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生型木霉与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的制备与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50922发布日期:2018-09-29 00:01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肥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生型木霉与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促进作物、蔬菜生长和防治病害等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木霉菌是土壤和根际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有益真菌,木霉定殖植物根部后可以提高蔬菜、作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抵抗及对营养的利用和摄取。同时,能够产生或分泌多种化合物,这些物质一方面可刺激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局部或系统抗病性,对土壤中多种有害真菌及微生物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由于它可以产生液化淀粉酶分解淀粉而被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大自然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对环境无残留危害,毒性极低,具有很强应用潜力。解淀粉芽孢杆菌能通过多种机制与植物互作,能够较好地促进植物生长、控制植物病害、提高作物品质。将解淀粉芽孢杆菌施入土壤或水体中,能够降解自然界中一些有毒物质,净化被污染的土壤和河流湖泊。解淀粉芽孢杆菌这些优良的特性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方面都有很大应用潜力。以往研究已经证明木霉菌和芽孢杆菌是国际上应用普遍的生防微生物,然而两种微生物单一使用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单一使用木霉菌对于防控细菌病害的效果不突出,而芽孢杆菌对于土传病害防治效果不如木霉菌;另一方面,木霉菌具有显著的土壤修复、降解或吸附农化物质的功能,而芽孢杆菌则有较强的促生作用,但两种微生物产生的拮抗性次生代谢物种类却有明显不同。此外,木霉菌对病原真菌具有较明显的重寄生和竞争作用,芽孢杆菌也具有突出的拮抗作用和抗逆性;因此,目前尚无这两类微生物协同使用的相关研究。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促生型木霉与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的制备与应用。由于木霉菌对病原真菌具有较明显的重寄生和竞争作用,芽孢杆菌也具有突出的拮抗作用和抗逆性,因此,筛选出兼容性强并能产生增益效应的两类菌株,是本发明研制复合菌剂至关重要的一点。本发明首先在筛选发酵菌株时,对具有良好促生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菌株与多种具有抗病、抗逆特性的棘孢木霉优秀菌株进行平板增益性筛选试验,其中棘孢木霉gdsf1009能与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亲合性互作,即如图1所示,两者平板生长无明显抑菌圈,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对木霉菌gdsf1009的产孢有促进作用,而其它供试木霉菌株与该芽孢杆菌菌株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其次,对两种菌株发酵出的母粉的混合比例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最佳的混合比例,从而保证了两种菌粉的增益性。即如图2所示,复合菌剂的促生效果高于木霉菌单剂及芽孢杆菌单剂。另外,本发明还对棘孢木霉gds1009、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的发酵工艺与制剂配方进行了优化,再次保证了复合型可湿性粉剂的活孢子数量与货架期等问题。通过上述方法,本发明所述的复合型微生物可湿性粉剂,既可用于提高作物与果蔬的产量、改善品质、改良土壤、又可防治作物与果蔬花卉的叶传及土传病害,且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安全无毒。如能在全国进行推广使用,对实现“化学农残零增长”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涉及一种促生型木霉与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所述可湿性粉剂包括质量比为1:5~1:10的棘孢木霉菌母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本发明采用室内育苗盘拌土播种黄瓜种子的方法对棘孢木霉菌母粉和解淀芽孢杆菌母粉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这两种微生物母粉以质量比为1:8进行混合时,对黄瓜幼苗的促生效果最好。优选的,所述棘孢木霉菌为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asperegillum)gdsf1009,保藏编号为cgmccno.9512;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accc11060。优选的,所述棘孢木霉菌母粉由木霉厚垣孢子发酵液经离心沉淀处理,加入占沉淀质量300%~400%的填料、40%~60%的分散剂、10%~25%的保护剂混合干燥而成;所述填料选自麦芽糊精、食品级羟基淀粉醚、磷酸淀粉钠、阿拉伯半乳糖胶、可溶性大豆蛋白、硅藻土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分散剂选自nno、mf、peg、阿拉伯树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保护剂选自脱脂乳、蔗糖、黄原胶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的,所述木霉厚垣孢子发酵液中产孢子数达到(2.0-6.0)×108个/ml,厚垣孢子比重约占总孢子比重的22%~30%。