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轮的线轮新阻尼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5114发布日期:2018-08-21 16:4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线轮,具体是指一种鱼线轮中的线轮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抛投渔线时线轮转速过快而导致爆线,在目前的鱼线轮上通常会安装有阻尼装置,该阻尼装置一般使用离心摩擦机构、磁阻尼或电子阻尼等结构来实现,其中的磁阻尼装置,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623025Y《鱼线轮磁阻尼调节装置》和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4634799U的《鱼线轮的抛线双阻尼装置》均公开了类似功能的磁阻尼装置。但无论采用何种阻尼机构,它们共同的作是在抛投渔线时,线轮上会产生一个与出线转动方向相反的阻力,该阻力可以使线轮的转速降低,从而使渔线的出线速度低于鱼饵的飞行速度,以满足使用要求。

但目前的鱼线轮磁阻尼装置仅采用单一的调节阻尼大小的方式,使得阻尼力要么太大,要么太小,难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需要设计出一个既能在大范围调节阻尼力,又能在小范围上进一步精确调节的阻尼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精准调节阻尼力的摇轮的线轮新阻尼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摇轮的线轮新阻尼结构,安装在线轮的一侧,包括有阻尼座、带有磁性块的筒体和与磁性块相配合的阻尼盘以及外露于摇轮侧盖的调整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支撑在所述阻尼座上而能轴向移动;所述阻尼盘套置在线轮轴上,并能随线轮轴一起转动,在该阻尼盘的一端面上开有多个深度不等的凹槽,一固定在线轮轴上的销轴能插入到上述任一凹槽中,并在所述线轮轴上套设有与阻尼盘的另一端面相抵的第一弹簧,以使所述阻尼盘能沿线轮轴轴向移动后抵靠在所述销轴上;同时设置有与所述调整钮相配合而能驱动所述筒体轴向移动的驱动件,以使所述磁性块远离或靠近所述阻尼盘。

作为改进,所述驱动件包括与调整钮相同轴转动的第一齿轮和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转动地安装在阻尼座上,且该第二齿轮的端面与筒体的底面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端面成螺旋形升高的环形圈和底部成螺旋形降低的环形槽,同时设置有使所述环形圈和环形槽始终相配合的第二弹簧。这样结构巧妙,既节省空间的占用,又有利于驱动件功能的稳定性。

进一步改进,所述阻尼座包括沿轴向分布且相互拆卸连接的第一阻尼座和第二阻尼座,所述筒体的底部位于第一阻尼座和第二阻尼座之间,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抵在该第二阻尼座与筒体底部之间,使所述筒体始终具有向第一阻尼座侧移动的趋势,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该第一阻尼座上。采用两阻尼座,以方便装配,易于实施。

再改进,所述第二阻尼座包括有环状体和位于环状体中部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环状体之间通过至少两个径向臂相连,所述筒体的侧壁上开有供所述径向臂穿过的轴向孔。这样既不影响筒体的轴向移动,同时又为筒体的轴向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再改进,所述第一阻尼座上设有两个沿周向相间隔分布的限位凸头;所述第二齿轮上端面设有与该两凸头分别相配合的一抵挡部,用于控制调整钮的最大旋转角度。

再改进,第一阻尼座上还具有一缺口,在该缺口的边沿延伸出一弹性臂,在该弹性臂的端部形成一支撑环,所述调整钮和第一齿轮安装在该支撑环上,所述侧盖对应于该支撑环部位开有供调整钮部分穿出的安装孔。缺口的设置,可以避免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涉,同时能确保驱动件顺利传递动力。

再改进,所述第一阻尼座的外侧壁上还径向延伸出多个凸耳,各凸耳上套设有用来与侧盖相接触的弹性圈。以消除加工误差,确保侧盖的顺利组装。

再改进,所述筒体的侧壁上开有数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通孔,所述磁性块嵌置在各通孔中,所述阻尼盘至少部分能伸入到该筒体内。

作为优选,所述阻尼盘为直径小于所述筒体的圆筒形中空金属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既可利用销轴与不同深度的凹槽的配合,来改变阻尼盘的轴向位置,又可以借助调整钮、驱动件来改变筒体的轴向位置,进而能同时改变阻尼盘与磁性块的相对距离,以实现粗调和细调功能,精准定位所需阻尼力的大小,使得鱼线轮抛投刹车力和鱼饵的抛出速度相匹配,使得抛投更加顺畅,抛投的距离更远,更能符合使用者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调整钮处的剖视图;

