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水培配液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7354发布日期:2018-08-07 21:44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种植和配液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水培配液种植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培植物种植架均是采用统一的高度,种植层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可调节;这种种植架一般都置于室外,无法实现室内栽培。

而且现有无土栽培均是采用人工配置营养液,在配液池内勾兑好适合植物生长的成分,但是由于配液池中的营养液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可能所需的营养液成分不同,这样就需要配有多个配液池进行配液,以适合不同植物的需求,这种配液方式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室内水培配液种植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室内水培配液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培种植系统和位于该水培种植系统一侧的配液系统;所述水培种植系统包括位于底部的容纳箱、位于容纳箱两侧的侧箱、以及位于侧箱之间的多层种植层;在所述种植层的下方均纵向设有灯管;在所述容纳箱内设有配液池和用于将所述配液池内的水抽离至种植层的水泵;在所述种植层的上方为种植区,所述种植区内设有多个种植孔;所述种植孔位于所述灯管的下方;所述配液系统包括一架体、电气控制柜和多个配液桶;所述多个配液桶之间相邻设置,且在每个配液桶的顶部均设有控制面板和与该控制面板相接的抽液泵;所述每个抽液泵的出液口均汇集至所述配液池内。

优选地,所述容纳箱、侧箱以及种植层均包括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条形槽口;在所述支撑杆相接的位置均设有一角型连接件;该连接件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连接件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与所述支撑杆相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一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于其中一个侧箱的外部,控制连接所述灯管和水泵。

优选地,所述种植层为三层,且相邻种植层之间的距离相同。

优选地,还包括一水位传感器,该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种植区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架体包括底部支架、两侧部支架以及连接两侧部支架的顶部支架;在所述底部支架的外侧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气控制柜的延伸部;所述底部支架和顶部支架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用于放置所述配液桶;在所述顶部支架上设有与每个抽液泵相对的插座,所述插座与所述电气控制柜电接。

优选地,所述配液桶内的液体分别为两桶母液、一桶微量元素以及一桶PH值调节液。

优选地,在所述配液池内设有用于检测池内液体配比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与所述控制面板相接。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宽度与所述电气控制柜的宽度相同。

优选地,在所述底部支架的底部设有多个滚轮。

本实用新型在容纳空间内设有多个配液桶,并且在配液桶中装有不同的营养液,通过置于配液池内的传感器反馈,可实时对配液池内元素含量进行监控,并将池内缺少的元素进行反馈,然后配液桶上方的控制面板会通过所反馈的信息对配液池内的元素进行补充或调配,以符合植物生长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无需人工检测配液池内的元素含量,可及时有效的为植物提供所需的营养液,保证了植物茁壮的生长。

通过将配液系统的营养液抽入至配液池内,并将水泵设于配液池的一侧,可通过控制面板将配液池内的营养液抽至种植区内,以供水培植物生长所需;本实用新型由多个支撑杆组成,支撑杆可通过安装连接件的位置调整种植层的间距,便于种植不同水培植物;并且在种植孔的上方设有灯管便于水培植物的生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培种植系统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水培种植系统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培种植系统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配液系统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配液系统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配液系统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技术特征、实用新型目的与技术效果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水培配液种植系统,包括水培种植系统100和位于该水培种植系统100一侧的配液系统200;配液系统200可与水培种植系统100相邻设置,也可以设置一个固定的位置,通过将配液系统200的抽水泵将其内的营养液抽入至水培种植系统100的种植区内。

如下分别介绍本实用新型总水培种植系统和配液系统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培种植系统100,包括位于底部的容纳箱1、位于容纳箱1两侧的侧箱2、以及位于侧箱2之间的多层种植层3。

在所述种植层3的下方均纵向设有灯管31,用于水培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所述容纳箱1内设有配液池11和用于将所述配液池11内的营养液抽离至种植层3的水泵12。本实用新型中配液池11的营养液通过抽水泵由配液系统200内获得。

