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05990发布日期:2018-10-09 19:39阅读:14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毛尖蘑菌种培育和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毛尖蘑被人们称为兴安岭的“软黄金”,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大兴安岭韩家园林业局施业区内,毛尖蘑生长在采金尾矿植被恢复后的阔叶林下地表上。毛尖蘑茎如鸡腿,顶如园球,呈深黄色,晒干后呈暗褐色。此蘑肉嫩味香,它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属于珍稀食药用真菌。毛尖蘑在盛产年份,年产干品5000kg左右,价格为300~400元/kg,由于连年无序采摘,造成了野生资源的破坏,使毛尖蘑干品产量急剧下降,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2017年将驯化栽培成功的四个野生毛尖蘑菌株和子实体送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菌种鉴定。鉴定部门根据菌种培养形态、显微形态、以及基因序列数据,鉴定结果为:毛尖蘑隶属于伞菌agaricales目离褶伞lyophyllaceae科离褶伞lyophyllum属烟色离褶伞lyophyllumfumosum种,又名褐离褶伞。

我国对离褶伞的研究起步较晚,涉及的相关领域也稍窄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目前在离褶伞菌丝生理特性、驯化栽培、药用等方面研究较多。荷叶离褶伞、合生离褶伞、榆干离褶伞人工驯化栽培成功。内蒙依图里河林场张玉成1999年开始荷叶离褶伞栽培技术研究,于2008年试验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辽宁省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2004年进行野生宾王菇(烟色离褶伞)栽培技术研究,2007年驯化成功,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离褶伞在国内栽培面积很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只有荷叶离褶伞实现了工厂化栽培,但产量很低。

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团队于2012年从事毛尖蘑驯化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团队成员采用林内枯枝落叶、大豆秸杆、木屑发酵料等多种配方进行出菇试验,但都因为菌种生长周期长、污染率高、生长因子不确定等原因均末实现出菇,直到2015年研究团队改变思维模式,针对问题重新制定试验方案,优化栽培配方,根据其生长习性确定栽培周期,经过努力攻关,2016年秋天人工种植成功,2017年实现林下、室内、棚内多种模式出菇。攻克了野生毛尖蘑多年来不出菇、出菇难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本区域又一新物种栽培成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目前的栽培方法存在的缺点是:

1.业内专家一致认为烟色离褶伞是草腐菌,在原料的选择上采用农作物秸杆、稻草、枯枝落叶等作为主要原料,使用这些原料制作栽培种,培养料需要预处理,浸泡、堆积发酵等,工艺复杂,而且制作的菌包松弛,制种污染率高。本发明毛尖蘑同是烟色离褶伞,人工栽培使用的培养料主要是木屑,制种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同时也证明了烟色离褶伞不仅是草腐菌,同时也是木腐菌,填补了学术上使用木屑栽培烟色离褶伞成功的一个历史性空白。

2.在栽培方法上比较复杂,产量低,比如在棚内栽培采用码垛栽培难出菇、覆土栽培,要求使用经粉碎处理的草炭土,栽培上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推广应用,生物转化率为40~50%。本发明在毛尖蘑人工栽培使用的覆土基质对土壤不作特殊要求,可以是草炭土也可以是大田土或林地腐殖土,栽培上可以是直立覆土也可以是脱袋卧式摆放,栽培方法简单易行,生物转化率为70~90%,产量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能有效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野生原生态环境调查及种源采集;通过实地调查、土样检测、毛尖蘑生长期温湿度变化曲线确定毛尖蘑原生态生长环境,确定毛尖蘑生长出菇期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整个生长期的温度范围10℃~23℃之间,湿度范围85%~100%之间,采集不同区域的种源,统一编号、备案后留作培育母种。

步骤2,进行组织分离和提纯培育母种;

组织分离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

提纯复壮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麦芽糖20g、酵母膏2g、kh2po41g、mgso40.5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

取新鲜的子实体,在超净工作台内,用解剖刀取菌盖和菌柄交界处的菌肉组织接入斜面内,放入16℃~20℃恒温培养箱培养;

