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鱼线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3699发布日期:2018-12-05 15:42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通用鱼线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对外径互不相同的线轴实现通用性(universal)收容的通用鱼线轮。

尤其涉及一种为了能够对用于卷取鱼线的线轴主体中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大小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的线轴全部进行收容,在框架主体的线轴用第3安装部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的形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围绕的主体围绕部(surrounder),并通过使上述主体围绕部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框架主体。

或者,一起或独立地,当在第1或第2侧盖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收容的盖子围绕部(surrounder)时,通过使上述盖子围绕部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第1侧盖或第2侧盖,从而能够主动地应对多品种少量生产结构,且能够根据生产数量弹性地对其生产量以及库存数量进行调整,并借此实现生产管理效率性的提升以及成本降低效果的通用鱼线轮。

背景技术

作为与鱼线轮相关的现有技术,包括实用新型注册第20-0174209号(注册日期1999年12月27日)“配备线轴拆装机构的路亚轮”。

上述注册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对线轴进行插拔的路亚轮的线轴拆装机构,在线轮框架的开口部内周面配备特定数量的契合切口部以及契合突出部,并在契合突出部的下方形成从上述契合突出部上沿着半径方向延长的挂接部。上述线轴拆装机构包括与线轮框架结合的盖子以及被固定到上述盖子并对线轴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部,上述盖子中配备有通过嵌入到线轮框架的契合切口部并旋转至契合突出部而与其结合的环形契合棱,且为了通过与盖子的一部分接触而防止其旋转,采用在与线轮框架的开口部临近的位置配置锁止部件的结构。

此外,还包括专利注册第10-0687898号(2007年02月21日)“双轴承线轮的线轮主体”。

上述注册专利涉及一种线轮主体,尤其涉及一种被安装在钓竿上并通过与把手的旋转联动旋转的线轴对鱼线进行卷取的双轴承线轮的线轮主体,通过侧板和侧盖构成偏心且外周圆交叉的两个圆筒部。其中,通过利用向外侧突出的第2圆筒部构成突出部,即使是在利用突出部提升其旋转效率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外周面的切削加工更加容易,同时还能够避免因为两个圆筒部而导致的违和感。因此,能够在配备有突出部的双轴承线轮的线轮主体上追求其外观的美观性以及装饰性的提升。

进而,还包括专利注册第10-1188291号(注册日期2012年09月27日)“双轴承线轮的线轮主体”。

上述注册专利涉及一种线轮主体,尤其涉及一种在一侧面配置把手并在内部配置线轴的双轴承线轮的线轮主体,因为用于对第2侧部盖子进行开闭的开闭机构的操作部是从第2侧板向内侧裸露,因此能够简单地对第2侧部盖子进行开闭,而且还能够在握住线轮主体的情况下对第2侧部盖子进行开闭操作时避免与手掌发生触碰。此外,还能够通过对线轮整体进行小型化而提升线轮外观的美观性,而且因为在可通过第2侧部盖子对第2侧板进行开闭的双轴承线轮中,第2侧部盖子的另一侧端以接近第2侧板的状态倾斜安装到轴部件,因此能够避免在第2侧板与第2侧部之间形成缝隙。

