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绕线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91407发布日期:2018-12-08 05:4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双轴承绕线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双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

在双轴承绕线轮处,设置有用于调整作用于卷筒的制动力的抛投控制机构。抛投控制机构具有与罩部件的凸台部螺纹接合的抓手部件、将卷筒轴沿卷筒轴的轴向推压的多个摩擦板。抓手部件能够沿卷筒轴的轴向移动,若抓手部件被转动操作,则抓手部件沿轴向移动。随着该抓手部件的轴向的移动,推压卷筒轴的摩擦板的推压力变化,作用于卷筒的制动力被调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0624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抓手部件从轴向观察时设置成收纳于向第2侧罩的轴向外侧膨出的膨出部分内。即,从轴向观察时,抓手部件的外周不从膨出部分突出(参照图2)。这样的结构下,手指由于膨出部分而难以碰到抓手部件,抓手部件的转动操作较难,不能容易地进行作用于卷筒的制动力的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双轴承绕线轮中使抛投控制机构的操作性提高。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前述双轴承绕线轮具有与卷筒轴及手柄的旋转对应地旋转的卷筒,能够将钓线向前方放出,其特征在于,具备绕线轮主体、罩部件、抛投控制机构。绕线轮主体具有第1侧板、第2侧板、连结部,前述第2侧板与第1侧板在卷筒轴的轴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前述连结部将第1侧板和第2侧板连结。罩部件具有罩部、膨出部、第1凸台部,前述罩部配置成覆盖绕线轮主体的第1侧板侧,位于比第1侧板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前述膨出部从罩部向轴向外侧膨出,前述第1凸台部形成为从膨出部向轴向外侧突出,供卷筒轴插通。抛投控制机构具有操作部件,通过操作部件的轴向的移动调整作用于卷筒的制动力,前述操作部件被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装配于第1凸台部,并且从轴向观察时外周的一部分从膨出部突出。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从轴向观察时,操作部件的外周的一部分从罩部件的膨出部突出,所以操作部件的操作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容易地调整作用于卷筒的制动力,所以抛投控制机构的操作性提高。

优选地,罩部件具有台阶部,前述台阶部从罩部向轴向外侧延伸,将罩部和膨出部连接。该情况下,从轴向观察,操作部件的外周的一部分从台阶部突出。

优选地,台阶部具有倾斜部,前述倾斜部的接近操作部件的部分随着从罩部接近膨出部,向接近卷筒轴的轴心的方向倾斜。该情况下,在不使操作部件的外径大径化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操作部件的外周的一部分从膨出部突出。

优选地,倾斜部形成为从轴向观察时圆弧状地延伸。该情况下,倾斜部作为限制操作部件的转动操作范围的限制部发挥功能,所以能够防止操作部件的过紧和过松。

优选地,操作部件为,内周部被能够转动地装配于第1凸台部的外周部的有底筒状的转动部件,操作部件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前述大径部比小径部的外径大,且与小径部相比形成于轴向外侧,从轴向观察时外周的一部分从膨出部突出。该情况下,能够防止膨出部和大径部在轴向上过于接近,所以操作部件的操作变得容易。

优选地,罩部件还具有第2凸台部,前述第2凸台部在比第1凸台部靠前方处从膨出部向轴向外侧突出,还具备将第2凸台部在轴向上贯通的驱动轴。该情况下,例如在将手柄配置于与操作部件相同的第1罩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妨碍手柄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操作部件的操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双轴承绕线轮中,能够使抛投控制机构的操作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第1侧罩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操作部件周边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100是能够向前方放出钓线的双轴承绕线轮,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具备绕线轮主体1、卷筒轴2、卷筒3、手柄4、旋转传递机构5、抛投控制机构6。另外,在以下的说明,前后是指,在进行钓鱼时,将放出钓线的方向设为前,将其相反方向设为后。例如,在图1中,右侧为前,左侧为后。此外,轴向是指卷筒轴2延伸的方向。

