所述清洗汇聚管路8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汇聚出水管801呈圆周向单一方向排列,所述进水管802的上端开口高度为所述养殖池1液面高度的70-8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清洗汇聚管路8的驱动泵开启,所述进水管802从所述养殖池1的上中部进水,所述汇聚出水管801沿着所述养殖池1的池底将污染物的冲到池底中部一处位置处,而所述水处理进水管路3的进水端下探到所述养殖池1的中部下方位置处,使得已经汇聚的污染物能够有效地进入所述水处理进水管路3,保证整个所述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的循环有效性,提高水体净化处理的效率。

一种包含MBR以及NF技术的水产活水养殖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依次包括以下使用步骤:

S1、开启所述清洗汇聚管路8,将所述养殖池1池底上的所述污染物汇聚到中部,并位于所述水处理进水管路3进水端开口处;

S2、所述养殖池1内的养殖水体经所述水处理进水管路3输送至所述水处理系统2,以除去所述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细菌病毒以及亚硝酸盐类物质,并降低COD值,达到深度净化废水的目的;

S3、所述水处理出水管路4通过循环水泵将步骤S1中已经处理的水体回流到所述养殖池1内,达到循环使用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使用方法中依次包括污染物汇聚、水处理进水以及水处理出水三步,其中所述水处理系统2具有水体净化彻底、效果好的优点,并且相较于现有技术,还具有操作步骤简单,投入少的优点。

步骤S3中可以通过所述液氧补给装置6向所述养殖池1内进行紧急补充氧气;步骤S3中可以在所述水处理出水管路4上汇入来自所述备用水池5的已过滤自然水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备用水池5配备水处理过滤装置,保证引入的自然水体具有初步过滤的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