待菌丝萌发长至1cm时,用接种钩挑取菌丝先端的菌丝接入到另一支试管培养基中央,塞紧棉塞,接种完毕后,将试管放于20℃恒温箱内培养,用此方法纯化二代后即为母种;

挑取菌丝健壮、生长旺盛、无老化的试管放入1℃~4℃冰箱中保存,保存的菌种在使用前,需先将菌种置于适温下,让其活化,然后及时使用转管,否则不易成活。

步骤3,原种培育;

培养基制作配方为:大碴子50%,阔叶树木屑40%,石膏1%,农田土9%,含水量60%~62%。

装料,将大碴子浸泡10~12h,用开水煮至中间无白心,用冷水冲洗滤干后加入混合的培养料中,再加入土,将培养料含水量调至62%,每瓶装料湿重470~490克。

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时间为1.5~2.0h;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

冷却和接种,将灭菌后的原种瓶搬进冷却室内,温度降至30℃以下备用;使用超净工作台、离子风配合酒精灯在无菌室中进行无菌操作;将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每支试管接种原种4~5瓶。

培养,将接种后的原种瓶立即放入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30%左右的培养室内培养;培养10~15d后检查有无杂菌并及时剔除,直到菌丝长到瓶底,备用;原种生长周期55~60天。

保存,将培育好的原种放入8℃~10℃储存室内,在卫生、干燥、无光环境下保存。

步骤4,栽培种培育;

培养料制作配方为:阔叶树木屑82%,麸皮15%,豆粉2%,石膏1%,含水量控制在60%~62%;

选用聚乙烯或聚丙烯袋,用装袋机装袋,用窝口机窝口后插入菌棒;袋口无空隙,松紧、高度适当;

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时间为1.5~2.0h;采用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

接种,选择菌丝洁白、均匀、生长势强、无杂菌的原种作为接种材料,每瓶原种接种40~50袋栽培种;

培养,接种后菌袋整齐排放在干燥清洁的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为30%左右;10~15d后检查有无杂菌,直至菌丝长到袋底,备用;栽培种生长周期70~85d;

保存,经后熟15~20d的菌袋放置在8~10℃、卫生干燥、无光条件下保存。

步骤5,室内层架栽培,具体方法如下:

基础设施包括:出菇房、加湿器、培养架和塑料菌筐;

每个出菇房面积在50~100m2,窗户上设置2~3个通风口,培养架选用不上锈的材质,高度1.5~1.8m,层架摆放,层间距离40~45cm,宽度适宜,长度依室内走向定制;菌筐规格长40cm,宽30cm,高23cm,每个出菇室内配备一个加湿器。

在菌袋放入出菇室前三天将出菇室打扫干净,用甲醛、高锰酸钾或菇宝进行彻底熏蒸,使出菇室始终保持无杂菌状态。

上架培养:将培养好经后熟的菌袋一端开口,上面覆盖0.5cm湿润的草炭土、大田土或松针落叶,摆放在培养架上,袋与袋之间间隔5cm,每平方米摆放50袋左右;

出菇管理:在整个出菇期温度控制在12~20℃之间,湿度根据不同时期管理需求随时调控,在70%-95%之间;

在覆土后7天之内覆盖报纸或透气的棉布,用喷壶向覆盖物上浇水,保持覆盖物一直处于湿润状态,7天后菌丝已充分恢复,菌丝长到土表面,可以撤掉覆盖物,人工控制加湿器,白天加湿两次,每次1h,晚间用定时器控制加湿一次,一次0.5h,一天通风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在这样的管理条件下大约12~15天出现原基;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在水分的管理上执行干湿交替,通风良好,根据野生毛尖蘑的生长环境,白天人工控制加湿,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1h左右,晚间根据子实体生长情况用定时器控制湿度,每天配合通风3~4次;

感观状态:菌袋料面土壤湿润,子实体不干燥,室内空气清新,不闷,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10~15天;

采收:当子实体八分成熟,未弹射孢子,菌盖未开伞时进行适时采收。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每支母种试管扩大繁殖100~150支新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容器,选用750ml耐高压塑料菌种瓶。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容器选用薄聚乙烯或聚丙烯袋,规格为:16.5cm×35.0cm或16.5cm×37.0c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室内层架栽培替换为棚内栽培,方法如下:

选地及前期准备:选择地理位置平缓,无污染,土质疏松,通风排水良好的土地;春季栽培时3月中旬扣大棚膜,迅速促进土壤解冻;1亩地撒白灰100kg,对土壤进行杀菌、杀虫处理;将土壤耙细搂平,浇一遍透水;做宽1.6m,长度适宜的菌床,床与床之间留50cm的过道;准备好覆土用的草炭土、大田土、松针和落叶;

棚内摆放:当棚内地温达到5℃以上时,将后熟的菌袋运到棚内,两端开口,直立摆放在菌床上,朝上一端覆盖0.5cm厚湿润的草炭土或大田土之后再加盖一层松针落叶混合物;菌袋之间间隔15cm左右,每平方米摆放16~20个菌袋;大棚膜外扣上遮阳网;

出菇管理:初春栽培,在摆放完菌袋后上面盖上一层白色的塑料薄膜增温保湿;15d天撤掉薄膜,增加棚内空气湿度,用微喷向菌床上喷雾状水,勤喷少喷,每次3min;每天配合通风2~3次,再过15d形成原基并钻出土表面,这时加大空气湿度,保持干湿交替,棚内温度控制在15~23℃,湿度85%左右,加大通风次数直到采收;

秋季栽培,大棚外扣遮阳网;整个出菇期棚内温度控制在18~23℃之间,湿度75%~95%之间;

采收晾晒:在菇盖长大,稍平展(即八分熟)弹射孢子前为采收期,采收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掐住菌柄下部轻轻旋转提起即可。将朵状的子实体一个个掰开并将根部清理干净放在有纱窗的架子上晾晒。由于是两端开口,所以实现两头同时出菇,一潮菇生物学转化率可达70%-9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室内层架栽培替换为林下覆土栽培方法如下:

栽培时间:8月1日-9月20日;

场地选择:针阔混交林,林下腐殖层厚度20cm,三分阳七分阴的疏林地;

栽培方法:开宽25~30cm,深15cm的沟畦,将菌袋脱袋后卧式码放在沟畦内,上面覆盖1cm左右的沟内覆殖土压实,上面再覆盖2~3cm左右的松针落叶进入林下出菇模式,袋与袋之间距离5cm,每三行之间预留50cm左右的作业道;

出菇管理:秋季多雨,自然的天气降水足够满足毛尖蘑的生长需求;在出菇期,如遇到连续特别干旱的天气,可人工辅助浇水;

采收晾晒:从覆土到采收需要40d左右,采收晾晒同棚内栽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培育的菌种配方源于实践,创新性强,制种简单,科学合理,母种健壮,原种质量好,栽培种成品率高,能规模化生产。

2、栽培方法多样,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生物转化率高,全程无需药剂处理,栽培出的产品符合国家对食品各项检测标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野生原生态环境调查及种源采集;

在毛尖蘑的发生季节,研究团队深入毛尖蘑的主产区韩家园林业局韩林场和兴隆林场,新林富林林场,实地调查其生长环境,采集土样检测其生长基质情况,林内摆放温湿度记录仪记录毛尖蘑整个生长周期的温湿度变化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土样检测、毛尖蘑生长期温湿度变化曲线确定毛尖蘑原生态生长环境。毛尖蘑生长在采金矿区上面的剥离土上,上面大部分是阔叶树,有桦树、柞树、水冬瓜,柳树等,还有部分针叶树,经过10~15年,埋在地下的木材、草等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形成的营养基质提供毛尖蘑生长,毛尖蘑地下菌丝深达40~50cm,土壤环境是酸性,是低温性木腐生兼草腐生菌类。生长出菇期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整个生长期的温度范围10℃~23℃之间,湿度范围85%~100%之间。采集不同区域的种源,统一编号、备案后留作培育母种。

步骤2,组织分离、提纯培育母种;

组织分离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g(用浸出汁)、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

提纯复壮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g(用浸出汁)、麦芽糖20g、酵母膏2g、kh2po41g、mgso40.5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