在所述种植层3的上方为种植区4,所述种植区4内设有多个种植孔41;所述种植孔41位于所述灯管31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的种植孔41为两排,相邻种植孔41之间等间距设置,并且均位于所述灯管31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容纳箱1、侧箱2以及种植层3均包括多个支撑杆5;其中容纳箱1、侧箱2以及种植层3由所述、支撑杆5搭建为一框架结构,在框架的上加设板体用于封闭架体空间,在密闭的空间内可进行布线和放置种植所需物品,以增加种植系统的美观。

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杆5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条形槽口;在所述支撑杆5相接的位置均设有一角型连接件51;该连接件的两端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连接件51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与所述支撑杆5相连接,以实现将相邻支撑杆之间的固定,为保证支撑杆5的连接稳固在每层种植层3的两侧均设有连接件51。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控制面板6,所述控制面板6设于其中一个侧箱2的外部,本实施例中的控制面板6设于左边侧箱的外部,通过控制面板可控制连接所述灯管31和水泵12,用于控制灯管31的亮度和水泵12的抽水量。

本实施例的所述种植层3为三层,且相邻种植层3之间的距离相同;本实施例的每层种植层3的灯管31为两根。灯管31均为LED灯管,便于水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水位传感器7,该水位传感器7位于所述种植区4的一侧,用于检测种植区4内的液位变化,并将信息反馈至控制面板6。并及时对种植区4内的营养液进行补充。

如图4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配液系统200,包括一架体10、电气控制柜20和多个配液桶30。

本实用新型的架体10由多个钢结构焊接而成为一体结构,该架体10包括底部支架101、两侧部支架102以及连接两侧部支架102的顶部支架103;其中两侧部支架102焊接于所述底部支架101的两侧,顶部支架103焊接于所述两侧部支架102的上方。

在所述底部支架101的外侧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气控制柜20的延伸部104。所述延伸部104的宽度与所述电气控制柜20的宽度相同,用于放置所述电气控制柜20。

在所述底部支架101和顶部支架103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105,用于放置所述配液桶30,该容纳空间105的大小可根据配液桶30的尺寸设置,通过现场种植区配液池的大小设定配液桶30的大小,以保证具有足够的营养液输送给水培植物。

本实施例中配液桶30为四个,配液桶30之间相邻设置,且在每个配液桶30的顶部均设有控制面板301和与该控制面板301相接的抽液泵302;在所述顶部支架103上设有与每个抽液泵302相对的三眼插座303,所述插座303与所述电气控制柜20电接。

本实施例的所述四个配液桶30相邻设于所述容纳空间105内,位于两侧部支架102之间。所述配液桶30内的液体分别为两桶母液、一桶微量元素以及一桶PH值调节液。所述每个抽液泵302的出液口均汇集至配液池内。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配液池可以位于所述底部支架内;所述配液池也可以设于种植系统处。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配液池内设有用于检测池内液体配比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与所述控制面板301相接。

为便于移动本实用新型至种植区,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底部支架101的底部设有四个滚轮,通过推动侧部支架102可以实现对本实用新型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在容纳空间内设有多个配液桶,并且在配液桶中装有不同的营养液,通过置于配液池内的传感器反馈,可实时对配液池内元素含量进行监控,并将池内缺少的元素进行反馈,然后配液桶上方的控制面板会通过所反馈的信息对配液池内的元素进行补充或调配,以符合植物生长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无需人工检测配液池内的元素含量,可及时有效的为植物提供所需的营养液,保证了植物茁壮的生长。

通过将配液系统的营养液抽入至配液池内,并将水泵设于配液池的一侧,可通过控制面板将配液池内的营养液抽至种植区内,以供水培植物生长所需;本实用新型由多个支撑杆组成,支撑杆可通过安装连接件的位置调整种植层的间距,便于种植不同水培植物;并且在种植孔的上方设有灯管便于水培植物的生长。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及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