图3为侧盖、阻尼座组件从主体上拆下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阻尼盘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中阻尼座组件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8为图3中侧盖组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弹性卡脚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该摇轮包括有主体10、线轮20、侧盖30和摇柄组件40,主体10上通过轴承支撑有线轮轴201,线轮20安装在线轮轴201上,其中线轮20的右侧安装有新阻尼结构,即主体10与侧盖30之间的内腔中安装有新阻尼结构,并且为了能精准调节阻尼力,本实施例中的新阻尼结构具有粗调和精调功能。

请参见图2至图7,本线轮新阻尼结构包括有阻尼座1、带有磁性块22的筒体2 和与磁性块22相配合的阻尼盘3以及外露于摇轮侧盖30的调整钮4,同时设置有与调整钮4相配合而能驱动筒体2轴向移动的驱动件,以使磁性块22远离或靠近阻尼盘3。本实施例中,阻尼盘3为一圆筒形的中空铝件,该阻尼盘3套置在线轮轴201上,该阻尼盘3的口部朝向上述带有磁性块22的筒体2,在该阻尼盘3的一端面上开有左右对称的数对(图中为四对)深度依次加深的凹槽31,在图4中,凹槽31设在由阻尼盘3内底面向右延伸出的中空凸环32的端面上;一固定在线轮轴201上的销轴51左右端能嵌入到上述任一对凹槽31中,并在线轮轴201上套设有第一弹簧52,该第一弹簧52的两端分别抵靠在阻尼盘3的外底面和线轮轴201的凸起上,即与阻尼盘3的另一端面相抵的,以使阻尼盘3能沿线轮轴210轴向右(见图2)移动后抵靠在销轴51上,以使阻尼盘3能随线轮轴201一起转动。这样若需要调节阻尼盘3的轴向位置时,只要轴向向左按压该阻尼盘3,并转动一角度后松开手,此后在第一弹簧52的作用下,阻尼盘3向右移动后,使销轴51落入到对应的更深或更浅的凹槽31中,以达到改变阻尼盘3与磁性块22之间的距离,即此时,合理地选择各凹槽31的深度差,就可以达到粗调阻尼力的目的。

为了组装方便,上述阻尼座1由沿轴向分布且相互通过多个螺钉(图上为三颗螺钉) 拆卸连接的第一阻尼座11和第二阻尼座12组成,其中第二阻尼座12邻近阻尼盘3设置,该第二阻尼座12又包括有环状体121和位于环状体中部的安装部122,安装部122 与环状体121之间通过至少两个径向臂123(图中为两个径向臂)相连,卡块124位于第二阻尼座12的环状体122外侧壁上。需要拆装该阻尼座1时,只要旋转该阻尼座1,使卡块124离开主体的卡槽101或位于卡槽101中,即可实现阻尼座1脱离或安装在主体10上的目的。阻尼座1组装上各部件后的组件,以下称之为阻尼座组件A。并且为了防止上述卡块124意外脱离卡槽101,在第二阻尼座12与主体10之间还设有能控制阻尼座1转动的锁定组件9。当然,可以不采用这种可拆式结构,不会影响阻尼结构的使用。

上述筒体2的口部朝向上述阻尼盘3,以供阻尼盘3能部分伸入,在该筒体2的侧壁上开有八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通孔21,磁性块22嵌置在各通孔21中;该筒体2的底部位于上述第一阻尼座11和第二阻尼座12之间,第二弹簧6两端分别抵在该第二阻尼座12与筒体2底部之间,使筒体2始终具有向第一阻尼座11侧移动的趋势,以防止筒体2轴向自由活动,并也能使下述的环形圈421和环形槽23能得到很好的啮合。该筒体2的侧壁上还开有供上述第二阻尼座12上的径向臂123穿过的轴向孔24,这样既不影响筒体2在阻尼座的轴向移动,同时又为筒体2的轴向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件包括与调整钮4相同轴转动的第一齿轮41和第一齿轮41相啮合的第二齿轮42,本实施例中,调整钮4、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均安装在第一阻尼座11上,为了避免干涉,上述第一阻尼座11上还具有一缺口,在该缺口的边沿延伸出一弹性臂111,在该弹性臂111的端部形成一支撑环112,调整钮4和第一齿轮41安装在该支撑环112上,第一阻尼座11在朝向第二阻尼座12的端面上还轴向延伸出短轴 113,第二齿轮42转动地套设在该短轴上113,且该第二齿轮42的端面与筒体2的底面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端面成螺旋形升高的环形圈421和底部成螺旋形降低的环形槽23。需要细调阻尼力时,只要旋转调整钮4,带动第一齿轮41和第二齿轮42转动,此时第二齿轮42通过其与筒体2之间的环形圈421和环形槽23的配合,可以推动筒体2轴向向阻尼盘3侧或远离阻尼盘3侧移动,从而可以细微地改变各磁性块22与阻尼盘3之间的距离。