绕线轮主体1具有第1侧板7a、第2侧板7b、竿装配部7d、多个连结部7c,前述第2侧板7b被与第1侧板7a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前述多个连结部7c将第1侧板7a和第2侧板7b连结,前述竿装配部7d供钓竿装配。

第1侧板7a是形成有卷筒3取出用的开口7e的大致圆板状的部件。第1侧板7a的外侧被第1侧罩8(罩部件的一例)覆盖。

第1侧罩8具有罩部10、膨出部11、台阶部12。此外,第1侧罩8还具有第1凸台部13、第2凸台部14(参照图3)。罩部10被配置成比第1侧板7a靠轴向外侧,覆盖第1侧板7a的一部分。

膨出部11形成为从罩部10向轴向外侧膨出。此外,膨出部11如图1及图4所示,形成为从罩部10也向前方膨出。

台阶部12从罩部10向轴向外侧延伸,将罩部10和膨出部11连接。台阶部12在接近第1凸台部13的外边缘的部分具有倾斜部12a。有关倾斜部12a的详细情况在后说明。

第1凸台部13形成为在接近台阶部12的位置从膨出部11向轴向外侧突出。第1凸台部13在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13a。

第2凸台部14形成为在比第1凸台部13靠前方的位置从膨出部11向轴向外侧突出。第2凸台部14在外周面具有沿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突起14a。

第2侧板7b被与覆盖绕线轮主体1的第2侧板7b的第2侧罩9一体地形成。另外,第2侧板7b和第2侧罩9也可以分体地构成。

卷筒轴2经由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轴承15a、15b,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卷筒轴2从第1侧板7a进一步向轴向外侧延伸,将第1侧罩8的第1凸台部13插通。

卷筒3固定于将卷筒3的中央贯通的卷筒轴2,在第1侧板7a和第2侧板7b之间与卷筒轴2一同旋转。

手柄4被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第1侧板7a侧。与手柄4的旋转操作对应,卷筒3经由旋转传递机构5与卷筒轴2一同旋转。

旋转传递机构5如图3所示,具有驱动轴20、驱动齿轮21、筒状的小齿轮22、曳力机构23。驱动轴20将第1侧罩8的第2凸台部14沿轴向贯通,被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手柄4。驱动轴20借助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和第1侧罩8的第2凸台部14的轴承24a、24b,被相对于绕线轮主体1能够旋转地支承。另外,驱动轴20借助配置于第1侧罩8的第2凸台部14的单向离合器25,禁止向钓线放出方向的旋转。

驱动齿轮21被装配于驱动轴20。小齿轮22借助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和第1侧罩8的轴承26a、26b支承两端。小齿轮22被绕卷筒轴2装配,啮合于驱动齿轮21。驱动轴20的旋转经由曳力机构23及驱动齿轮21被向小齿轮22传递,卷筒3通过小齿轮22的旋转与卷筒轴2一同旋转。

曳力机构23用于将卷筒3的钓线放出方向的旋转制动。关于曳力机构23是与以往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成,构成曳力机构23的一部分的筒状的移动部件23a覆盖第1侧罩8的第2凸台部14的外周部的一部分。更详细地说,移动部件23a配置成覆盖第2凸台部14的环状的突起14a的径向外侧。由此,抑制水从移动部件23a和第1侧罩8的第2凸台部14的间隙向第1侧罩8的内部等浸入。

抛投控制机构6用于通过推压卷筒轴2来调整作用于卷筒3的制动力。抛投控制机构6如图3所示,具有第1摩擦片30、第2摩擦片31、有底筒状的操作部件32。

第1摩擦片30配置于操作部件32的底部。第2摩擦片31配置于第2侧罩9。第1摩擦片30及第2摩擦片31配置成夹持卷筒轴2的两端,将卷筒轴2在轴向上推压。

操作部件32被能够转动地装配于第1侧罩8的第1凸台部13。操作部件32具有内螺纹部32a、环状的小径部32b、与小径部32b相比位于轴向外侧的环状的大径部32c。内螺纹部32a形成于操作部件32的内周面。该内螺纹部32a与第1侧罩8的第1凸台部13的外螺纹部13a螺纹接合,由此操作部件32被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装配于第1凸台部13。

