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喀斯特地区蚬木生态造林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00607发布日期:2018-08-19 11:2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恢复生态学研究领域,涉及一种喀斯特地区蚬木生态造林的方法。



背景技术:

蚬木(excentrodendronhsienmu)属椴树科蚬木属常绿大乔木,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是中国最重的木材,有“木中之王”的美称,自然分布于广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石灰岩地区,越南北部及老挝北部的石灰岩地区亦有分布,海拔150m~900m,是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优势种和关键种之一,与网脉核果木(drypetesperreticulata)、肥牛树(cephalomappasinensis)、小栾树(koelreuteriaminor)、岩樟(cinnamomumsaxatile)或青冈栎(cyclobalanopsisglauca)等组成该区域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性植被,承载着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长期以来,由于乱砍滥伐和缺乏有效保护,蚬木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面积日渐萎缩,趋于濒危,加强蚬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为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蚬木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团队相继实施了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热带石灰岩特有植物蚬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项目“热带石灰岩特有植物蚬木的繁殖更新机理”、“石漠化区蚬木林细根动态及其微环境控制因子研究”、“施氮对蚬木、中国台湾桤木等镉吸收的影响机制研究”、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西南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及复合栽培研究”、“广西石漠化植被演替机理及优化恢复模式研究与示范”以及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岩溶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机制及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通过不断探索、优化和完善试验方案,克服了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质背景和二元水文结构“地高水低、雨多地漏、石多土少、土薄易旱”对植物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创新了一种喀斯特地区蚬木生态造林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喀斯特地区蚬木生态造林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喀斯特地区蚬木生态造林的方法,包括容器大苗培育、穴状整地、植苗造林、树盘黑膜覆盖和幼林管护工序,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容器大苗培育:冬季至次年春季进行幼苗移植,随起随栽,栽植前用修枝剪刀剪去主根1/2~1/3,且留根长度≤12cm,按苗木大小分级,分区移植;栽植时用手轻提苗木,使根系舒展,栽直、压实,基质装至离容器上缘1.0cm处即止,每容器移苗1株,整齐摆放于苗床上,苗床四周培土,随即浇透水,并遮荫;苗期常规管理,当苗高≥80cm,已形成良好根团,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即可出圃造林;

(2)穴状整地:造林前一个月整好地,植穴沿等高线布设,成品字形配置,植穴规格长40cm~60cm×宽40cm~60cm×深30cm~40cm,栽植密度1667株/hm2~2500株/hm2,石质山地扣除不能造林的面积后确定造林密度,每穴施基肥0.25kg~0.30kg;

(3)植苗造林:雨后土壤湿透或连续阴雨天进行植苗造林,栽植时将苗木置于穴的中央,苗干竖直,覆土分层踏实,栽植深度较容器土面深2.0cm~3.0cm,最后覆盖一层松土;

(4)树盘黑膜覆盖:打碎摊平树盘内的土块,将树盘整成内低外高反坡形,然后裁剪黑膜成60cm×60cm的正方形,在黑膜的中心用裁纸刀向任意方向划开一道豁口,豁口穿过苗干平铺于树盘,覆土压实压严,覆土厚度1.0cm~3.0cm;

(5)幼林管护:在人畜活动密集处设置围栏,写标语、立标牌进行公示,禁止樵采和牲畜破坏;

进一步地,以上步骤(1)所述幼苗为采集蚬木林下自然更新的幼苗,苗高15cm~50cm。

进一步地,以上步骤(1)所述基质的组分按体积比为黄心土50%、火烧土40、腐熟有机肥10%配制,基质中拌入5.0kg/m3钙镁磷肥和0.2kg/m3硫酸亚铁,搅拌混匀。

进一步地,以上步骤(1)所述容器为市售无纺布育苗袋,规格为直径18cm×高度20cm。

进一步地,以上步骤(2)所述基肥为市售钙镁磷肥,有效p2o5≥18%。

进一步地,以上步骤(4)所述黑膜为市售聚氯乙烯黑膜,规格为宽度600mm×厚度0.00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蚬木容器大苗培育,采取切根处理,切断蚬木幼苗主根,从而促进侧根和毛细根的发育,根系趋于须根化,均匀分布于土壤中,形成良好的根系构型,增强苗木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培育优质壮苗,提高造林成活率。

