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粉碎主体及采用该秸秆粉碎主体的粉碎还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0737发布日期:2018-08-10 05:1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粉碎主体及采用该秸秆粉碎主体的粉碎还田装置。



背景技术:

秸秆还田具有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杜绝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等众多优点,逐步得到普及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北方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为:玉米收获机械在收获玉米穗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处理并抛撒在地表,后期再由旋耕整地机械翻耕入土,以期达到秸秆腐烂分解的目的。这是目前秸秆还田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最多的模式。但主流的玉米收获机械因作业时效、工况等限制,从设计到使用操作都将高速、高效采摘玉米果穗作为重点,对秸秆的粉碎处理并不能真正达到秸秆还田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1、粉碎后的秸秆过长(4~10厘米)、过粗,抛撒集中,后期旋耕整地时,集中过厚的秸秆不能翻压入土且耙不实,影响整地质量;2、播种时秸秆阻碍播种,造成缺苗断垄;3、过长过粗的秸秆长期无法腐烂,造成土壤悬空,阻碍土壤深层水分向上传输,影响出苗或幼苗生长。

如公告号为cn2879635y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侧边传动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包括动力输入轴与变速箱连接,变速箱传动轴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上部连接,刀轴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下部连接,刀轴设有若干个平行排列的刀座,刀座上装有秸秆粉碎锤和刀具,机体设有机罩壳体,机罩壳体两侧设有左右侧板。其直接采用粉碎锤和刀具对地面的玉米秸秆进行粉碎,这样虽然结构简单,但是粉碎效果差,只能对处于表面的玉米秸秆进行初步的粉碎处理。

再如公告号为cn20705414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秸秆细碎还田机。该秸秆细碎还田机包括架体、捡拾部和粉碎部,捡拾部和粉碎部均设置在架体内,其中,捡拾部包括捡拾刀轴、设置在捡拾刀轴上的捡拾锤爪以及与捡拾锤爪相配合捡拾定刀组,粉碎部包括粉碎刀轴、设置在粉碎刀轴上的粉碎锤片以及与粉碎锤片相配合的粉碎定刀组。虽然采用捡拾部和粉碎部均具有一定的粉碎功能,使得其与现有的粉碎还田装置比起来粉碎效果更好些,但是由于捡拾部部分承担了粉碎的功能,使得其捡拾秸秆过程中地面上会有部分秸秆无法捡拾,而且捡拾的秸秆在粉碎的过程中会有少量从入口漏出。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存在的粉碎效果差、抛洒不均匀、对玉米秸秆的粉碎填埋无法一步到位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秸秆粉碎主体,包括壳体、捡拾辊、主粉碎辊、辅助粉碎辊、第一秸秆转移辊、第二秸杆转移辊和双辊粉碎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壳体入口和壳体出口,所述捡拾辊、主粉碎辊、辅助粉碎辊、第一秸秆转移辊和第二秸秆转移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捡拾辊安装在所述壳体入口位置处,所述主粉碎辊位于所述捡拾辊右上方位置,所述辅助粉碎辊位于所述主粉碎辊左上方位置,所述第一秸秆转移辊位于所述捡拾辊、主粉碎辊和辅助粉碎辊中间,所述第二秸秆转移辊位于所述主粉碎辊上方所述辅助粉碎辊左侧位置处,所述壳体出口设置在所述主粉碎辊右侧下方位置处;所述双辊粉碎组件设置在所述主粉碎辊右侧位置,且所述主粉碎辊与所述双辊粉碎组件中间设有用于将所述主粉碎辊上的秸秆转移到所述双辊粉碎组件上的第三秸秆转移辊,所述第三秸秆转移辊位于所述主粉碎辊右上方位置。

