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合饲料集约化养殖鳜鱼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48190发布日期:2018-08-24 19:26阅读:7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配合饲料集约化养殖鳜鱼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鳜鱼养殖始于上世纪30年代但直到80年代才开始鳜鱼人工繁殖并进行规模化养殖,1992年产量约3500吨。2016年翘嘴鳜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养殖,其中广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为主要养殖区域,产量30.5万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以活的鱼虾为食,我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用配合饲料饲养鳜鱼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一直来由于规模化驯食等技术问题,鳜鱼的养殖还是采用传统的池塘活饵养殖方法。

这一养殖方法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活饵料要专门配套养殖,养殖成本较大。在鳜鱼养殖中要在各养殖阶段均要专门以约4:1的比例配套鳜鱼活饵养殖池以满足鳜鱼在生长发育阶段对不同规格的活饵料的需求,养殖成本较大;二是养殖集约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传统的鳜鱼养殖池塘水体流动性差,养殖水质不易调控,容易缺氧,加上在养殖池塘中除了有养殖的鳜鱼、还有未被捕食的饵料鱼等,养殖的集约化程度难以提高,一般鳜鱼种放养密度为3-4尾/㎡左右,养殖效率低;三是养殖排泄物与养殖尾水不易收集与处理,不利于养殖生态环境的改善。鉴于传统鳜鱼养殖方法存在的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鳜鱼这一名贵水产种类的养殖发展。

鳜鱼驯食方法经多年的研究现已突破,“一种翘嘴鳜的非饥饿驯食方法”已经获得发明专利(zl201710073175.9),用配合饲料养殖鳜鱼以构建全新的鳜鱼养殖方法成为鳜鱼养殖业继鳜鱼驯食技术突破以后又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本发明是基于一种鳜鱼驯食方法突破后(zl201710073175.9)针对传统鳜鱼养殖存在的这些问题和鳜鱼养殖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鳜鱼养殖方法,即一种配合饲料集约化养殖鳜鱼的方法,这对构建全新的鳜鱼养殖方法,促进鳜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鳜鱼养殖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配合饲料集约化养殖鳜鱼的方法。这一养殖方法除了养殖水体消毒、鱼病防治等常规技术方法外,还需要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建养殖水槽

养殖水槽设置在池塘内,可用砖混结构或pvc板等简易结构。

上述用于建养殖水槽的池塘(即母塘)面积宜大不宜小,要求10亩以上、水深在2.5-3.0米,养殖水槽的面积约占母塘面积的3%-5%。

上述养殖水槽长20.0-25.0米,宽5.0-6.0米,深2.0-2.5米,分为养殖区和集污区,其中集污区长约4.0-5.0米。

2、推水流动与增氧

在养殖水槽进水端配置1台2.2千瓦的推水机,使水槽内的水体由进水端养殖区推向集污区,水的流速约0.10-0.15m/秒。在养殖水槽的养殖区内壁两侧每隔约2-3米设置一个底部微孔增氧棒(盘)。

3、鳜鱼苗种的消毒与放养

(1)鱼种盐水消毒。在放养前鱼种用浓度为10‰-15‰(质量浓度)的盐水消毒约5分钟。

(2)高密度放养驯食好的鱼种。高密度放养经过驯食能完全摄取配合饲料的鳜鱼苗种,规格7-8厘米以上,放养密度为80-120尾/平方米。

上述经过驯食能完全摄取配合饲料的鳜鱼苗种采用的是zl201710073175.9驯食方法。

(3)进行适应性暂养。在养殖水槽中,设置3.0米×3.0米×2.5米网箱2-3只,作为鳜鱼鱼种从驯食养殖的水体转入水槽养殖环境的适应性暂养,暂养时间4-5天。

4、投喂配合饲料

放养在养殖水槽中经驯食的鳜鱼能摄取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为粉状饲料,在投喂前制成软颗粒饲料。

(1)配合饲料主要成分与主要原料。鳜鱼的配合饲料主要成分要求为粗蛋白要求在≥46%-48%,粗脂肪5%-7%,粗纤维≤1.5%,钙2.5%-3.5%;磷1.5%-2.0%;水分≤10%;主要配料为优质鱼粉(白鱼粉或优质红鱼粉),α-淀粉,发酵豆粕、玉米蛋白粉、维生素预混剂等,主要原料要求与配比如下:鱼粉(白鱼粉或优质红鱼粉)65%-70%,α-淀粉≤15%;发酵豆粕10%-15%,玉米蛋白3%-5%,维生素预混剂1.5%,剩余为其他辅助原料。90%以上的粉状颗粒通过80目标准筛。

(2)软颗粒制作与投喂。粉状饲料按1:0.4-0.45比例添加水后用颗粒机制成软颗粒饲料,粒径3~5mm、粒长15-30mm。日投喂一次,在早上日出或下午日落前后投喂,日正常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4%。