此外,还包括专利注册第10-1019509号(注册日期2011年02月25日)“配备有线轴驱动用旋钮的路亚轮”。

上述注册专利提供一种配备有用于在钓鱼过程中通过对线轴的旋转进行调整而进一步对鱼线的卷取动作进行调整的线轴驱动用旋钮的路亚轮,上述配备有线轴驱动用旋钮的路亚轮能够通过配备借助于齿轮组合与把手轴实现连接的线轴驱动用旋钮而由操作人员以手动方式对线轴的正向旋转进行精确的调整,而且为了使卷取在路亚轮的线轴上的鱼线能够顺利且稳定地实现卷取或释放,通过借助于在路亚轮上配备的引导杆使线轴驱动用旋钮与把手轴实现连接,从而即使是在追加线轴驱动用旋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线轴的构成简单化,同时通过使线轴驱动用旋钮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到位于把手相反一侧的侧盖上,从而能够使线轴驱动用旋钮的更换以及维护保养变得更加容易。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现有文献中并没有公开与能过对大小尤其是外径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线轴实现通用性收容的框架或侧盖相关的技术,因此属于与本发明无关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鱼线轮,为了能够对用于卷取鱼线的线轴主体中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大小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的线轴全部进行通用性(universal)收容,在框架主体的线轴用第3安装部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的形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围绕的主体围绕部(surrounder),并通过使上述主体围绕部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框架主体,从而能够主动地应对多品种少量生产结构,且能够根据生产数量弹性地对其生产量以及库存数量进行调整,并借此实现生产管理效率性的提升以及成本降低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鱼线轮,与上述框架主体的通用主体围绕部(surrounder)一起或独立地,当在第1或第2侧盖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收容的盖子围绕部(surrounder)时,通过使上述盖子围绕部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第1侧盖或第2侧盖。

进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鱼线轮,通过在配备有能够对外径互不相同的线轴实现通用性(universal)收容的中间材料框架主体或中间材料侧盖的主体围绕部或盖子围绕部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中采用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形的形态即渐增型内径结构,从而能够在为了适用于具有更大的大直径部的不同类型线轴而需要执行追加加工时确保其加工便利性以及尺寸精确性。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包括:

框架主体,包括第1、第2、第3安装部;

齿轮侧第1侧盖,结合到上述框架主体的第1安装部并具有第1轴设部;

手掌侧第2侧盖,结合到上述框架主体的第2安装部并具有第2轴设部;以及

线轴,包括两端分别结合到上述第1以及第2轴设部中的轴,以及结合到上述轴并位于上述框架主体的第3安装部中的线轴主体;

其中,

上述线轴主体具有位于中央且凹入形成的小直径部,以及位于两端部且外径从上述小直径部向两端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大直径部,

上述框架主体的第3安装部具有以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收容的主体围绕部(surrounder),

为了对大直径部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的线轴实现通用性(universal)收容,通过使上述主体围绕部中的一个或两个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框架主体为宜。

此外,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包括:

框架主体,包括第1、第2、第3安装部;

齿轮侧第1侧盖,结合到上述框架主体的第1安装部并具有第1轴设部;

手掌侧第2侧盖,结合到上述框架主体的第2安装部并具有第2轴设部;以及

线轴,包括两端分别结合到上述第1以及第2轴设部中的轴,以及结合到上述轴并位于上述框架主体的第3安装部中的线轴主体;

其中,

上述线轴主体具有位于中央且凹入形成的小直径部,以及位于两端部且外径从上述小直径部向两端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大直径部,

第1或第2侧盖或上述两者分别在第1以及第2轴设部外壳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收容的盖子围绕部(surrounder),

为了对大直径部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的线轴实现通用性(universal)收容,通过使上述盖子围绕部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第1侧盖或第2侧盖为宜。

进而,在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中,

上述框架主体的第3安装部的主体围绕部中的一个或两个,

或第1或第2侧盖的盖子围绕部的截面形状,采用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形的形态即渐增型内径结构为宜,

同时,为了防止鱼线缠结(backlash)的现象,将上述框架主体的第3安装部的内径渐增型主体围绕部配置在与第2侧盖一侧邻近的位置,从而使分别排列到线轴以及第2侧盖中的制动部的制动力生成点的半径进一步变大,且在上述内径渐增型主体围绕部的截面形状上形成内侧突出部以及外侧凹入部,而第2侧盖的插入部被排列到上述凹入部中为宜。

此外,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在配备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一侧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的中间材料框架主体的主体围绕部的同时,配备与另一侧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中间材料第1侧盖或第2侧盖的盖子围绕部为宜。

