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98957发布日期:2018-08-19 03:10阅读:55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的栽培方法,具体是涉及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为我国传统常用药食同源中药材。广泛用于中医临床配方、中成药、保健食品原料及药膳原料。茯苓的基原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其药用部位为其菌核,经剥皮、切制、干燥而成药材。

茯苓栽培的理论依据:

(1)茯苓菌的生活习性: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作为营养源营腐生生活;

(2)菌核的形成机理:由大量菌丝体通过聚集、纽结,形成“菌丝体团块”,继而转化形成菌核“原基”,并以此吸纳、积累菌丝体转化的营养物质,逐渐增长、发育而成。

目前茯苓主产区茯苓栽培方法:

(1)云南、贵州产区:砍伐松树树干作培养料,选择松林周边沙质壤土作栽培场;在栽培场上挖窖,所用的段木一般达到30公斤左右,将段木埋入窖内,使用人工分离培育的“茯苓菌种”种源,接种于段木上,然后覆土,保温保湿,促使“菌种”的茯苓菌丝恢复活力并延伸生长到段木上,当茯苓菌丝体大量繁殖,经聚集、纽结,形成新生的菌核。这种栽培方法一般栽培一次可采收茯苓两到三次,其产量较高,但存在结苓数量多、茯苓个小、生长部位随意、商品率低、段木浪费严重等缺点。

(2)湖北、安徽产区:砍伐松树树干作培养料,选择松林周边沙质壤土作栽培场;在栽培场上挖窖,所用的段木一般8公斤左右,将段木埋入窖内,使用人工分离培育的“茯苓菌种”种源,接种于段木上,然后覆土,保温保湿,促使“菌种”的茯苓菌丝恢复生活能力并延伸生长到段木上,当菌丝长满段木后,需结合茯苓诱引栽培技术及茯苓双引法栽培技术形成新生的菌核。这种栽培方法栽培一次只采收一次,具有结苓数量可控、茯苓个大、生产部位固定、商品率高等特点,但因为其采用诱引法栽培技术(在茯苓段木接种并埋入地下后待段木长满菌丝后要将段木周围的土挖开,然后用提前栽种的新鲜茯苓进行诱引嫁接),导致鲜茯苓消耗量大、用工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云南、贵州主产区茯苓栽培方法存在结苓数量多、茯苓个小、生长部位随意、商品率低、段木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及湖北、安徽主产区茯苓栽培方法存在鲜茯苓消耗量大、用工量大等问题,提供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茯苓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母种培养

取出作为菌种的茯苓其中间的茯苓肉,将茯苓肉接入培养基一上,并移入22~25℃环境中进行培养5-7天,得到母种菌丝;

步骤2)扩大培养

将母种菌丝接入装于原种瓶内的木屑培养基一上,并移入20~28℃环境中进行培养20-25天,直至菌丝长满原种瓶即得到原种菌丝;

将原种菌丝接入装于栽培袋内的木屑培养基二上,并移入20~28℃环境中进行培养20-25天,直至菌丝长满栽培袋即得到栽培种;

步骤3)接种

将栽培种植入松树段木的横截面上,用薄膜将松树段木外周表面及接种横截面进行包裹;将松树段木倾斜摆放后用土对松树段木进行覆盖,其中松树段木植入栽培种的一端位于下方,保持土壤的温度为20~30℃,含水量为20~40%;

茯苓成熟即可进行采收。

于栽培种植入松树段木后,用薄膜对松树段木外周表面及接种横截面进行包裹,使茯苓菌核只能从不套膜的横截面生长;并且将松树段木倾斜摆放后再用土进行覆盖,从而使茯苓菌核只能在未包裹薄膜的松树段木横截面定点结苓,在最适宜其生物学物性的环境下可迅速生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培养基一包含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份:马铃薯200质量份;葡萄糖30质量份;琼脂20质量份;磷酸二氢钾1质量份;硫酸镁0.3质量份;硫酸亚铁0.5质量份;水1000质量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木屑培养基一、木屑培养基二均包含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份:木屑78重量份;麦麸或米糠20重量份;蔗糖1重量份;石膏1重量份;水60质量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薄膜为聚丙烯薄膜或聚乙烯薄膜,薄膜的厚度为0.05mm。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3)中,松树段木倾斜摆放时,松树段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3)中,松树段木上覆盖的土层厚度为15cm。