更优选,本发明选择的棘孢木霉gdsf1009在玉米粉优化发酵培养基中液体发酵所产孢子数达到(2.0-6.0)×108个/ml,厚垣孢子比重约占总孢子比重的25%。优选的,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由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加入发酵液质量100%~200%的填料及2%~3%的抗氧化剂混合制成母液,再经喷雾干燥机干燥制成;所述填料选自麦芽糊精、硫酸钠、食品级羟基淀粉醚、磷酸淀粉钠、阿拉伯半乳糖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抗氧化剂为偏重亚硫酸钠。优选的,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根据活菌计数得,种子液菌体>1×108cfu/ml,分裂中的菌体数>50%。更优选,本发明选择的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在酵母浸出粉糖蜜优化发酵培养基中培养18-19h,根据活菌计数得种子液菌体>1×108cfu/ml,分裂中的菌体数>50%。优选的,所述可湿性粉剂包括如下各组分:棘孢木霉菌母粉1000重量份,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5000~10000重量份,以及占所述棘孢木霉菌母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总重2%~6%的盐类填料。优选的,所述盐类填料是用量分别为所述棘孢木霉菌母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总重1%~2%的磷酸二氢钾、结晶硫酸镁、十水合四硼酸钠的组合,或者是用量分别为所述棘孢木霉菌母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总重1%~2%的腐殖酸钾与结晶硫酸镁的组合。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促生型木霉与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在促进幼苗生长、和/或增加果实产量、和/或增加果实质量、和/或增强抗病性中的用途。优选的,所述幼苗为黄瓜、番茄幼苗、花椰菜幼苗、哈密瓜秧苗或水稻幼苗;所述抗病性指的是抗黄瓜炭疽病、灰霉病、玉米茎腐病或水稻纹枯病。优选的,所述复合可湿性粉剂可采用浸种、育苗盘拌土、土壤灌根、叶面喷施施用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的,所述浸种具体为:按照所述复合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0倍浸种,浸种时间为15h-24h。优选的,所述育苗盘拌土具体为:按照所述复合可湿性粉剂与土壤质量比1-2%的比例进行育苗盘拌土。优选的,所述土壤灌根具体为:按照所述复合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500-1000倍灌根。优选的,所述叶面喷施具体为:按照所述复合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300-500倍叶面喷施。一般每亩使用剂量约为80g-100g。喷施时以稀释倍数为主要参考标准。综上,本发明经棘孢木霉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的组合筛选试验,确定采用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asperegillum)gdsf1009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菌株accc11060作为复合制剂的发酵菌株。将两种菌株按照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与制剂工艺参数,分别制备成棘孢木霉菌母粉与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通过质量配比筛选试验,确定按照木霉菌母粉与芽孢杆菌母粉质量比为1:8的比例混合,获得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母粉,再加入少量比例的硫酸镁、硼砂、磷酸二氢钾、腐殖酸钾等盐类助剂混合而成的最终产品——促生型木霉·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本发明的复合可湿性粉剂可用来浸种、拌土、灌根、叶面喷施,使用方便,低毒,对环境相对安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促生型木霉菌与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及其使用浓度进行浸种、拌土、灌根、叶面喷施,可提高(蔬菜、小麦、水稻)种子的萌发率、出苗率、促进蔬菜、玉米等幼苗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长,增加幼苗鲜重;在(瓜果类蔬菜)植株的幼苗期与定植期进行灌根、叶面喷施处理,可提高成株期的果实产量及品质。2、该复合可湿性粉剂能有效防治黄瓜炭疽病、灰霉病等叶部病害及水稻纹枯病、玉米茎腐病等土传病害。3、该复合可湿性粉剂能降解农药残留(有机磷农药,氯氰菊脂类)和固化或螯合土壤重金属,减少土壤盐渍化,提高作物果蔬营养利用效率。4、该复合可湿性粉剂可提高作物对土壤盐渍化及干旱等逆境因子抗性。5、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促生型木霉菌与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按照一定比例要求进行浸种、拌土、灌根、喷施,对土壤无污染。