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为了能够对用于卷取鱼线的线轴主体中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大小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的线轴全部进行通用性(universal)收容,在框架主体的线轴用第3安装部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的形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围绕的主体围绕部(surrounder),并通过使上述主体围绕部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框架主体,或与上述框架主体的通用主体围绕部(surrounder)一起或独立地,当在第1或第2侧盖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围绕的盖子围绕部(surrounder)时,通过使上述盖子围绕部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第1侧盖或第2侧盖,从而能够主动地应对多品种少量生产结构,且能够根据生产数量弹性地对其生产量以及库存数量进行调整,并借此实现生产管理效率性的提升以及成本降低效果。

进而,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通过在配备有能够对外径互不相同的线轴实现通用性(universal)收容的中间材料框架主体或中间材料侧盖的主体围绕部或盖子围绕部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中采用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形的形态即渐增型内径结构,从而能够在为了适用于具有更大的大直径部的不同类型线轴而需要执行追加加工时确保其加工便利性以及尺寸精确性,同时,为了防止鱼线缠结(backlash)的现象,通过使第2侧盖的插入部被排列到内径渐增型主体围绕部的凹入部,使分别排列到线轴以及第2侧盖中的制动部的制动力生成点的半径进一步变大。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是对互不相同的鱼线轮进行图示的概要截面图。

图4是对通过内径渐增型主体围绕部而使制动部的制动力生成点的半径变大的状态进行图示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r:鱼线轮

h:把手

10:框架主体

20,30:侧盖

40:线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并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接下来将对其实现例(态样,aspect)(或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下述内容并不是为了将本发明限定于特定的公开形态,而是应该理解为包括本发明的思想以及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均等物乃至替代物。

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尤其是十位数以及个位数相同或十位数和个位数以及字母相同的参考符号代表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除非另有明确的说明,否则附图中各个参考符号所代表的部件应理解为符合上述标准的部件。

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各个附图中的构成要素的大小或者厚度可能会被放大(或加厚)或缩小(或减薄)图示,或被简化图示,但是并不能因此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对特定的实现例(态样,aspect)(或实施例)进行说明,并不是为了对本发明进行限定。除非上下文中有明确的相反含义,否则单数型语句还包含复数型含义。在本发明中,“包括”或“由……构成”等术语只是为了表明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上述之组合存在,并不应该理解为事先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上述之组合存在或被附加的可能性。

除非另有明确的定义,否则包括技术性或科学性术语在内的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所有术语的含义,与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之一般知识的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通常所使用的如已在词典中做出定义的术语,应解释为与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所具有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在本申请中做出明确的定义,否则不应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中,如果判定对公知功能以及构成的具体说明可能会导致本发明的要旨变得不清晰,则可能会省略相关的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第1”、“第2”等只是用于对不同的构成要素等进行区分,并不在其优劣或制造顺序上受到限制,在发明的详细说明以及权利要求书中的名称可能会不一致。

本发明的图1至图3均是以“x”轴为中心,在其右侧图示了用于对不同类型的线轴中具有最小的大直径部的线轴进行收容的框架主体或侧盖的结构,而在其左侧图示了用于对不同类型的线轴中具有相对较大的大直径部的线轴进行收容的框架主体或侧盖的结构,即为了便于说明而在一个附图上对不同的鱼线轮进行了图示,

虽然在各个附图中是对用于收容两种不同类型的线轴的鱼线轮进行了图示,但是也能够在必要时根据中间材料框架主体或中间材料侧盖的主体围绕部或盖子围绕部的内径加工程度,构成用于收容2~6种较佳地用于收容2~4种不同大小(尤其是大直径部的大小)的线轴的通用鱼线轮。

作为参考,在本说明书中对各个附图的上下左右进行区分时,是以附图中所图示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记述。

首先,如图1所示,适用本发明的通用(universal)鱼线轮r,包括:

框架主体10;

