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轴秸秆青贮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8226发布日期:2018-09-04 20:2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轴秸秆青贮收获机。



背景技术:

现有秸秆收获作业已由传统的人砍、肩扛、人力装车的低效率模式,慢慢转化成机械作业。中国专利CN201520490814.8中公开了一种农作物秸秆二次粉碎收获机,这种收获机集秸秆的捡拾、收集、一次粉碎、二次粉碎、抛送回收于一体,机械化操作,效率较高。但是由于该设备中二次粉碎轴设于风机的上方,其轴向长度受到限制,不宜长于风机轴,否则无法抛料,造成一次粉碎轴与二次粉碎轴的长度相差较大,二次粉的粉碎效率较低,而且由于二次粉碎轴的进料口和出料口上下设置,最终使得二次粉碎轴易堵塞,需要经常的拆卸清理。而且现有的利用粉碎机收获的秸秆中易掺杂泥土,影响畜牧的喂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粉碎效果,有效防止粉碎轴堵塞,并且能够对收获的秸秆进行清洁处理的一种双轴秸秆青贮收获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轴秸秆青贮收获机,包括机壳、粉碎机构、抛送机构以及驱动机构,所述机壳的前方设有与拖拉机向连接的悬挂架;其特征在于:粉碎机构,位于机壳的前方,包括平行设于同一水平面内的一次粉碎轴和二次粉碎轴,所述一次粉碎轴和二次粉碎轴的两端均与机壳构成转动配合,所述二次粉碎轴位于一次粉碎轴的后方,所述二次粉碎轴的进料口与一次粉碎轴的出料口连通,所述二次粉碎轴的下方设有与其配合的弧形筛;抛送机构,位于机壳的后方,包括风机抛送装置和抛料筒,所述风机抛送装置竖直设置,其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出料口和进料口,所述风机抛送装置的进料口与二次粉碎轴的出料口连通,所述风机抛送装置的出料口与抛料筒的入料口相连;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粉碎机构逆时针旋转以及驱动风机抛送装置工作,包括前后设置的动力输入箱和变速器,所述动力输入箱具有侧向和后向的两个动力输出端,所述变速器的输入端与动力输入箱后向的动力输出端通过后传动轴连接,所述变速器的输出端与风机抛送装置相连,所述一次粉碎轴的一端通过侧传动轴和驱动带轮与动力输入箱侧向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所述一次粉碎轴的另一端通过皮带传动与二次粉碎轴的一端相连。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二次粉碎轴包括二次旋转驱动轴、二次动刀和定搓丝板,所述二次动刀包括沿二次旋转驱动轴轴向布置的多组,每组二次动刀包括呈放射状周向布置的多个,所述定搓丝板固定设于转驱动轴的上方,其朝下的一侧具有与二次动刀所在的外缘相匹配的弧形搓丝面,所述弧形搓丝面上设有齿状结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抛料筒呈朝后凸出的弧形结构,其与风机抛送装置活动套接,所述风机抛送装置前侧向上铰接有伸缩油缸,所述伸缩油缸的伸缩端与抛料筒铰接,所述伸缩油缸收缩能够驱动抛料筒向前翻转与风机抛送装置分离。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抛料筒与风机抛送装置连接处设有将抛料筒与风机抛送装置锁定的快卡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抛送机构还包括搅龙输送装置,所述搅龙输送装置包括与粉碎机构平行设置的搅龙轴,所述搅龙轴的两端与机壳构成转动配合,所述搅龙轴的中部设置有拨板,拨板两侧的搅龙轴上都设置有盘绕设置的叶片,两侧叶片的盘绕方向相反,搅龙输送装置的进料口与二次粉碎轴的出料口相连,搅龙输送装置的出料口开设在与拨板相对应的位置,并且搅龙输送装置的出料口与风机抛送装置的进料口相连,所述二次粉碎轴的另一端与搅龙轴的一端通过链条和齿轮相连。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抛送机构的前侧设有斜支撑。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机壳的后方设置有地轮调节轴,机壳后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地轮调节板,地轮调节板倾斜设置且其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调节孔,地轮调节轴位于两个地轮调节板之间且借助调节孔与地轮调节板的下端形成转动配合,地轮调节板的上端与机壳铰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收获机具有的双粉碎轴平行设置,增加了二次粉碎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二次粉碎效率,有效防止了粉碎轴堵塞,并且通过在二次粉碎轴的下方设置弧形筛,利用二次粉碎轴的扰动,能够对收获的秸秆中的尘土进行筛除,实现对秸秆的清洁处理,提高牲畜食用的口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仅仅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双轴秸秆青贮收获机,包括机壳10、粉碎机构、抛送机构以及驱动机构,所述机壳10的前方设有与拖拉机向连接的悬挂架11。

粉碎机构,位于机壳10的前方,包括平行设于同一水平面内的一次粉碎轴21和二次粉碎轴22,所述一次粉碎轴21和二次粉碎轴22的两端均与机壳10构成转动配合,所述二次粉碎轴22位于一次粉碎轴21的后方,所述二次粉碎轴22的进料口与一次粉碎轴21的出料口连通,所述二次粉碎轴22的下方设有与其配合的弧形筛221。在使用该收获机时,秸秆首先进入一次粉碎轴21中进行初步粉碎,然后再进入到二次粉碎轴22中进一步粉碎,由于二次粉碎轴22和一次粉碎轴21平行设置,二次粉碎轴22的长度能够与一次粉碎轴21相同,使得一次和二次粉碎的容积相同,即效率相同,不会出现二次粉碎堵塞的现象。