在上述细调阻尼力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过度转动,第一阻尼座11上设有两个沿周向相间隔分布的限位凸头114,第二齿轮42的端面上设有与该两凸头114分别相配合的一抵挡部422。当抵挡部422轮流与两凸头114相抵时,可以阻止第二齿轮42继续正向或反向的转动,用于控制调整钮4的最大旋转角度。

侧盖30在对应于该支撑环112部位开有供调整钮4部分穿出的安装孔301。并且为了方便地实现上述阻尼力粗调、细调功能,上述侧盖30与阻尼座1之间设计成可拆卸连接,并且能通过按钮组件8进行解锁,以将下述的侧盖组件从阻尼座组件上快速拆下。具体地请参见图8、9和图10所示,侧盖30的内壁上固定有盖体81,还通过螺钉固定有一管体83,该管体83由直径不等的粗管体831和细管体832形成,其中细管体 832邻近侧盖30内壁,粗管体831和细管体832之间形成一外台阶833,当然该外台阶 833也可以直接由设置在管体83外壁上的凸缘形成。为了制作方便,上述粗管体831 的侧壁上一体冲压成型有弹性卡脚82,细管体832上套设有能沿细管体832滑动的限位片84,且能与所述外台阶833相抵,该限位片84还通过螺钉与上述的第一阻尼座11 相固定,并在粗管体831与卡座底部之间设有第三弹簧85,使管体83始终具有向外移动的趋势,在上述细管体832上套有第四弹簧86,该第四弹簧86为扭簧,该第四弹簧86两端分别定位在限位片84和侧盖30上,使侧盖30具有轴向外移后能自动旋转打开一角度的趋势,侧盖30在安装了上述弹性卡脚82等零件后的组件,称之为侧盖组件。如此,当上述弹性卡脚82在按钮组件8的按压下脱离卡口126时,在第三弹簧85的作用下,管体83及侧盖30具有轴向向外移动的趋势,当管体83移动到外台阶与限位片 84相抵时,通过限位片84挂设在第一阻尼座11上,同时利用第四弹簧86的扭力,使侧盖30在轴向外移过程中会自动偏心旋转一角度,即此时,侧盖组件与阻尼座组件是相连,且此时,因限位片的抵挡,上述第三弹簧仍位于卡座内,第四弹簧仍套设在细管体上;但因侧盖30已旋转一定角度而打开,导致内腔裸露,使用者可以伸入到内腔中操作锁定组件9,并对阻尼座组件A进行上述的旋转操作。

在上述侧盖30拆装过程中,为了使上述弹性卡脚82与卡口126的配合松紧合适,在上述第一阻尼座11的外侧壁上还径向延伸出多个凸耳115,各凸耳115上套设有用来与侧盖30相接触的弹性圈116。利用各弹性圈116与侧盖30之间的挤压,使上述弹性卡脚82能顺利地勾合在卡口126上,避免因弹性卡脚82过短难以卡住卡口126,过长又会使侧盖30有松动的感觉,如此,可以有效地消除上述缺陷,使得侧盖30顺利地卡接在阻尼座1上后,其外表能平稳地与主体10衔接。

因此,在调整抛投阻尼力时,首先粗调阻尼力,只需要按压按钮组件8,打开侧盖,再按压锁定组件9,可以使阻尼座组件A旋转,脱离主体上的卡槽101,使阻尼座组件从主体上拆下,这时,阻尼盘3就会暴露在外,此时用手向右按压阻尼盘3,由于第一弹簧53受力压缩使得阻尼盘3远离销轴51;再旋转阻尼盘3选择合适的档位(即深度不同的凹槽)后放开手;此时,在移除外力后第一弹簧53由于弹性作用又会挤压阻尼盘3重新抵靠在销轴53上。由于选择不同凹陷度的凹槽31,阻尼盘3进入筒体2内部的深度不同,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尼阻力也大不相同。接着精调阻尼力,只需旋转调整钮 4,精确选择所需的阻尼力大小;当旋转到一定角度时,由于第一阻尼座11上的凸头114 会与抵靠部422相碰致使调整钮4无法再旋转,表明此时该调整钮4已调到最大位置或最小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