在主粉碎辊右上角设计辅助粉碎辊,通过两个秸秆转移辊将部分秸秆转移到辅助粉碎辊上进行深度粉碎,可以延长秸秆从壳体入口到壳体出口中间的粉碎时间,从而实现秸秆的充分粉碎,使得壳体出口处形成的秸秆更细小和均匀;而且由于采用辅助粉碎辊作为与主粉碎辊之间形成回路,使得其具有稳定的秸秆存储功能,在捡拾地面秸秆较多时,存储秸秆,而当捡拾地面秸秆较少时,释放秸秆,使得从壳体出口抛出的秸秆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实现秸秆的均匀抛洒。

进一步,所述双辊粉碎组件由上下设置的第一粉碎辊和第二粉碎辊组成,所述第二粉碎辊位于所述壳体出口位置处。

采用双辊粉碎组件对从主粉碎辊上转移出来的秸秆进行再次粉碎,使得抛出的秸秆更细更小,从而与土壤接触更加充分,大大缩短了秸秆腐烂时间。

进一步,所述主粉碎辊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六排以上粉碎单体,优选为十二排粉碎单体,所述每排粉碎单体由三个以上粉碎单体组成,且每排粉碎单体上相邻两个粉碎单体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每排粉碎单体中相邻两个粉碎单体之间的距离为l,位于相邻两排粉碎单体上的两个相隔最近的粉碎单体之间沿所述主粉碎辊轴向的距离为l/3。

进一步,所述粉碎单体包括单体刀具和单体刀座;所述单体刀具为一体化结构,由横向设置的横向刀具部和位于所述横向刀具部两端的纵向刀具部组成,所述纵向刀具部一端位于所述横向刀具部一端端部,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单体刀座上,所述单体刀座固定安装在所述主粉碎辊圆周表面上。

进一步,所述横向刀具部和所述纵向刀具部的夹角为90°。

粉碎单体采用横向刀具和纵向刀具配合,横向刀具在粉碎过程中起到主要的粉碎作用,其承担大部分的秸秆粉碎带来的负荷,而由于横向刀具两端均通过纵向刀具固定在主粉碎辊表面,这样可以使横向刀具承受的负荷沿两端纵向刀具传递到主粉碎辊表面,大大提高了横向刀具整体受力的均匀性,有效防止了传统粉碎单体因只有一端固定而容易带来单体变形的问题。

进一步,所述单体刀具的宽度m1为相邻两排所述粉碎单体之间距离m的1/5~1/3,优选为0.25;且所述单体刀具上的所述横向刀具部和所述纵向刀具部均包括刀具主体部和刀口部,所述刀口部宽度m2为所述刀具主体部宽度m3的1/4~1/3,优选为0.3。

进一步,所述捡拾辊圆周表面沿其轴上方向固定安装有若干行捡拾抓,每行捡拾抓上的所述捡拾抓在所述捡拾辊上沿圆周均匀分布。

进一步,所述捡拾辊圆周表面设置有用于输送秸秆的输送链,所述输送链一端固定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底部,另一端通过所述主粉碎辊下方和所述第二粉碎辊下方与所述壳体出口连接;位于所述捡拾辊圆周表面位置处的所述输送链上设有用于所述捡拾抓通过的捡拾抓通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粉碎还田装置,采用上述的秸秆粉碎主体,还包括机架、行走装置、开沟装置和覆土镇压装置,所述机架包括长方体框架主体、前支撑板、后支架和牵引支架,所述前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前端,所述后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后端,所述牵引支架包括一根第一牵引杆和两根位于所述第一牵引杆两边的第二牵引杆;两根所述第二牵引杆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牵引杆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前支撑板上,所述第一牵引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上侧面的支架杆上;所述秸秆粉碎主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内部,所述行走装置和所述开沟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下方,所述覆土镇压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后支架下方,所述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上,

进一步,每排粉碎单体中相邻两个粉碎单体之间的距离为l,每个粉碎单体的长度l0=(0.35~0.45)*l。

进一步,所述捡拾抓截面为曲线,其自由端端点与捡拾辊中心所在直线p,经过其自由端端点与捡拾辊表面的切线k,经过自由端端点与捡拾抓的切线q,其中直线p与切线k之间的夹角为a,直线p与切线q之间的夹角b,其中a<b<2a。

