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3248发布日期:2018-08-31 20:37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白蚁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白蚁,亦称虫尉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等翅目,类似蚂蚁营社会性生活,其社会阶级为蚁后、蚁王、兵蚁、工蚁。白蚁体软而小,通常长而圆,白色、淡黄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头前口式或下口式,能自由活动。触角念珠状,腹基粗壮,前后翅等长;蚂蚁触角膝状,腹基瘦细,前翅大于后翅。中国古书所称蚁、蚁、飞蚁、蚍蜉、蠡、螱等,都与蚂蚁混同。宋代开始有白蚁之名,并确定为白蚁的别称。白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木材或纤维素为食。白蚁是一种多形态、群居性而又有严格分工的昆虫,群体组织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全世界已知2000多种。中国除澳白蚁科尚未发现外,其余4科均有,共达300余种,分布范围很广。白蚁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昆虫,如果在家中发现白蚁,一定要请专业人士来清除。

但是,现有的白蚁防治大多数以药物喷洒或者药物投放为主,正是由于这种简单的投放药物的防治手段,造成实际的防治效果很差,而且,简单投放在地面的药物很可能会被宠物等动物误食造成中毒,所以急需一种集杀虫检测和安全与一身的白蚁检测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包括外壳和固定板,所述外壳内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从上到下等距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从左往右等距设有支撑块,所述外壳的一侧通过有旋转轴连接有顶盖,且顶盖的表面中间位置设有把手,所述外壳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中间位置处固定有分隔板,且分隔板的两侧位于支撑架内设有盛放板,所述盛放板的底部设有底板,且底板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储物槽,所述底板的两侧均固定有挡板,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外壳为长方体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固定板共有四个,且四个固定板分别位于外壳的四个侧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把手位球形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储物槽为长方形,且储物槽的长度与盛放板的长度相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储物槽开设有多个,且呈水平方向等距分布在底板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该装置埋于地下,可杜绝以往将药物投放在地面而造成防治白蚁效果差的缺点,同时也可以预防宠物误食药物造成中毒的情况发生,其次,底板的表面等距开设有储物槽,便于将防治白蚁的药物放在上面,同时底板为平面,可便于白蚁的通行,增加整个装置的防治效果,最后,把手位球形结构,不仅便于打开顶盖,而且同时也起着标记该装置位置的作用,可方便使用者第一时间找到该白蚁检测控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盛放板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外壳、2-固定座、3-固定板、4-通孔、5-支撑块、6-旋转轴、7-顶盖、8-把手、9-盛放板、10-支撑架、11-分隔板、12-底板、13-挡板、14-储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包括外壳1和固定板3,外壳1内设有固定板3,固定板3从上到下等距开设有通孔4,且通孔4内从左往右等距设有支撑块5,外壳1的一侧通过有旋转轴6连接有顶盖7,且顶盖7的表面中间位置设有把手8,外壳1设有支撑架10,支撑架10中间位置处固定有分隔板11,且分隔板11的两侧位于支撑架10内设有盛放板9,盛放板9的底部设有底板12,且底板12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储物槽14,底板12的两侧均固定有挡板13,支撑架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2。

外壳1为长方体结构,固定板3共有四个,且四个固定板3分别位于外壳1的四个侧面,把手8位球形结构,储物槽14为长方形,且储物槽14的长度与盛放板9的长度相等,储物槽14开设有多个,且呈水平方向等距分布在底板12的表面。

通孔4内从左往右等距设有支撑块5,可以增强整个装置的强度,可有效避免因受到外力而造成整个装置出现破损的情况发生,把手8位球形结构,不仅便于打开顶盖7,而且同时也起着标记该装置位置的作用。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防治白蚁的药物均匀放入底板12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储物槽14内,然后将盛放板9固定在支撑架10上,在将整个支撑架10放入外壳1内,注意保持通孔4与盛放板9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利用把手8关上顶盖7将整个装置进行密封,并放入事先挖设好的坑内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