齿轮(gear)侧第1侧盖20以及手掌(palm)侧第2侧盖30,分别结合到上述框架主体的第1安装部11a、11b中;以及,

线轴40,包括两端分别结合到第1以及第2侧盖的第1以及第2轴设部21、31中的轴41,以及结合到上述轴并位于上述框架主体10的第3安装部11c中的线轴主体43;

此外,把手h被贯通安装到齿轮侧(gearside)盖子即第1侧盖20上并与线轴联动,

此外,还配备有通过对阻力进行调整而对鱼咬住鱼钩游动时鱼线从线轴释放的速度进行控制并借此保护鱼线的星形阻力螺母,以及通过对线轴的旋转速度进行调节而进一步对抛掷距离进行调整的排列于框架主体一侧的张力螺母(上述部件没有利用参考符号进行标记)。

作为参考,在本说明书中需要同时指称第1以及第2侧盖时使用构成要素“侧盖”。

适用本发明的通用(universal)鱼线轮r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外径互不相同的线轴,尤其是对包括位于中央且凹入形成的小直径部43c以及位于两端部且外径从上述小直径部向两端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大直径部43a、43b的用于卷取鱼线的线轴主体43中的上述大直径部的外径互不相同的线轴,较佳地对2~6种线轴,更较佳地对2~4种线轴进行通用性(universal)收容的通用鱼线轮。

为此,在图1中图示了为了对线轴主体43的两端大直径部43a、43b的大小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线轴进行通用性(universal)收容,在框架主体的线轴用第3安装部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的形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围绕的主体围绕部(surrounder),且上述主体围绕部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中具有最小的大直径部的线轴(图1中“x”轴的右侧)对应的内径的模型。

与上述不同,在图2以及图3中图示了为了对线轴主体43的两端大直径部43a、43b的大小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线轴进行通用性(universal)收容,在侧盖20、30尤其是手掌(palm)侧的第2侧盖30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的形态对线轴主体的某一个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围绕的盖子围绕部(surrounder),且上述盖子围绕部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中具有最小的大直径部的线轴(图2以及图3中“x”轴的右侧)对应的内径的模型。

根据需要,如上所述的盖子围绕部(surrounder)能够同时配备于第1以及第2侧盖上,

或仅配备与某一个侧盖上,

或为了线轴主体的各个大直径部而同时配备框架主体的主体围绕部以及侧盖的盖子围绕部。

此外,在将配备如上所述的主体围绕部以及盖子围绕部的框架主体以及侧盖设计成具有与大直径部的外径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的线轴,较佳地与2~6种不同类型的线轴,更较佳地与2~4种不同类型的线轴对应的内径大小的方式并制造通用鱼线轮的过程中,

在通过压铸或注塑而执行初期成型时,使框架主体和侧盖具有与安装对象即不同类型的线轴中具有最小的大直径部的线轴的大直径部对应的主体围绕部以及盖子围绕部,

借此,能够使框架主体和侧盖同时具备中间材料以及完成材料的性质,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考虑到通用鱼线轮的特征以及具有与不同类型的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的框架主体或侧盖的特征,指称为“中间材料”框架主体以及“中间材料”侧盖),

在安装具有相对较大的大直径部的线轴时,采用通过对主体围绕部以及盖子围绕部进行追加加工,从而将内径加工成与目标线轴的大直径部外径对应的大小的方式

(在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中,“~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是对上述含义进行进化描述的内容)。

如上所述的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是为了满足与各种不同的钓鱼方式相关的消费者需求(needs),

在选择不同类型线轴的外径时,线轴的外径尤其是大直径部的外径(大直径部的大小的变化最终会导致整体线轴的大小以及形状发生变化)越大其抛掷距离就越远,但这也会使得鱼线轮变得相对较大且操作性相对复杂,因此会通过权衡而进行适当的设计和生产并由消费者选择购买。

