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废菌包养殖蚯蚓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72444发布日期:2018-10-16 19:35阅读:36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动物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废菌包养殖蚯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废菌包是食用菌生产产生的废弃物,主要由食用菌菇渣、玉米渣、棉籽壳、麦皮等有机植物渣组成。如直接将其丢弃,则危害环境,而如能加以利用,或可产生经济利益。

蚯蚓是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分布广、种类多,我国有2000多种。蚯蚓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亦可作为各种家禽、家畜、渔业水产品、水族宠物食品、动物性活食饵料、饲料添剂诱食剂。干蚯蚓可以作为各种鱼类、水产品高档开口饵料;鲜蚯蚓是高蛋白活饵料;冻蚯蚓是高效益药物饵料。各种畜禽动物常吃蚯蚓可改善肉蛋奶品质、减少用药量、减少药物残留、降低死亡率。鱼苗场、水产养殖场等常喂食蚯蚓,可使苗壮、体强、颜色鲜艳。蚯蚓还可以作为中药,具有利尿、镇痛、平喘、降压、解热、抗惊厥等作用。蚯蚓体内含有地龙素、地龙解热素、维生素b族复合体等成分,可以提取蛋白酶、蚓激酶、蚯蚓纤溶酶等生物药品。

市场上现有蚯蚓规模养殖的方式未能集约化、工厂化或家庭化,导致蚯蚓成活率及生长速率都受影响,同时有些山区,地少人多,硬质土地不适合蚯蚓的养殖,这些地区的蚯蚓养殖业必受制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废菌包养殖蚯蚓的方法,所述方法对废弃物进行了重新利用,保护了环境,获得的蚯蚓产量高、质量优、无毒害、管理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废菌包养殖蚯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基质的准备:将废菌包、牛粪、秸秆与em菌液按比例混合,进行发酵腐熟,腐熟结束后加入牡荆叶提取液,混匀,获得蚯蚓养殖基质;

2)蚯蚓基床铺制:将所制蚯蚓养殖基质铺放于养殖池或养殖箱内,铺设高度为30~50cm,并加水调节湿度,保持含水量在60~70%;

3)蚯蚓接种:选取品种好、健康活泼的蚯蚓,以每立方2~3kg的量接种于基床上;

4)日常管理:平日控制室内温度在15~32℃,湿度在70%-75%,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养殖10-15天翻动1次垫料,将上、下层垫料翻动,调换位置;

5)蚯蚓采收:在光照下逐层刮去蚯蚓粪,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层,收集养殖床下层的蚯蚓,置于孔径3~5毫米的大筐上,筐下放收集容器,在光照下,蚯蚓自动钻入筛下容器,获得蚯蚓。

进一步地,步骤1)养殖基质的制备方法为:将60~80重量份废菌包、30~50重量份牛粪、20~30重量份秸秆与1~3重量份em菌液按比例混合,进行发酵腐熟,腐熟结束后加入0.5~1重量份牡荆叶提取液,混匀,获得蚯蚓养殖基质。

进一步地,所述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时间为10~15天。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秸秆选自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大豆秸秆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牡荆叶提取液按照以下方法制得:取牡荆叶粉碎,加入体积分数为30~50%乙醇70~80℃提取,过滤,滤液回收乙醇,然后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1.10~1.12,得到牡荆叶提取液。

优选地,所述牡荆叶提取液按照以下方法制得:取牡荆叶粉碎,加入体积分数为35%乙醇70~80℃提取2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然后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1.11,得到牡荆叶提取液。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独特的蚯蚓养殖基质,不仅对废弃物进行了重新利用,保护了环境,且所含营养成分丰富、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不良微生物、病原体、杂菌感染源和有害残留物质等含量较少,改善了蚯蚓生长环境,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生长速度和产量。此外解决了部分地区难以养殖蚯蚓的问题,使得蚯蚓养殖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了蚯蚓养殖业的发展。

(2)合理的日常管理方式促进了蚯蚓的生长,期间清除的蚯蚓粪可用于禽畜和水产动物的饲喂或用于植物的肥料施加,有较好的副产价值。

(3)综上,本养殖方法工艺步骤简单、原料丰富、廉价易得,管理方便,克服了不适合养殖蚯蚓地区的环境限制,促进了蚯蚓养殖业的发展,且产出的蚯蚓个体大、色泽鲜艳、营养价值高,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用废菌包养殖蚯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基质的准备:将70重量份废菌包、40重量份牛粪、25重量份玉米秸秆与2重量份em菌液按比例混合,进行发酵腐熟,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时间为12天,腐熟结束后加入0.8重量份牡荆叶提取液,混匀,获得蚯蚓养殖基质;其中牡荆叶提取液按照以下方法制得:取牡荆叶粉碎,加入体积分数为35%乙醇70~80℃提取2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然后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1.11,得到牡荆叶提取液;