小径部32b设置于接近第1侧罩8的台阶部12的位置。小径部32b为了使得第1侧罩8的膨出部11和大径部32c在轴向上不会过于接近而被设置。

大径部32c是用拇指推抵外周面、或用两根手指掐着来被转动操作的部分。大径部32c的外周面例如通过滚花加工来实施防滑处理。大径部32c形成为外径比小径部32b的外径大,轴向的长度比小径部32b长。大径部32c如图1及图5所示,构成为,从轴向观察时,外周的一部分从第1侧罩8的膨出部11突出。另外,图5是操作部件32周边的仰视图。

作用于卷筒3的制动力的调整通过将操作部件32的大径部32c转动操作来进行。具体地,若操作部件32的大径部32c被转动操作,则操作部件32沿轴向移动。随着该操作部件32的轴向的移动,配置于操作部件32的底部的第1摩擦片30沿轴向移动。由此,作用于卷筒轴2的轴向的推压力变化,作用于卷筒3的制动力被调整。

这里,如图5所示,连接第1侧罩8的罩部10和膨出部11的台阶部12具有倾斜部12a,前述倾斜部12a的接近操作部件32的部分随着从罩部10接近膨出部11,向接近卷筒轴2的轴心o的方向倾斜。通过设置倾斜部12a,能够在不使大径部32c的外径大径化的情况下,在轴向上,能够使大径部32c的一部分从第1侧罩8的膨出部11突出。通过使大径部32c的一部分从第1侧罩8的膨出部11突出,操作部件32的转动操作变得易,能够容易地进行作用于卷筒3的制动力的调整。

此外,如图1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倾斜部12a形成为,以比操作部件32的大径部32c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圆弧状地延伸。由此,倾斜部12a作为限制操作部件32的转动操作范围的限制部发挥功能。详细地说,若使拇指推抵于操作部件32的大径部32c的外周面来对操作部件32转动操作,则抵接于大径部32c的拇指肚抵接于倾斜部12a的表面。即,使拇指沿倾斜部12a移动的同时将操作部件32转动操作,由此限制操作部件32的转动操作范围。因此,能够凭感觉识别操作部件32以怎样的程度转动。此外,操作部件32的转动操作范围被限制,由此能够防止操作部件32的过紧或过松。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作用于卷筒3的制动力的微调整。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方案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改变。

(a)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侧罩8的台阶部12设置有倾斜部12a,进而在操作部件32设置有小径部32b和大径部32c,但这些不是必须设置的,从轴向观察时,操作部件32的外周的一部分从第1侧罩8的膨出部11突出即可。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使台阶部12沿轴向外侧平坦地延伸。

(b)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将台阶部12的倾斜部12a形成为圆弧状,但倾斜部12a的形状不限于此。根据从第1侧罩8的膨出部11突出的第1凸台部13的位置等,倾斜部12a的形状被适当调整。

(c)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卷筒3固定于卷筒轴2的外周,但本申请也能够采用卷筒相对于卷筒轴旋转的构造、卷筒轴被分割的构造。

附图标记说明

1 绕线轮主体

2 卷筒轴

3 卷筒

6 抛投控制机构

7a 第1侧板

7b 第2侧版

7c 连结部

8 第1侧罩(罩部件的一例)

10 罩部

11 膨出部

12 台阶部

12a 倾斜部

13 第1凸台部

14 第2凸台部

20 驱动轴

32 操作部件

32b 小径部

32c 大径部

100 双轴承绕线轮

o 轴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