取新鲜的子实体,在超净工作台内,用解剖刀取菌盖和菌柄交界处的一小块菌肉组织接入斜面内,放入16℃~20℃恒温培养箱培养。待菌丝萌发长至近1cm时,用接种钩挑取菌丝先端的菌丝接入到另一支试管培养基中央,塞紧棉塞,接种完毕后,将试管放于20℃恒温箱内培养,用此方法纯化二代后即为母种,挑取菌丝健壮、生长旺盛、无老化的试管放入1℃~4℃冰箱中保存。保存的菌种在使用前,需先将菌种置于适温下,让其活化,然后及时使用转管,否则不易成活。每支母种试管可扩大繁殖100~150支新管。

步骤3,原种培育;

培养基制作常用配方:大碴子50%,阔叶树木屑40%,石膏1%,农田土9%,含水量60~62%。

容器,选用750毫升耐高压塑料菌种瓶。

装料,将大碴子浸泡10~12h,用开水煮至中间无白心,用冷水冲洗滤干后加入混合的木屑培养料中,再加入土,将培养料含水量调至62%左右,每瓶装料湿重470~490克。

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1.5~2.0h;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

冷却和接种,将灭菌后的原种瓶搬进冷却室内,温度降至30℃以下备用。使用超净工作台、离子风配合酒精灯在无菌室中进行无菌操作。将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每支试管接种原种4~5瓶。

培养,将接种后的原种瓶立即放入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30%左右的培养室内培养。培养10d~15d后检查有无杂菌并及时剔除,直到菌丝长到瓶底,备用。原种生长周期55~60d。

保存,将培育好的原种放入8~10℃储存室内,在卫生、干燥、无光环境下保存。

步骤3,栽培种培育;

培养料制作常用配方包括:阔叶树木屑82%,麸皮15%,豆粉2%,石膏1%。

含水量控制在60.0%~62.0%,所用水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容器,选用材质均匀、袋料亲和力好的折角标准优质薄聚乙烯袋。规格:16.5cm×35.0cm、16.5cm×37.0cm。

用装袋机装袋,装料要实,松紧适度,上下均匀一致,四周无空隙,料面压实。用窝口机窝口后插入菌棒;袋口无空隙,松紧、高度适当。

灭菌,采用高压灭菌121℃,1.5~2.0h;常压灭菌时,在4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保持100℃,6~8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

接种,选择菌丝洁白、均匀、生长势强、无杂菌的原种作为接种材料,每瓶原种接种40~50袋栽培种。

培养,接种后菌袋整齐排放在干燥清洁的培养室内,温度一般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为30%左右。10~15d后检查有无杂菌,直至菌丝长到袋底,备用。栽培种生长周期70~85d。

保存,经后熟15~20d的菌袋放置在8℃~10℃、卫生干燥、无光条件下保存。

步骤4,栽培,栽培分为室内层架栽培、棚内栽培、林下覆土栽培;

所述室内层架栽培方法如下:

基础设施包括:闲置厂房、加湿器、培养架、塑料菌筐。出菇房面积不宜过小,每个出菇房面积在50~100㎡,窗户上设置2~3个通风口,培养架最好选用不上锈的材质,高度1.5~1.8m,层架摆放,层间距离40~45cm,宽度适宜,长度依室内走向定制。菌筐规格长40cm,宽30cm,高23cm。每个出菇室内配备一个加湿器。

出菇时间:大兴安岭地区在自然温度下,厂房内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情况下,可实现春秋两季出菇。春季是5月1日-5月31日;秋季是9月1日-9月30日,如果有取暧设施,可实现春季、秋季、冬季三季出菇,冬季是2月1日-3月5日。