在线轴大小(大直径部的大小)发生变化时,框架主体、侧盖、离合器杆(clutchbar)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主要是因为线轴的大小变化会造成框架主体以及侧盖的变更(主体围绕部以及盖子围绕部的大小的变更),

目前,当线轴的大小发生变化时会导致鱼线轮的整体部件大小的变化,并因此在多品种少量生产时因为部件的不同而导致需要储备过多模具、物流仓库大型化、物流管理复杂化等问题,

而且伴随着生产量的增减,还会造成生产线驱动率的较大起伏并因此导致难以遵守交货日期的问题,而且还会成为导致整体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生产效率性的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

具体来讲,图1中所图示的实现例如上所述,涉及框架主体10的主体围绕部,

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r,包括:

框架主体10,包括第1、第2、第3安装部11a、11b、11c;

齿轮(gear)侧第1侧盖20,结合到上述框架主体的第1安装部11a并具有第1轴设部21;

手掌(palm)侧第2侧盖30,结合到上述框架主体的第2安装部11b并具有第2轴设部31;以及

线轴40,包括两端分别结合到上述第1以及第2轴设部21、31中的轴41,以及结合到上述轴并位于上述框架主体的第3安装部11c中的线轴主体43。

此外,上述线轴40的线轴主体43具有位于中央且凹入形成的小直径部43c,以及位于两端部且外径从上述小直径部向两端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大直径部。

尤其是,在图1中的“x”轴的右侧对大直径部43a、43b相对较小的线轴40a进行了图示,而在“x”轴的左侧对大直径部43a、43b相对较大的线轴40a进行了图示,

而且在图2以及图3中也采用了相同的图示形态,

根据与所图示的2种不同类型的线轴40a、40a(可以根据需要,采用能够适用2~6种或更多,或2~4种线轴的结构)中具有相对较小的大直径部的线轴的大直径部外径对应的主体围绕部13a、13b,在初期成型形成框架主体10并制造出中间材料框架主体,

而当需要制造出能够适用于具有相对较大的大直径部的线轴的框架主体时,通过对上述中间材料框架主体的主体围绕部进行追加加工(切削等),制造出具有更大内径的主体围绕部13a、13b。

即,在设计时会根据安装对象即不同类型的线轴中具有最小的大直径部的线轴而制造(压铸、注塑、切削等)出主体围绕部,因此,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通过以“~使主体围绕部中的一个或两个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框架主体~”的方式进行记述,并利用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这一术语对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的特征进行描述。

在与侧盖相关的线轴的大直径部用的盖子围绕部相关记载内容中,同样以“~使盖子围绕部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第1侧盖或第2侧盖~”的方式进行记述,即同样对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进行描述。

此外,为了实现线轴40的旋转,上述框架主体10的第3安装部11c的主体围绕部(surrounder)13a、13b、13a、13b以相隔一定距离g的状态对线轴主体43的两端大直径部43a、43b、43a、43b的外周面进行收容,

为了对大直径部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的线轴40实现通用性(universal)收容,通过使上述主体围绕部中的一个或两个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框架主体。

此外,上述框架主体10的第3安装部11c的主体围绕部中的一个或两个的截面形状,采用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形的形态(内周面的形状发生变化)即渐增型内径结构,从而能够在为了安装具有更大的大直径部的不同类型线轴而需要执行追加加工时确保其加工便利性以及尺寸精确性。

尤其是,通过图1可以确认,在适用于“x”轴右侧的具有相对较小的大直径部43a、43b即在适用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中具有最小的大直径部的线轴40a的框架主体10的主体围绕部中,第2侧盖30一侧的主体围绕部13b具有渐增型内径结构,

而在适用于“x”轴左侧的具有相对较大的大直径部43b的线轴40a的框架主体10的主体围绕部中,第2侧盖30一侧的主体围绕部13b采用通过根据较大线轴的大直径部43b对右侧的主体围绕部13b进行追加加工(切削等)而对其内径进行扩展的形态