通过对捡拾抓的形状进行设计,使其在捡拾辊前方捡拾秸秆时,其自由端能对秸秆施加向捡拾辊内靠拢的力,从而将秸秆附着在捡拾辊上,直到从第一秸秆转移辊上转移到主粉碎辊中。

进一步,辅助粉碎辊表面为锯齿状打手,所述壳体上位于所述辅助粉碎辊左上角位置处设有两条以上的用于与所述辅助粉碎辊配合粉碎的条形锯齿。第一秸秆转移辊、所述第二秸秆转移辊和所述第三秸秆转移辊圆周表面均均匀分布有用于转移秸秆的转移抓。

进一步,所述开沟装置包括铧式犁主体、用于控制所述铧式犁主体沿水平方向旋转运动的上下旋转控制组件和用于控制所述铧式犁主体沿竖直方向作旋转运动的水平旋转控制组件,所述机架下方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开沟装置的犁腿,所述开沟装置安装在所述犁腿下方。

进一步,所述上下旋转控制组件通过所述水平旋转控制组件安装在所述犁腿上,所述铧式犁主体通过所述上下旋转控制组件安装在所述水平旋转控制组件上。在开沟装置上设置上下旋转控制组件和水平旋转控制组件,通过控制铧式犁主体左右摆动和上下摆动来实现对同一耕整地机耕地宽度和深度的调节,以适应不同土质及作物的耕作需要。

进一步,所述上下旋转控制组件包括犁主体安装座、水平旋转杆和嵌套在所述水平旋转杆外圆周上的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两端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铧式犁主体背部施加推力且呈轴对称的两根推力杆,所述犁主体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铧式犁主体背部,所述水平旋转杆安装在所述犁主体安装座上并可沿所述水平旋转杆轴线方向旋转,所述水平旋转杆固定安装在所述水平旋转控制组件上。

通过螺旋弹簧的回复弹力作用在推力杆给铧式犁主体背部施加推力,并与在耕作过程中土壤施加给铧式犁主体的推力相抵消,从而实现整地操作,当土壤施加给铧式犁主体的力突然增大时,即遇到障碍物时,铧式犁主体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从障碍物上表面越过,障碍物施加的推力消失时,铧式犁主体在螺旋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逆时针旋转恢复到正常的耕作位置,使铧式犁主体下端得以越过障碍物继续耕作。

进一步,所述推力杆位于所述水平旋转杆下方,且所述铧式犁主体背部与所述推力杆对应位置处设有内凹的用于供所述推力杆端部滑动的滑动槽。

在铧式犁主体背部设置滑动槽,其底部轮廓与推力杆旋转时端部轨迹相同,使推力杆在滑动槽内部滑动,可有效防止推力杆滑出铧式犁背部或滑动的幅度太大而无法恢复。

进一步,所述滑动槽内设有水平凸起横条,所述凸起横条的外轮廓呈曲线形。在滑动槽内部设置凸起横条,铧式犁主体正常工作时,推力杆底端刚好位于凸起横条上方位置,凸起横向在其中起到了阻挡推力杆继续下移的作用,当遇到障碍物时,推力杆底端会越过凸起横条进入凸起横条下方的滑动槽内,这时铧式犁会发生顺时针运动,同理,越过障碍物后,推力杆底端会在螺旋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到凸起横条上方位置。

进一步,经过所述凸起横条顶部直线并与所述滑动槽垂直的平面s,所述凸起横条与所述滑动槽相交靠上方的直线与所述平面s的距离l1小于所述凸起横条与所述滑动槽相交靠下方的直线与所述平面s的距离l2。这样可以使凸起横条上表面对推力杆的阻挡作用远大于下表面,使推力杆底端具有滑到凸起横条下方难而从凸起横条下方滑到凸起横条上方容易的特点。