出菇前准备:菌袋进入出菇室前三天将出菇室打扫干净,用甲醛、高锰酸钾或菇宝等进行彻底熏蒸,使出菇室始终保持无杂菌状态。

上架培养:将培养好经后熟的菌袋一端开口,上面覆盖0.5cm左右湿润的草炭土、大田土或松针落叶,摆放在培养架上,袋与袋之间间隔5cm,每平方米摆放50袋左右。

出菇管理:在整个出菇期温度控制在12~20℃之间,湿度根据不同时期管理需求随时调控,大约在70%~95%之间。在覆土后7d之内覆盖报纸或透气的棉布,用喷壶向覆盖物上浇水,保持覆盖物一直处于湿润状态,7d后菌丝已充分恢复,菌丝长到土表面,可以撤掉覆盖物,人工控制加湿器,大约白天加湿两次,每次1h左右,晚间用定时器控制加湿一次,大约0.5h,一天通风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在这样的管理条件下大约12~15d出现原基。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在水分的管理上执行干湿交替,通风良好,切不可使菌袋长期处于高湿的状态下,可根据野生毛尖蘑的生长环境,白天人工控制加湿,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1h左右,晚间根据子实体生长情况用定时器控制湿度,每天配合通风3~4次。每日观测室内环境和子实体长势,根据子实体生长需求,随时调整湿度和通风。感观状态:菌袋料面土壤湿润,子实体不干躁,室内空气清新,不闷。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10~15d。

采收:当子实体八分成熟,未弹射孢子,菌盖未开伞时进行适时采收。

所述棚内栽培方法如下:

选地及前期准备

选择地理位置平缓,无污染,土质疏松,通风排水良好的土地。春季栽培时3月中旬扣大棚膜,迅速促进土壤解冻。每亩地撒白灰100kg,对土壤进行杀菌、杀虫处理。然后将土壤耙细搂平,浇一遍透水。做宽1.6m,长度适宜的菌床,床与床之间留50cm左右的过道。准备好覆土用的草炭土、大田土、松针和落叶。

出菇时间

大兴安岭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可实现春秋两季栽培,春季5月1日-6月25日;秋季8月1日-9月30日。

棚内摆放:5月初,当棚内地温达到5℃以上时,将后熟的菌袋运到棚内,两端开口,直立摆放在菌床上,朝上一端覆盖0.5cm厚湿润的草炭土或大田土之后再加盖一层松针落叶混合物。菌袋之间间隔15cm左右,每平方米摆放16~20个菌袋。大棚膜外扣上遮阳网。

出菇管理:初春由于地温低,在摆放完菌袋后上面盖上一层白色的塑料薄膜增温保湿。大概15d左右菌丝长至土表面,这时可以撤掉薄膜,增加棚内空气湿度,用微喷向菌床上喷雾状水,勤喷少喷,每次3min,以菌袋土表面湿润不积水为宜。每天配合通风2~3次。这时再过15d左右形成原基并转出土表面,这时加大空气湿度,保持干湿交替,棚内温度控制在15~23℃,湿度85%左右,加大通风次数直到采收。从覆土到采收大约50d。

秋季栽培根据自然条件,大棚外扣遮阳网,菌袋摆放后上面不需覆盖塑料薄膜。整个出菇期棚内温度控制在18~23℃之间,湿度75%~95%之间,有散射光照射。具体管理方法同春季栽培。

采收晾晒:在菇盖长大,稍平展(即八分熟)弹射孢子前为采收期,采收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掐住菌柄下部轻轻旋转提起即可。将朵状的子实体一个个掰开并将根部清理干净放在有纱窗的架子上晾晒。由于是两端开口,所以实现两头同时出菇,一潮菇生物学转化率可达70%~90%。

所述林下覆土栽培方法如下:

栽培时间:8月1日-9月20日。

场地选择:针阔混交林,林下腐殖层厚度20cm左右,三分阳七分阴的疏林地。

栽培方法:根据现场林地走势,合理确定摆放空间。搂宽25~30cm,深15cm,长度适宜的沟畦,将菌袋脱袋后卧式码放在沟畦内,上面覆盖1厘米左右的沟内覆殖土压实,上面再覆盖2~3cm左右的松针落叶进入林下出菇模式,袋与袋之间距离5cm,每三行之间预留50cm左右的作业道。

出菇管理:秋季多雨,自然的天气足够满足毛尖蘑的生长需求。在出菇期,如连续遇到特别干旱的天气,可人工干预浇水。

采收晾晒:从覆土到采收需要40d左右。采收晾晒同棚内栽培。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法,应被理解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公开的这些技术启示做出各种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其它各种具体变形和组合,这些变形和组合仍然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