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棘孢木霉gdsf1009与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亲和性试验;其中,a为对峙培养,b为两菌对峙交界处孢,c为木霉菌单一培养产孢;图2为复合可湿性粉剂与单剂促生试验;其中a为复合可湿性粉剂拌基质土,b为芽孢杆菌accc11060拌基质土,c为木霉可湿性粉剂拌基质土,d为对照组;图3为复合可湿性粉剂浸种促进萌发试验;其中,a为复合可湿性粉剂浸种,b为对照组;图4为复合可湿性粉剂室内拌土促生试验;其中,a为复合可湿性粉剂拌土,b为对照组;图5为复合可湿性粉剂室内灌根促生试验;其中,a为复合可湿性粉剂灌根,b为对照组;图6为复合可湿性粉剂田间灌根促生试验;其中,a为复合可湿性粉剂灌根,b为对照组;图7为复合可湿性粉剂田间喷施防病试验;其中,a为复合可湿性粉剂喷施,b为对照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涉及一种促生型木霉与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的制备与应用;本发明经过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的组合筛选,确定所采用的生防菌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gillum)gdsf1009与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所述棘孢木霉菌gdsf1009,保藏编号为cgmccno.9512(植物保护学报journalofplantprotection,2015,42(6):1030-1035);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保藏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griculturalculturecolletionofchina),保藏编号为accc11060;订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资源楼206,邮编:100081电话:010-82108683;010-82108651-601传真:010-82108683电子信箱:sale@accc.org.cn可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官方网站http://accc.host7.voosite.com/进行网上订购。经过菌株初筛、复筛纯化后,分别保存于玻璃试管斜面与甘油中。在配方优化后的培养基中,两种菌株分别进行种子液体培养与大罐发酵,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发酵液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分别将两种发酵液经过添加填料、分散剂、保护剂、离心干燥等步骤制成母粉,再按最佳比例混配成复合型菌剂母粉,再填入少量比例的镁盐、钾盐等助剂复合而成。促生型复合可湿性粉剂采用浸种、拌土、灌根、喷施的方式在温室与田间对植株进行处理,与清水对照组相比,可促进黄瓜、番茄幼苗鲜重,壮根壮苗;苗期灌根或喷施处理,可对成株期增产增质、抗病抗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与木霉菌gdsf1009两者平板生长无明显抑菌圈,说明两者之间无抑制作用;木霉菌gdsf1009对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的次生代谢产物无影响。另外,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对木霉菌gdsf1009的产孢有促进作用。实施例11、棘孢木霉菌gdsf1009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离心、制剂干燥,制备成棘孢木霉菌母粉。具体包括:(1)棘孢木霉菌平板活化与扩繁:将棘孢木霉gdsf1009接种于pda培养皿中,28℃培养箱中倒置培养3-4d。pda培养基:200g马铃薯蒸煮后过滤的上层汁液,20g葡萄糖,20g琼脂粉,纯净水定容至1l,121℃高压灭菌30min。(2)棘孢木霉菌种子菌的制备:200g马铃薯,20g葡萄糖,纯净水1l,分装至250ml三角瓶,121℃高压灭菌25min。从pda木霉菌菌落用无菌水洗下分生孢子,调整至1.5×106cfu/ml浓度,接入液体培养基中,置于180r/min,28℃摇床中摇瓶培养5天,得到棘孢木霉菌种子菌液。(3)棘孢木霉菌中试规模发酵液制备,如下表1:表1药品名称药品用量(g/l)200l用量结晶硫酸镁0.5100结晶硫酸亚铁0.00751.5硫酸锰0.00250.5硫酸锌0.0020.4磷酸二氢钾3.83766硝酸钠1.42284硫酸铵1.1220氯化钠1200以上配方加入玉米粉10kg,200l水,装入300l发酵罐中。用na0h调节ph为5-6。121℃下高温灭菌30-60min。接入重量比为0.3%的木霉菌种子菌液,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7d,即可获得棘孢木霉菌生产用发酵液。所述发酵液中产孢子数达到(2.0-6.0)×108个/ml,厚垣孢子比重约占总孢子比重的22%~30%。(4)棘孢木霉菌母粉的制备:棘孢木霉发酵液离心:将发酵获得的液体培养基使用立式离心机在50hz的转速下离心,加料结束之后继续离心5min之后,关闭离心机。物料混匀:将获得的木霉离心沉淀,与3.5倍质量的糊精、50%质量的nno、12.5%质量的脱脂奶粉、5%质量的蔗糖充分混合拌匀。干燥:使用活性孢子粉专用干燥机对拌匀的物料进行干燥,干燥温度设置为45℃,引风速度为35-37,加料速度为1.0-1.2,预热30min,然后将拌匀的物料加入物料槽中。干燥之后得到木霉菌母粉。2、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制剂干燥,制备成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具体包括:(1)解淀粉芽孢杆菌平板菌株的活化:第一次活化:取20%或30%甘油冷冻管(-60℃保存),常温解冻,划线接种于pda平板。30℃静置培养48h,单个菌落直径约0.8-1.2cm。第二次活化:挑取一次活化的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pda平板,30℃静置培养约24h。pda培养基:200g马铃薯蒸煮后过滤的上层汁液,20g葡萄糖,20g琼脂粉,纯净水定容至1l,121℃高压灭菌30min。(2)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的制备取第二次活化菌种接种2环于装有50ml培养基液体的带挡板三角瓶中(500ml)。