进一步,所述凸起横条与所述滑动槽相交靠上方的直线与所述平面s的距离l1为所述凸起横条与所述滑动槽相交靠下方的直线与所述平面s的距离l2的1/2。

进一步,两根所述推力杆端部固定安装有推力滑块,所述推力杆下端为与所述滑动槽垂直的平面。在推力杆端部设置推力滑块,推力滑块的外轮廓与滑动槽的内轮廓相配合,这样可大大提高推力杆控制铧式犁旋转的稳定性,使两推力杆之间的配合更加协调。

进一步,所述水平旋转控制组件包括插销杆和杆套,所述插销杆固定安装在所述水平旋转杆中间并与所述水平旋转杆垂直,所述杆套外侧固定安装在所述犁腿底端侧面,所述插销杆嵌套在所述杆套内部。

进一步,所述插销杆内部设有轴线与所述插销杆轴线垂直设置的通孔,所述杆套两侧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匹配的安装孔,所述插销杆上的通孔通过插销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上。在实现操作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在插销杆上设置高度不同的多个通孔,这样可以调节不同通孔对就同一安装孔从而实现对铧式犁主体高度的调节,从而控制耕作深度;而通过控制通孔方向与水平旋转杆长度方向的夹角,可以实现铧式犁主体左右摆动的调节。

进一步,所述犁腿底端远离所述铧式犁主体一侧还固定安装有用于限定所述铧式犁主体耕地深度的限位支架。

进一步,所述覆土镇压装置包括镇压轮、镇压轮安装架和压力控制组件,所述镇压轮中心通过镇压轮安装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镇压轮安装架包括调节杆、安装杆和调节杆安装套,所述调节杆安装套将所述调节杆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调节杆安装套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机架的机架连接套和用于连接所述调节杆的调节杆连接套,所述机架连接套与所述调节杆连接套均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且所述机架连接套长度方向与所述调节杆连接套长度方向垂直,所述机架连接套上设有用于将所述机架连接套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螺杆螺母组件,所述机架上对应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一螺杆螺母组件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调节杆连接套远离所述机架连接套一侧设有调节杆连接边,所述调节杆连接边上安装有用于将所述调节杆连接套紧固在所述调节杆上的第二螺杆螺母组件,所述调节杆连接边上对应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二螺杆螺母组件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安装杆一端通过第一旋转轴安装在所述调节杆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旋转轴安装在所述镇压轮中心位置。

进一步,所述压力控制组件包括压力杆、压力弹簧和压力调节组件,所述压力杆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压力弹簧安装在所述压力杆圆周方向上所述机架下方位置处,所述压力杆下端通过第三旋转轴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杆上。

进一步,所述压力调节组件套在所述压力杆上位于所述机架上方位置,所述压力调节组件内圆周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压力杆上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使用时,可以通过旋转压力调节组件使其在压力杆的不同位置,从而增加或减少压力杆位于所述机架下方的长度,实现对安装杆高度的调节,压力弹簧则可对安装杆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达到镇压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主粉碎辊右上角设计辅助粉碎辊,通过两个秸秆转移辊将部分秸秆转移到辅助粉碎辊上进行深度粉碎,可以延长秸秆从壳体入口到壳体出口中间的粉碎时间,从而实现秸秆的充分粉碎,使得壳体出口处形成的秸秆更细小和均匀;而且由于采用辅助粉碎辊作为与主粉碎辊之间形成回路,使得其具有稳定的秸秆存储功能,在捡拾地面秸秆较多时,存储秸秆,而当捡拾地面秸秆较少时,释放秸秆,使得从壳体出口抛出的秸秆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实现秸秆的均匀抛洒;

(2)采用双辊粉碎组件对从主粉碎辊上转移出来的秸秆进行再次粉碎,使得抛出的秸秆更细更小,从而与土壤接触更加充分,大大缩短了秸秆腐烂时间;