抛送机构,位于机壳10的后方,包括风机抛送装置31和抛料筒32,所述风机抛送装置31竖直设置,其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出料口和进料口,所述风机抛送装置31的进料口与二次粉碎轴22的出料口连通,所述风机抛送装置31的出料口与抛料筒32的入料口相连。抛送机构的作用是将二次粉碎完的秸秆抛出,在使用盖收获机时要在收获机后方跟着集草车,用来回收从抛料筒32抛出的秸秆。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粉碎机构逆时针旋转以及驱动风机抛送装置31工作,两个粉碎周逆时针旋转能够实现对秸秆的抛送。具体的驱动机构包括前后设置的动力输入箱41和变速器42,所述动力输入箱41具有侧向和后向的两个动力输出端,动力输入箱41的动力输入端与拖拉机的输出轴相连,从而使得动力输入箱41获得动力,所述变速器42的输入端与动力输入箱41后向的动力输出端通过后传动轴43连接,所述变速器42的输出端与风机抛送装置31相连,从而使得风机抛送装置31的风机轴旋转,获得工作的动力,所述一次粉碎轴21的一端通过侧传动轴44和驱动带轮45与动力输入箱41侧向的动力输出端相连,实现一次粉碎轴21获得驱动力,所述一次粉碎轴21的另一端通过皮带传动与二次粉碎轴22的一端相连,实现二次粉碎轴22获得驱动力。

该收获机具有的双粉碎轴平行设置,增加了二次粉碎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二次粉碎效率,有效防止了粉碎轴堵塞,并且通过在二次粉碎轴22的下方设置弧形筛221,利用二次粉碎轴22的扰动,能够对收获的秸秆中的尘土进行筛除,实现对秸秆的清洁处理,提高牲畜食用的口感。

由于带丝状纤维的秸秆饲料,易于牲畜进食,为了进一步提高牲畜食用该秸秆的食欲,所以要求二次粉碎轴22能够对秸秆进行搓丝处理。如图3所示,二次粉碎轴22包括二次旋转驱动轴、二次动刀222和定搓丝板223,所述二次动刀222包括沿二次旋转驱动轴轴向布置的多组,每组二次动刀222包括呈放射状周向布置的多个,所述定搓丝板223固定设于转驱动轴的上方,其朝下的一侧具有与二次动刀222所在的外缘相匹配的弧形搓丝面,所述弧形搓丝面上设有齿状结构。从而实现秸秆经过二次粉碎被揉搓成丝状,可供牛羊直接使用,提高了牲畜食用秸秆的口感,牲畜进食量增大。

优选的,抛料筒32呈朝后凸出的弧形结构,其与风机抛送装置31活动套接,所述风机抛送装置31前侧向上铰接有伸缩油缸33,所述伸缩油缸33的伸缩端与抛料筒32铰接,在正常使用状态时,伸缩油缸33处于伸长的状态,所述伸缩油缸33收缩能够驱动抛料筒32向前翻转与风机抛送装置31分离。当秸秆喂入量过大导致抛料筒32堵塞时,可通过控制伸缩油缸33收缩,打开抛料筒32进行疏通。

并且,抛料筒32与风机抛送装置31连接处设有将抛料筒32与风机抛送装置31锁定的快卡扣34,由于风机抛送装置31在工作时会发生震动,快卡扣34将抛料筒32与风机抛送装置31锁定,能够防止抛料筒32与风机抛送装置31脱离或漏料。该快卡扣34为市场购买元件。

为了提高粉碎机构与抛送机构之间秸秆的输送效率,所以该抛送机构还包括搅龙输送装置,所述搅龙输送装置包括与粉碎机构平行设置的搅龙轴35,所述搅龙轴35的两端与机壳10构成转动配合,所述搅龙轴35的中部设置有拨板,拨板两侧的搅龙轴35上都设置有盘绕设置的叶片,两侧叶片的盘绕方向相反,搅龙输送装置的进料口与二次粉碎轴22的出料口相连,搅龙输送装置的出料口开设在与拨板相对应的位置,并且搅龙输送装置的出料口与风机抛送装置31的进料口相连,所述二次粉碎轴22的另一端与搅龙轴35的一端通过链条和齿轮相连。

同样是由于风机抛送装置31在工作时会发生震动,并且抛送机构竖直设置,高度较高,为了提高抛送机构的稳定性,在抛送机构的前侧设有斜支撑14。

机壳10的后方设置有地轮调节轴12,机壳10后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地轮调节板13,地轮调节板13倾斜设置且其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调节孔,地轮调节轴12位于两个地轮调节板13之间且借助调节孔与地轮调节板13的下端形成转动配合,地轮调节板13的上端与机壳10铰接。地轮调节轴12起支撑作用,利用地轮调节轴12可以调节机壳10后端到地面之间的距离,以满足不同地形的使用需求。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些许的简单修改、变形及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