30℃200rpm培养18-19h。酵母浸出粉糖蜜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如下表2:表2(3)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的制备按照(2)所述的配方比例,称取相应质量的原料加入100l发酵罐,另外加入0.5g/l的泡敌ppg,加水至50l。用na0h调节ph为6.5-7。121℃下高温灭菌30-60min。接入重量比为0.3%的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72h-94h,获得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根据活菌计数得,种子液菌体>1×108cfu/ml,分裂中的菌体数>50%。(4)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的制备将40%质量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与29.5%质量的麦芽糊精、29.5%质量的硫酸钠、1%质量的偏重亚硫酸钠等填料混合制成母液,再经喷雾干燥机干燥制成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3、将上述棘孢木霉菌母粉与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按照质量比为1:8的比例混合均匀,制成复合型可湿性粉剂母粉,再加入母粉总质量1%磷酸二氢钾+1%结晶硫酸镁+1%十水合四硼酸钠,或者加入1%腐殖酸钾+1%结晶硫酸镁,搅拌机充分混匀,获得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4、黄瓜种子生理指标试验:将黄瓜种子浸在上述复合制剂10000倍稀释液中24小时,设无菌水浸种处理为对照组。浸种结束后倒掉浸种剂,种子放在定性滤纸上滤干,再放入培养皿中进行催芽,每个培养皿25粒种子,每个处理3次重复。7d后考察黄瓜出芽率、芽长、根长、鲜重等指标。表3生长指标复合菌剂浸种对照组增效(%)出芽率(%)88844.76平均芽长cm2.271.3568.15平均根长cm9.218.735.5010株鲜重g2.491.9428.35由表3和图3的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型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浸种黄瓜种子,其萌发与生长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复合型可湿性粉剂可增加黄瓜种子出芽率,并且对黄瓜种子的芽、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实施例21、棘孢木霉菌gdsf1009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离心、制剂干燥,制备成棘孢木霉菌母粉。2、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制剂干燥,制备成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3、将上述棘孢木霉菌母粉与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按照质量比为1:8的比例混合均匀,制成复合型可湿性粉剂母粉,再加入母粉总质量1%磷酸二氢钾+1%结晶硫酸镁+1%十水合四硼酸钠,或者加入1%腐殖酸钾+1%结晶硫酸镁,搅拌机充分混匀,获得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4、室内盆栽拌土试验:将足量黄瓜种子进行次氯酸钠溶液消毒5min,蒸馏水冲洗3遍,将复合可湿性粉剂与育苗基质按照质量比为2:100的比例充分拌匀,分布在5个12cm口径的花盆中,每花盆种4粒黄瓜种子。对照组只有育苗基质。7周后,约4-5叶期时,调查不同处理的黄瓜幼苗生长指标,统计数据。表4生长指标复合菌剂2%比例拌土对照组增效(%)平均株高cm8.897.3520.95平均根长cm4.803.9023.08平均叶面积cm234.6131.2110.8910株鲜重g25.0021.9014.16表4和图4的实验结果表明:促生型木霉菌·粉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拌土处理对黄瓜幼苗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实施例31、棘孢木霉菌gdsf1009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离心、制剂干燥,制备成棘孢木霉菌母粉。2、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制剂干燥,制备成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3、将上述棘孢木霉菌母粉与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按照质量比为1:8的比例混合均匀,制成复合型可湿性粉剂母粉,再加入母粉总质量1%磷酸二氢钾+1%结晶硫酸镁+1%十水合四硼酸钠,或者加入1%腐殖酸钾+1%结晶硫酸镁,搅拌机充分混匀,获得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4、室内灌根试验:供试实验室:上海交大七宝校区温室。种植品种:黄瓜。处理时间:黄瓜4叶苗期。种于12cm口径花盆中,每盆种4颗苗。灌根方式:稀释800倍,每盆80ml药剂。调查时间:6-8叶期秧苗。调查方法:每个处理调查15株。调查指标、数据如下表5:表5室内黄瓜盆栽800倍灌根对照组灌根增效(%)株高cm22.331917.53根长cm21.6719.4311.53叶宽cm11.789.5723.09茎宽mm4.783.2945.29叶片数7.336.1419.38地上鲜重g9.115.2573.52表5和图5的实验结果表明:稀释800倍的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灌根处理,对黄瓜幼苗的株高、根长、叶宽、茎宽、叶片数、地上鲜重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实施例41、棘孢木霉菌gdsf1009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离心、制剂干燥,制备成棘孢木霉菌母粉。