(3)粉碎单体采用横向刀具和纵向刀具配合,横向刀具在粉碎过程中起到主要的粉碎作用,其承担大部分的秸秆粉碎带来的负荷,而由于横向刀具两端均通过纵向刀具固定在主粉碎辊表面,这样可以使横向刀具承受的负荷沿两端纵向刀具传递到主粉碎辊表面,大大提高了横向刀具整体受力的均匀性,有效防止了传统粉碎单体因只有一端固定而容易带来单体变形的问题;

(4)通过对捡拾抓的形状进行设计,使其在捡拾辊前方捡拾秸秆时,其自由端能对秸秆施加向捡拾辊内靠拢的力,从而将秸秆附着在捡拾辊上,直到从第一秸秆转移辊上转移到主粉碎辊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之秸秆粉碎还田装置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之机架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之机架左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之主粉碎辊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之粉碎单体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之捡拾辊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较佳之捡拾辊侧面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较佳之开沟装置侧面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之开沟装置后侧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较佳之推力杆与滑动槽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较佳之凸起横条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发明较佳之调节杆安装套主视图;

图13为本发明较佳之调节杆安装套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3所示,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包括机架1、秸秆粉碎主体2、行走装置3、开沟装置4和覆土镇压装置5,所述机架1包括长方体框架主体11、前支撑板12、后支架13和牵引支架14,所述前支撑板12固定安装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11前端,所述后支架13固定安装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11后端,所述牵引支架14包括一根第一牵引杆141和两根位于所述第一牵引杆141两边的第二牵引杆142;两根所述第二牵引杆142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牵引杆141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前支撑板12上,所述第一牵引杆141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11上侧面的支架杆111上;所述秸秆粉碎主体2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的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11内部,所述行走装置3和所述开沟装置4固定安装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11下方,所述覆土镇压装置5固定安装在所述后支架13下方。

秸秆粉碎主体2包括壳体21、捡拾辊22、主粉碎辊23、辅助粉碎辊24、第一秸秆转移辊25和第二秸秆转移辊26;所述壳体21固定安装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11上,包括壳体入口211和壳体出口212,所述捡拾辊22、主粉碎辊23、辅助粉碎辊24、第一秸秆转移辊25和第二秸秆转移辊26位于所述壳体21内部,所述捡拾辊22安装在所述壳体入口211位置处,所述主粉碎辊23位于所述捡拾辊22右上方位置,所述辅助粉碎辊24位于所述主粉碎辊23左上方位置,所述第一秸秆转移辊25位于所述捡拾辊22、主粉碎辊23和辅助粉碎辊24中间,所述第二秸秆转移辊26位于所述主粉碎辊23上方所述辅助粉碎辊24左侧位置处,所述壳体21出口设置在所述主粉碎辊23右侧下方位置处。在主粉碎辊右上角设计辅助粉碎辊,通过两个秸秆转移辊将部分秸秆转移到辅助粉碎辊上进行深度粉碎,可以延长秸秆从壳体入口到壳体出口中间的粉碎时间,从而实现秸秆的充分粉碎,使得壳体出口处形成的秸秆更细小和均匀;而且由于采用辅助粉碎辊作为与主粉碎辊之间形成回路,使得其具有稳定的秸秆存储功能,在捡拾地面秸秆较多时,存储秸秆,而当捡拾地面秸秆较少时,释放秸杆,使得从壳体出口抛出的秸秆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实现秸秆的均匀抛洒。

秸秆粉碎主体2还包括双辊粉碎组件27,所述双辊粉碎组件27设置在所述主粉碎辊23右侧位置,且所述主粉碎辊23与所述双辊粉碎组件27中间设有用于将所述主粉碎辊23上的秸秆转移到所述双辊粉碎组件27上的第三秸秆转移辊28,所述第三秸秆转移辊28位于所述主粉碎辊23右上方位置。采用双辊粉碎组件对从主粉碎辊上转移出来的秸秆进行再次粉碎,使得抛出的秸秆更细更小,从而与土壤接触更加充分,大大缩短了秸秆腐烂时间。双辊粉碎组件27由上下设置的第一粉碎辊271和第二粉碎辊272组成,所述第二粉碎辊272位于所述壳体21出口位置处。