5、养殖尾水收集与处理

(1)异位收集与处理。沉降在水槽集污区中的残饵及排泄物被集污区底部的吸污系统收集到异位建成的尾水沉淀池、处理池进行沉淀处理。

(2)母塘养水处理。母塘种植水草、放养底栖动物和鳙、鲢、设置增氧曝气、推水等机械设备。未能收集的尾水经母塘内种养的水生动植物吸收利用、增氧曝气与池塘自净作用等途径得到有效的处理,并循环利用。

6、母塘的综合利用

母塘除了种养一些养水处理的水生动植物的同时还可以合理套养中华鳖、虾蟹类等价值较高的养殖品种进行综合利用,形成水槽配合饲料集约化养鳜鱼,母塘养水与合理套养的新型养殖模式,提高母塘的综合利用效益。

本发明在突破鳜鱼鱼种驯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配合饲料进行鳜鱼成鱼集约化养殖,形成一种配合饲料集约化养殖鳜鱼的全新养殖方法。这一方法与现有的养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本发明放养经驯食的鳜鱼苗种,为用配合饲料集约化养殖鳜鱼提供了基础条件,养殖集约化程度高、效益好。

2、本发明的鳜鱼成鱼养殖用的配合饲料主要原料与配比合理,营养成分能满足鳜鱼生长发育需要。用配合饲料替代传统的活饵饲养,既能解决鳜鱼饲料难题,又可大幅度降低养殖成本。

3、本发明在池塘内建流水养殖水槽,在养殖水槽中,设置网箱作为鳜鱼鱼种从驯食养殖的水体转入水槽养殖环境的适应性暂养设施,缩短了放养在水槽中鱼种的适应期,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4、本发明通过养殖尾水异位收集、处理和母塘养水循环利用解决了传统养殖遇到的养殖尾水污染的问题。

5、通过合理套养中华鳖、虾蟹类等名贵养殖品种对母塘进行综合利用,形成水槽配合饲料集约化养鳜鱼,母塘养水与合理套养较高价值的品种相结合的新型养殖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为易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和效果,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1、养殖水槽

养殖水槽为砖混结构,养殖水槽长24米,宽5米,深2.5米,其中养殖区长20米,集污区4米。水槽底为混凝土浇筑,倾斜度1.5%。母塘面积13.7亩、平均深约2.5米,母塘内建有4条养殖水槽,养殖水槽占母塘面积的5.2%。

2、推水流动与增氧

水槽进水口一端配置1台推水机,功率2.2千瓦,使水槽内的水体流动,水流0.10-0.15米/秒;残饵与固体排泄物随流速下降而沉淀。水槽内配底部微孔增氧棒(盘),母塘内配备2台功率为2.2千瓦的推水机和2台1.5千瓦的车轮式增氧机。

3、鳜鱼苗种放养

放养的鱼种为已经用非饥饿法驯食的鳜鱼苗种,能摄食配合饲料。

(1)放养规格与密度。放养规格为7-8厘米,放养密度80尾/平方米,在放养前先用浓度为10‰-15‰盐水消毒约5分钟。

(2)暂养。在养殖水槽中临时设置3.0米×3.0米×2.5米的网箱2只,作为鳜鱼鱼种从驯食养殖的水体转入水槽养殖环境的适应性暂养,暂养4天。

4、投喂配合饲料

(1)放养后的鳜鱼次日起投喂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在≥46%-48%,粗脂肪6%-7%,钙2.5-3.0%,磷1.5%-1.8%,粗灰分≤17%,粗灰分≤1.5%,水分≤10%;主要配料为优质鱼粉65%,α-淀粉15%;发酵豆粕10%,高筋面粉5%,玉米蛋粉3.5%,预混剂1.5%,90%以上的粉状颗粒通过80目标准筛。(质量含量)

(2)软颗粒制作与投喂。粉状饲料按1:0.4比例添加水后用颗粒机制成软颗粒饲料,饲料粒径3~5mm、粒长15~30mm。饲料投喂一般在日落前后、高温季节在日出前后投喂一次,日正常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4%,具体投喂量还要根据鱼体大小、水温及摄食情况而定。

5、养殖尾水的异位收集、处理

养殖尾水异位收集、处理。用安装在集污区的底部吸污系统收集沉降在集污区中的残饵及排泄物到专用的污水沉淀、处理池进行处理。污水沉淀、处理池面积共120平方米,水深2.5米。

6、母塘养水与综合利用。母塘内配增氧机、推水机各2台,约1/4的水面养殖浮萍,每亩放养个体规格为0.5-1.0千克的鳙、鲢30-50尾、0.4-0.5千克的中华鳖150只,进行母塘养水与综合利用。从水槽末端流出的养殖尾水经母塘内的生物利用、曝气增氧与池塘自净等养水、进行原位处理后,再回流到水槽循环利用。

7、养殖效果。通过本方法养殖,放养的鳜鱼经10-12个月的饲养,个体体重达0.35-0.40千克,母塘套养的中华鳖平均规格达0.75千克以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