2、本发明的蚬木容器大苗培育,采用可降解无纺布育苗袋,具有良好的融水性、融土性和透气性,定植时不拆杯,基质不松散,根系自然完整,无缓苗期,适应性强,四季造林,成活率100%,造林效率高。

3、本发明的树盘黑膜覆盖,直接隔离了大气的流动,阻断了土壤水分向空中蒸发的通道,水分蒸发至薄膜凝结成大量水珠,重新滴落土中,蓄水保墒;黑膜透光率低,辐射热透过少,土壤增温幅度较裸地小,从而使树盘土壤微环境更适宜苗木生长。膜下无光线,杂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逐渐白化或黄化枯死,减少了杂草对苗木光、热、水、肥的竞争,免除中耕除草,省工省时。

4、本发明的穴状整地,不炼山、不劈山、不抚育,尽可能减少对喀斯特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干扰,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人工诱导,引入原生性优势种蚬木,加速喀斯特退化植物群落向顶级植物群落演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2014年3月采集广西龙州县和天等县蚬木林下自然更新的幼苗,培育容器大苗。容器采用市售无纺布育苗袋,规格为直径18cm×高度20cm。苗木随起随栽,栽植前用修枝剪刀剪去主根1/2~1/3,且留根长度≤12cm,按苗木大小分级,分区移植;栽植时用手轻提苗木,使根系舒展,栽直、压实,基质装至离容器上缘1.0cm处即止,每容器移苗1株,整齐摆放于苗床上,苗床四周培土,随即浇透水,并遮荫;苗期常规管理,当苗高≥80cm,已形成良好根团,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即可出圃造林。

2017年1月实施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岩溶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机制及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在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营造蚬木试验林。穴状整地,植穴沿等高线布设,成品字形配置,植穴规格长40cm~60cm×宽40cm~60cm×深30cm~40cm,栽植密度1667株/hm2~2500株/hm2,石质山地扣除不能造林的面积后确定造林密度,每穴施基肥0.25kg~0.30kg。

2017年3月雨后土壤湿透或连续阴雨天进行植苗造林,栽植时将苗木置于穴的中央,苗干竖直,覆土分层踏实,栽植深度较容器土面深2.0cm~3.0cm,最后覆盖一层松土。

植苗结束后,树盘黑膜覆盖,打碎摊平树盘内的土块,将树盘整成内低外高反坡形,然后裁剪黑膜成60cm×60cm的正方形,在黑膜的中心用裁纸刀向任意方向划开一道豁口,豁口穿过苗干平铺于树盘,覆土压实压严,覆土厚度1.0cm~3.0cm。

幼林管护,在人畜活动密集处设置围栏,写标语、立标牌进行公示,禁止樵采和牲畜破坏。

2018年1月调查苗木生长情况,调查结果:造林成活率100%,新稍平均生长量35cm。

实施例2:

2010年3月采集广西龙州县和天等县蚬木林下自然更新的幼苗,培育容器苗。容器采用市售塑料育苗袋,规格为直径10cm×高度12cm。苗木随起随栽,栽植时用手轻提苗木,使根系舒展,栽直、压实,基质装至离容器上缘1.0cm处即止,每容器移苗1株,整齐摆放于苗床上,苗床四周培土,随即浇透水,并遮荫;苗期常规管理,

栽植时用手轻提苗木,使根系舒展,栽直、压实,基质装至离容器上缘0.5cm~1.0cm处,每容器移苗1株,整齐摆放于苗床上,四周培土,随即浇透水,并遮荫;苗期常规管理,当苗高≥25cm,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即可出圃造林。

2012年1月实施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西南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及复合栽培研究”,在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营造蚬木试验林。穴状整地,植穴沿等高线布设,成品字形配置,植穴规格长40cm~60cm×宽40cm~60cm×深30cm~40cm,栽植密度1667株/hm2~2500株/hm2,石质山地扣除不能造林的面积后确定造林密度,每穴施基肥0.25kg~0.30kg。

2012年3月雨后土壤湿透或连续阴雨天进行植苗造林,栽植时,剥除不易分解的塑料袋,将苗木置于穴的中央,苗干竖直,覆土分层踏实,栽植深度较容器土面深2.0cm~3.0cm,最后覆盖一层松土。

幼林管护,在人畜活动密集处设置围栏,写标语、立标牌进行公示,禁止樵采和牲畜破坏。

2013年1月调查苗木生长情况,调查结果:造林成活率26%,新稍平均生长量0.5cm。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