2、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制剂干燥,制备成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3、将上述棘孢木霉菌母粉与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按照质量比为1:8的比例混合均匀,制成复合型可湿性粉剂母粉,再加入母粉总质量1%磷酸二氢钾+1%结晶硫酸镁+1%十水合四硼酸钠,或者加入1%腐殖酸钾+1%结晶硫酸镁,搅拌机充分混匀,获得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4、田间应用试验:(1)供试基地:上海浦东新区孙桥现代农园区。种植品种:黄瓜、番茄。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处理时间:黄瓜、番茄苗期。灌根方式:稀释800倍,每株100ml药剂。调查时间:黄瓜采收期,番茄坐果期及采收期调查方法:每个处理采取5点法,调查15株。统计数据,计算平均值。调查指标、数据如下表6:表6孙桥农园区黄瓜800倍灌根对照灌根增效(%)株高dm24.4122.797.12叶片宽度cm28.2926.506.74每株果实数13.7110.8626.32果实长度cm11.0010.752.33果实日产量kg5.775.406.74vc含量mg/100g11.0010.623.63表7孙桥农园区番茄800倍灌根对照灌根增效(%)株高dm14.3613.595.68叶片长径cm12.5011.865.42每株果实数8.006.8616.67果实长径cm6.796.1410.47果实产量kg18.3017.507.46病株率6%13%53.85表6和表7的实验结果表明:稀释800倍的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型制剂对黄瓜、番茄进行苗期灌根处理,能够使黄瓜、番茄成株期的株高、叶宽/叶长、每株果实数、果实长度/长径、果实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还可提高黄瓜果实维生素c含量;对番茄病毒病防效达到53.85%。(2)供试基地:上海崇明区健绿蔬菜合作社。种植品种:花椰菜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处理时间:花菜苗期。灌根方式:稀释600倍,每株100ml药剂。调查时间:开花期。调查方法:每个处理采取5点法,调查15株。统计数据,计算平均值。调查指标、数据如下表8:表8崇明花菜600倍灌根对照灌根增效(%)株高cm85.8372.0819.09叶片长径cm76.0064.8517.20叶片宽度cm35.6729.0022.99菜花直径cm22.7520.3012.09表8的实验结果表明:稀释600倍的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型制剂对花椰菜进行苗期灌根处理,能够使花椰菜成株的株高、叶长度、叶片宽度、菜花直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供试基地:上海金山区桑园村哈密瓜大棚。种植品种:哈密瓜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处理时间:哈密瓜苗期。灌根方式:稀释500倍,每株100ml药剂。调查时间:瓜果成熟期。调查方法:每个处理采取5点法,调查15株。统计数据,计算平均值。调查指标、数据如下表9:表9表9和图6的实验结果表明:稀释500倍的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对哈密瓜秧苗进行苗期灌根处理,能够使哈密瓜成株期的果实数量、叶片宽度、果实还原糖总量、果实抗坏血酸总量、果实含铁量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实施例51、棘孢木霉菌gdsf1009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离心、制剂干燥,制备成棘孢木霉菌母粉。2、解淀粉芽孢杆菌accc11060经过平板接种、活化培养、发酵、制剂干燥,制备成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3、将上述棘孢木霉菌母粉与解淀粉芽孢杆菌母粉按照质量比为1:8的比例混合均匀,制成复合型可湿性粉剂母粉,再加入母粉总质量1%磷酸二氢钾+1%结晶硫酸镁+1%十水合四硼酸钠,或者加入1%腐殖酸钾+1%结晶硫酸镁,搅拌机充分混匀,获得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4、田间喷施应用试验:供试基地:大连瓦房店水稻基地。种植品种:港优3号水稻防治对象:水稻纹枯病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处理方法:100g/亩,稀释300倍,喷施2亩。在6月下旬喷施2次复合可湿性粉剂,每次间隔7-10天(早稻);在7月上旬喷施2次复合可湿性粉剂,每次间隔7-10d(中晚稻)。调查时间:水稻成熟期。调查方法:每块田5点取样,每点取25穴,调查病株数和病株严重度,分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以处理区与对照区(清水)的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调查指标:调查病株数。纹枯病分级标准:按0~9级分级标准,进行病株严重度分级。防效计算方法: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最高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100防效(%)=[(对照区病指或病株率)-处理区病指或病株率)/对照区病指或病株率]×100防病调查数据如表10所示:表10大连水稻基地稀释300倍喷施对照组病情指数28.98%57.33%喷施防效49%——表10和图7的实验结果表明:稀释300倍的促生型木霉菌·芽孢杆菌复合可湿性粉剂对水稻苗期进行喷施处理,可对水稻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防效达到49%。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