(在图1至图3中,关于主体围绕部或盖子围绕部,以“x”轴为中心,在其右侧和左侧分别图示了根据不同大小的线轴的大直径部进行加工前后的结构,并通过虚线对根据内径的大小发生变化的部分进行了指示)。

接下来在图1中,关于框架主体10的主体围绕部中第1侧盖20一侧的主体围绕部,

通过图1可以确认,在适用于“x”轴右侧的具有相对较小的大直径部43a即在适用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中具有最小的大直径部的线轴40a的框架主体10的主体围绕部中,第1侧盖20一侧的主体围绕部13b采用内径相同的结构,与渐增型内径结构的下侧主体围绕部13b形成对比,

而在适用于“x”轴左侧的具有相对较大的大直径部43b的线轴40a的框架主体10的主体围绕部中,第1侧盖20一侧的主体围绕部13a采用通过根据较大线轴的大直径部43a对右侧的主体围绕部13b进行追加加工(切削等)而对其内径进行扩展的形态。在必要时,第1侧盖20一侧的主体围绕部也能够采用渐增型内径结构。

接下来在图2中,第1侧盖20一侧的主体围绕部13a、13a采用与图1相同的形态,

第2侧盖30在第2轴设部31外壳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g的状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收容的盖子围绕部(surrounder)33a,

为了对大直径部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的线轴实现通用性(universal)收容,通过使上述盖子围绕部33a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43b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第2侧盖。

在必要时,也能够采用在第1侧盖20上同样配备对线轴的大直径部进行围绕的盖子围绕部的构成。

在图2中,对在适用于“x”轴右侧的具有相对较小的大直径部43a、43b即在适用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中具有最小的大直径部的线轴40a的第2侧盖30的盖子围绕部33a与大直径部43b相隔一定距离g的状态进行了图示,即对在盖子围绕部33a的外壳上具备框架主体10的主体围绕部13c的结构进行了图示。

此外在图2中,适用于“x”轴左侧的具有相对较大的大直径部43b的线轴40a的第2侧盖30的盖子围绕部是以与大直径部43b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尤其是以附图为基准在上下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在轴41的排列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的结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2侧盖30是通过对盖子围绕部33a部位进行追加加工(切削等)而形成,但在必要时也能够采用其他形态的第2侧盖。

在图2中,“x”轴的左侧采用框架主体10的主体围绕部13c与线轴40a的大直径部43b以在“左右”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相对于上述内容中所说明的在“上下”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即是与线轴大直径部的圆筒外周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结合的结构。

接下来在图3中,第1侧盖20一侧的主体围绕部13a、13a采用与图1以及图2相同的形态,

第2侧盖30在第2轴设部31外壳上配备以相隔一定距离g的状态对线轴主体的两端大直径部的外周面进行收容的盖子围绕部(surrounder)33a,

为了对大直径部互不相同的不同类型的线轴实现通用性(universal)收容,通过使上述盖子围绕部33a具有与收容对象即不同类型线轴的最小的大直径部43b对应的内径而构成中间材料第2侧盖,

即“x”轴的右侧与图2相同,同样是在盖子围绕部33a的外壳上配备框架主体10的主体围绕部13c的结构。

与此相比,图3中的“x”轴的左侧是在右侧第2侧盖30中对盖子围绕部33a的一部分进行追加加工(切削等)的状态,在“x”轴的左侧,第2侧盖30的盖子围绕部33a是以左右相隔一定距离(与大直径部的外周面一侧相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对线轴40a的相对较大的大直径部43b进行收容,

“x”轴的左侧与右侧相同,同样是在盖子围绕部33a的外壳上配备框架主体10的第3安装部的主体围绕部13c的结构。

在必要时,在第1侧盖20上也能够采用配备与图3中的第2侧盖30相同的盖子围绕部的结构。

此外,主体围绕部或盖子围绕部与线轴的大直径部之间的相隔距离小于卷取在线轴上的鱼线的外径为宜。

接下来如图4所示,对于适用本发明的通用(universal)鱼线轮r,在图1中的主体围绕部的概念即“框架主体的第3安装部的主体围绕部中的一个或两个的截面形状,采用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形的形态即渐增型内径结构”的概念的基础上,