参见图4,主粉碎辊23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六排以上粉碎单体231,优选为十二排粉碎单体231,所述每排粉碎单体231由三个以上粉碎单体231组成,且每排粉碎单体231上相邻两个粉碎单体231之间的距离相等。每排粉碎单体231中相邻两个粉碎单体231之间的距离为l,位于相邻两排粉碎单体231上的两个相隔最近的粉碎单体231之间沿所述主粉碎辊23轴向的距离为l/3。

参见图5,粉碎单体231包括单体刀具232和单体刀座233;所述单体刀具232为一体化结构,由横向设置的横向刀具部234和位于所述横向刀具部234两端的纵向刀具部235组成,所述纵向刀具部235一端位于所述横向刀具部234一端端部,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单体刀座233上,所述单体刀座233固定安装在所述主粉碎辊23圆周表面上。

横向刀具部234和所述纵向刀具部235的夹角为90°,单体刀具232的宽度m1为相邻两排所述粉碎单体231之间距离m的1/5~1/3,优选为0.25;且所述单体刀具232上的所述横向刀具部234和所述纵向刀具部234均包括刀具主体部236和刀口部237,所述刀口部237宽度m2为所述刀具主体部236宽度m3的1/4~1/3,优选为0.3。粉碎单体采用横向刀具和纵向刀具配合,横向刀具在粉碎过程中起到主要的粉碎作用,其承担大部分的秸秆粉碎带来的负荷,而由于横向刀具两端均通过纵向刀具固定在主粉碎辊表面,这样可以使横向刀具承受的负荷沿两端纵向刀具传递到主粉碎辊表面,大大提高了横向刀具整体受力的均匀性,有效防止了传统粉碎单体因只有一端固定而容易带来单体变形的问题。

参见图6和图7,捡拾辊22圆周表面沿其轴上方向固定安装有若干行捡拾抓221,每行捡拾抓221上的所述捡拾抓221在所述捡拾辊22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捡拾辊22圆周表面设置有用于输送秸秆的输送链222,所述输送链222一端固定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主体11底部,另一端通过所述主粉碎辊23下方和所述第二粉碎辊272下方与所述壳体出口212连接;位于所述捡拾辊22圆周表面位置处的所述输送链222上设有用于所述捡拾抓221通过的捡拾抓通道223。

每排粉碎单体231中相邻两个粉碎单体231之间的距离为l,每个粉碎单体231的长度l0=(0.35~0.45)*l。

捡拾抓221截面为曲线,其自由端端点与捡拾辊22中心所在直线p,经过其自由端端点与捡拾辊22表面的切线k,经过自由端端点与捡拾抓221的切线q,其中直线p与切线k之间的夹角为a,直线p与切线q之间的夹角b,其中a<b<2a。通过对捡拾抓的形状进行设计,使其在捡拾辊前方捡拾秸秆时,其自由端能对秸秆施加向捡拾辊内靠拢的力,从而将秸秆附着在捡拾辊上,直到从第一秸秆转移辊上转移到主粉碎辊中。

辅助粉碎辊24表面为锯齿状打手241,所述壳体21上位于所述辅助粉碎辊24左上角位置处设有两条以上的用于与所述辅助粉碎辊24配合粉碎的条形锯齿242。第一秸秆转移辊25、所述第二秸秆转移辊26和所述第三秸秆转移辊28圆周表面均均匀分布有用于转移秸秆的转移抓251。

参见图8,开沟装置4包括铧式犁主体41、用于控制所述铧式犁主体41沿水平方向旋转运动的上下旋转控制组件42和用于控制所述铧式犁主体41沿竖直方向作旋转运动的水平旋转控制组件43,所述机架1下方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开沟装置4的犁腿112,所述开沟装置4安装在所述犁腿112下方。