2)蚯蚓基床铺制:将所制蚯蚓养殖基质铺放于养殖池或养殖箱内,铺设高度为30~50cm,并加水调节湿度,保持含水量在60~70%;

3)蚯蚓接种:选取品种好、健康活泼的蚯蚓,以每立方2kg的量接种于基床上;

4)日常管理:平日控制室内温度在15~32℃,湿度在70%-75%,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养殖12天翻动1次垫料,将上、下层垫料翻动,调换位置;

5)蚯蚓采收:在光照下逐层刮去蚯蚓粪,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层,收集养殖床下层的蚯蚓,置于孔径3~5毫米的大筐上,筐下放收集容器,在光照下,蚯蚓自动钻入筛下容器,获得蚯蚓。

实施例2

一种用废菌包养殖蚯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基质的准备:将60重量份废菌包、30重量份牛粪、20重量份小麦秸秆与1重量份em菌液按比例混合,进行发酵腐熟,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时间为10天,腐熟结束后加入0.5重量份牡荆叶提取液,混匀,获得蚯蚓养殖基质;其中牡荆叶提取液按照以下方法制得:取牡荆叶粉碎,加入体积分数为30%乙醇70~80℃提取,过滤,滤液回收乙醇,然后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1.10,得到牡荆叶提取液;

2)蚯蚓基床铺制:将所制蚯蚓养殖基质铺放于养殖池或养殖箱内,铺设高度为30~50cm,并加水调节湿度,保持含水量在60~70%;

3)蚯蚓接种:选取品种好、健康活泼的蚯蚓,以每立方2kg的量接种于基床上;

4)日常管理:平日控制室内温度在15~32℃,湿度在70%-75%,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养殖10天翻动1次垫料,将上、下层垫料翻动,调换位置;

5)蚯蚓采收:在光照下逐层刮去蚯蚓粪,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层,收集养殖床下层的蚯蚓,置于孔径3~5毫米的大筐上,筐下放收集容器,在光照下,蚯蚓自动钻入筛下容器,获得蚯蚓。

实施例3

一种用废菌包养殖蚯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基质的准备:将80重量份废菌包、50重量份牛粪、30重量份水稻秸秆与3重量份em菌液按比例混合,进行发酵腐熟,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时间为15天,腐熟结束后加入1重量份牡荆叶提取液,混匀,获得蚯蚓养殖基质;其中牡荆叶提取液按照以下方法制得:取牡荆叶粉碎,加入体积分数为50%乙醇70~80℃提取,过滤,滤液回收乙醇,然后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1.12,得到牡荆叶提取液;

2)蚯蚓基床铺制:将所制蚯蚓养殖基质铺放于养殖池或养殖箱内,铺设高度为30~50cm,并加水调节湿度,保持含水量在60~70%;

3)蚯蚓接种:选取品种好、健康活泼的蚯蚓,以每立方3kg的量接种于基床上;

4)日常管理:平日控制室内温度在15~32℃,湿度在70%-75%,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养殖15天翻动1次垫料,将上、下层垫料翻动,调换位置;

5)蚯蚓采收:在光照下逐层刮去蚯蚓粪,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层,收集养殖床下层的蚯蚓,置于孔径3~5毫米的大筐上,筐下放收集容器,在光照下,蚯蚓自动钻入筛下容器,获得蚯蚓。

对比例: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步骤1)养殖基质的准备中,用清水替代牡荆叶提取液,其余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蚯蚓产量测试

选用大平二号幼蚓,将蚯蚓养殖基地划分成4个蚯蚓养殖区,4个蚯蚓养殖区的环境因素相同,其中1个蚯蚓养殖区采用对比例的蚯蚓养殖方法养殖,剩下的3个蚯蚓养殖区分别采用实施例1-3中蚯蚓养殖方法养殖,比较蚯蚓生长状况,具体测试结果见表1。

表1蚯蚓产量质量测试结果

其中,增产率=(实施例产量-对比例产量)/对比例产量,蚯蚓产量为3个蚯蚓养殖区的平均值;

由表1中数据可知,本发明采用含有牡荆叶提取液的养殖基质养殖的蚯蚓,其生产周期明显缩短,蚯蚓产量提高了21%-25%,蛋白质含量也更高,效果显著。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