进而对为了防止鱼线缠结(backlash)的现象而使制动部的制动力生成点的半径进一步变大的概念进行了图示。

通常在利用鱼线轮(或路亚轮(baitreel))钓鱼的过程中,在抛掷鱼线时已抛掷出带有鱼饵的鱼钩之后,卷取有鱼线的线轴会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进行旋转,因此可能会导致鱼线重叠缠绕的鱼线缠结(backlash)的情况,

而作为防止鱼线缠结的方案,第一种为利用离心力形成制动蹄片的摩擦并借此对线轴进行制动的方式,

而第二种为利用磁力向线轴施加制动力的方式。

在本发明中,上述框架主体10的第3安装部11c的内径渐增型主体围绕部13b配置在与第2侧盖30一侧邻近的位置,

并在上述内径渐增型主体围绕部13b的截面形状上形成内侧突出部13p以及外侧凹入部13r,

而第2侧盖30的插入部30i(圆筒形状)被排列到上述凹入部13r中,从而使其能够尽可能地适用更大外径的插入部。

第2侧盖30的插入部30i能够使为了防止鱼线缠结的现象而分别排列到线轴40以及第2侧盖30中的制动部(摩擦制动型或磁力制动型)的制动力生成点的半径进一步变大。

图4上部的虚线圆形的内部,是以摩擦制动型制动部中被排列到第2侧盖30中的制动盘bp为中心进行了图示,并对排列到线轴(尤其是大直径部的外侧)中的制动蹄片进行了简化图示,

而图4下部的虚线圆形的内部,是以磁力制动型制动部中被排列到第2侧盖30中的磁铁bm为中心进行了图示。

在上部的虚线圆形的内部,当第2侧盖30的插入部30i被插入到内径渐增型主体围绕部13b的凹入部13r时,相对于没有插入的情况,能够实现具有相对较大直径的插入部30i,

此时,会导致制动部的适用面积的大小差异,从而能够根据以红色粗线标示的凹入部13r形状区域的有无,

适用相对较大(以粗虚线标示)或相对较小(以粗实线标示)的制动盘bp(上部的虚线圆形的内部),

或适用相对位于更外侧位置(以粗虚线标示)或相对位于更内侧位置(以粗实线标示)的磁铁bm(下部的虚线圆形的内部)(为了便于通过肉眼对上述情况下两个磁铁的大小进行确认而以不同的大小进行标示),

从而造成制动部(摩擦制动型或磁力制动型)的制动力生成点的半径或大或小的差异,

而这会进一步导致制动力的强弱差异,

其结果,适用本发明的通用(universal)鱼线轮r能够通过内径渐增型主体围绕部13b的凹入部13r,适用制动力被进一步强化的制动部。

当使用如上所述的适用本发明的通用鱼线轮时,通过适用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线轴进行通用性收容的框架主体的主体围绕部或侧盖的盖子围绕部或上述两者,能够将因为线轴的外径尤其是大直径部的外径差异而导致的模具数量以及部件数量将至最低,并借此节省模具制作费用并将部件数量将至最低,进而实现节省成本并提升生产管理的效率性的效果,从而在生产不同外径的线轴时也能够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购买力并增进需求。

在上述说明中,对与鱼线轮、框架主体、制造方法、不同型号的各种大小以及设计、3种以上的线轴以及主体围绕部和盖子围绕部等相关的一般公知技术进行了省略,但是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方便地对其进行推测和再现。

此外,在上述内容中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过程中,结合附图以具有特定形状以及结构的鱼线轮为主进行了说明,但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变更以及置换,而这些修改、变更以及置换都应解释为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