上下旋转控制组件42通过所述水平旋转控制组件43安装在所述犁腿112上,所述铧式犁主体41通过所述上下旋转控制组件42安装在所述水平旋转控制组件43上。在开沟装置上设置上下旋转控制组件和水平旋转控制组件,通过控制铧式犁主体左右摆动和上下摆动来实现对同一耕整地机耕地宽度和深度的调节,以适应不同土质及作物的耕作需要。

参见图9,上下旋转控制组件42包括犁主体安装座421、水平旋转杆422和嵌套在所述水平旋转杆422外圆周上的螺旋弹簧423,所述螺旋弹簧423两端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铧式犁主体41背部施加推力且呈轴对称的两根推力杆424,所述犁主体安装座421固定安装在所述铧式犁主体41背部,所述水平旋转杆422安装在所述犁主体安装座421上并可沿所述水平旋转杆422轴线方向旋转,所述水平旋转杆422固定安装在所述水平旋转控制组件43上。通过螺旋弹簧的回复弹力作用在推力杆给铧式犁主体背部施加推力,并与在耕作过程中土壤施加给铧式犁主体的推力相抵消,从而实现整地操作,当土壤施加给铧式犁主体的力突然增大时,即遇到障碍物时,铧式犁主体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从障碍物上表面越过,障碍物施加的推力消失时,铧式犁主体在螺旋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逆时针旋转恢复到正常的耕作位置,使铧式犁主体下端得以越过障碍物继续耕作。

推力杆424位于所述水平旋转杆422下方,且所述铧式犁主体41背部与所述推力杆424对应位置处设有内凹的用于供所述推力杆424端部滑动的滑动槽411。在铧式犁主体背部设置滑动槽,其底部轮廓与推力杆旋转时端部轨迹相同,使推力杆在滑动槽内部滑动,可有效防止推力杆滑出铧式犁背部或滑动的幅度太大而无法恢复。

参见图10,滑动槽411内设有水平凸起横条412,所述凸起横条412的外轮廓呈曲线形。在滑动槽内部设置凸起横条,铧式犁主体正常工作时,推力杆底端刚好位于凸起横条上方位置,凸起横向在其中起到了阻挡推力杆继续下移的作用,当遇到障碍物时,推力杆底端会越过凸起横条进入凸起横条下方的滑动槽内,这时铧式犁会发生顺时针运动,同理,越过障碍物后,推力杆底端会在螺旋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到凸起横条上方位置。

经过所述凸起横条412顶部直线并与所述滑动槽垂直的平面s,所述凸起横条412与所述滑动槽411相交靠上方的直线与所述平面s的距离l1小于所述凸起横条412与所述滑动槽411相交靠下方的直线与所述平面s的距离l2。这样可以使凸起横条412上表面对推力杆的阻挡作用远大于下表面,使推力杆424底端具有滑到凸起横条412下方难而从凸起横条412下方滑到凸起横条412上方容易的特点。

参见图11,凸起横条412与所述滑动槽411相交靠上方的直线与所述平面s的距离l1为所述凸起横条412与所述滑动槽411相交靠下方的直线与所述平面s的距离l2的1/2。

两根所述推力杆424端部固定安装有推力滑块425,所述推力杆424下端为与所述滑动槽411垂直的平面。在推力杆端部设置推力滑块,推力滑块的外轮廓与滑动槽的内轮廓相配合,这样可大大提高推力杆控制铧式犁旋转的稳定性,使两推力杆之间的配合更加协调。

水平旋转控制组件43包括插销杆431和杆套432,所述插销杆431固定安装在所述水平旋转杆422中间并与所述水平旋转杆422垂直,所述杆套432外侧固定安装在犁腿112底端侧面,所述插销杆431嵌套在所述杆套432内部。

插销杆431内部设有轴线与所述插销杆431轴线垂直设置的通孔,所述杆套432两侧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匹配的安装孔433,所述插销杆431上的通孔通过插销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孔433上。在实现操作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在插销杆上设置高度不同的多个通孔,这样可以调节不同通孔对就同一安装孔从而实现对铧式犁主体高度的调节,从而控制耕作深度;而通过控制通孔方向与水平旋转杆长度方向的夹角,可以实现铧式犁主体左右摆动的调节。

参见图1、图2和图12,覆土镇压装置5包括镇压轮51、镇压轮安装架52和压力控制组件53,所述镇压轮51中心通过镇压轮安装架52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镇压轮安装架52包括调节杆521、安装杆522和调节杆安装套523,所述调节杆安装套523将所述调节杆521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参见图13,所述调节杆安装套523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机架1的机架连接套524和用于连接所述调节杆521的调节杆连接套525,所述机架连接套524与所述调节杆连接套525均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且所述机架连接套524长度方向与所述调节杆连接套525长度方向垂直,所述机架连接套524上设有用于将所述机架连接套524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的第一螺杆螺母组件526,所述机架1上对应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一螺杆螺母组件526穿过的通孔。

调节杆连接套525远离所述机架连接套524一侧设有调节杆连接边527,所述调节杆连接边527上安装有用于将所述调节杆连接套525紧固在所述调节杆521上的第二螺杆螺母组件528,所述调节杆连接边527上对应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二螺杆螺母组件528穿过的通孔。

安装杆522一端通过第一旋转轴529安装在所述调节杆521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旋转轴511安装在所述镇压轮51中心位置。

压力控制组件53包括压力杆531、压力弹簧532和压力调节组件533,所述压力杆531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压力弹簧532安装在所述压力杆531圆周方向上所述机架1下方位置处,所述压力杆531下端通过第三旋转轴512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杆522上。

压力调节组件533套在所述压力杆531上位于所述机架1上方位置,所述压力调节组件53内圆周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压力杆531上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使用时,可以通过旋转压力调节组件使其在压力杆的不同位置,从而增加或减少压力杆位于所述机架下方的长度,实现对安装杆高度的调节,压力弹簧则可对安装杆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达到镇压的目的。

秸秆粉碎还田装置还包括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包括电机61、用于传动所述主粉碎辊的主粉碎辊传动轮62、用于传动所述辅助粉碎辊的辅助粉碎辊传动轮63、用于传动所述捡拾辊的捡拾辊传动轮64、用于传动所述第一秸秆转移辊的第一秸秆转移辊传动轮65、用于传动所述第二秸秆转移辊的第二秸秆转移辊传动轮66、用于传动所述第三秸秆转移辊的第三秸秆转移辊传动轮67、用于传动所述第一粉碎辊的第一粉碎辊传动轮68、用于传动所述第二粉碎辊的第二粉碎辊传动轮69,电机61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所述电机61主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伞形齿轮611,所述第一伞形齿轮611与第二伞形齿轮612、第三伞形齿轮613齿合,并带动第二伞形齿轮612和第三伞形齿轮613转动,所述第二伞形齿轮612中心固定安装在第一传动轴70上,所述第一传动轴70上还固定安装有第一传动轮71和第二传动轮72,所述第一传动轮71与所述捡拾辊传动轮64通过皮带传动,所述第二传动轮72与主粉碎辊传动轮62通过皮带传动,所述主粉碎上还固定安装有第三传动轮73和第四传动轮74,所述第三传动轮73与第二秸秆转移辊传动轮66通过皮带传动,所述第四传动轮74与第一粉碎辊传动轮68通过皮带传动,所述第一粉碎辊上还固定安装有第五传动轮75,所述第五传动轮75与第二粉碎辊传动轮69均为齿轮,所述第二粉碎辊传动轮69与所述第五传动轮75齿合。

第三伞形齿轮613中心固定安装在第二传动轴76上,所述第二传动轴76上还固定安装有第第六传动轮77,所述第六传动轮77与所述辅助粉碎辊传动轮63通过皮带传动,所述辅助粉碎辊上还固定安装有第七传动轮78和第八传动轮79,所述第七传动轮78与第一秸秆转移辊传动轮65通过皮带传动,所述第八传动轮79与第三秸秆转移辊传动轮67通过皮带传动。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