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结苓数量可控,成苓品质高,高品率高;

2、无需进行诱引嫁接,节省了新鲜茯苓和劳动力费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

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母种培养

对作为菌种的茯苓表面进行清洗及消毒后,取其中间的茯苓肉接入培养基一上,并移入22~25℃环境中进行培养5-7天,得到母种菌丝;将母种菌丝放置于4℃环境中贮藏。

本实施例中,作为菌种的茯苓是10月份从高产稳产的刚收获的茯苓中选取单个重2.0公斤以上的新鲜茯苓,菌核接近球形、外皮较薄、颜色为淡黄色或棕红色、生长旺盛、外表有明显的裂纹、内部苓肉白、浆汁较多、气味浓郁、外皮无虫咬损伤。

对作为菌种的茯苓表面进行清洗及消毒的操作为:将作为菌种的茯苓用水冲洗至无泥沙,用纱布擦干茯苓表面,然后在接种室用50~70%酒精冲洗进行表面消毒,再用无菌水进行冲洗3-4次以将酒精去除。

步骤2)扩大培养

第二年的2月,将母种菌丝接入装于原种瓶内的木屑培养基一上,并移入20~28℃环境中进行培养20-25天,直至菌丝长满原种瓶即得到原种菌丝;

将原种菌丝接入装于栽培袋内的木屑培养基二上,并移入20~28℃环境中进行培养20-25天,直至菌丝长满栽培袋即得到栽培种。

所述培养基一包含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份:马铃薯200质量份;葡萄糖30质量份;琼脂20质量份;磷酸二氢钾1质量份;硫酸镁0.3质量份;硫酸亚铁0.5质量份;水1000质量份。

所述木屑培养基一、木屑培养基二均包含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份:木屑78重量份;麦麸或米糠20重量份;蔗糖1重量份;石膏1重量份;水60质量份。

将母种菌丝接入装于原种瓶内的木屑培养基一上前,需要对木屑培养基一及原种瓶进行蒸汽灭菌,灭菌条件为温度110~125℃,持续时间为20~30分钟;

将原种菌丝接入装于栽培袋内的木屑培养基二上前,需要对木屑培养基二及栽培袋进行蒸汽灭菌,灭菌条件为温度110~125℃,持续时间为20~30分钟。

步骤3)接种

在排水良好的山坡地顺着坡向开沟挖窖或在开挖好排水沟的水田上做畦挖窖,山坡或水田的土壤优选为含砂黄土或者由黄粘土及细砂混合而成,黄粘土与细砂的体积比为1:2或2:1,泥土拌好防治白蚁药,以防止白蚁咬松树段木;

将栽培种植入松树段木的横截面上,用厚度为0.05mm的聚丙烯薄膜或聚乙烯薄膜将松树段木外周表面及接种横截面进行包裹;将松树段木倾斜摆放于窖内并用土对松树段木进行覆盖,其中松树段木植入栽培种的一端位于下方,土层覆盖的厚度为15cm,上方搭盖凉棚,保持土壤的温度为20~30℃,含水量为20~40%。

松树段木倾斜摆放时,松树段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

所述松树段木的制备方法为:

于冬至前后3天内,选取生长15年的松树并砍倒,剔去除顶部小枝叶外的树枝;经过3~9天自然干燥后,沿纵向间隔地去除部分树皮;晾晒10~20天后,将松树锯成长度为35~40cm的段木,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并于段木垛上加盖草料,雨季必须盖上塑料薄膜;待第二年的4月段木达到指定干度,即干燥至出现裂纹即可。

所述松树为黑松、油松、红松、华山松、云南松、思茅松、马尾松中的一种。

步骤4)日常管理

接种后7~10天,松树段木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菌情,以便及时补缺;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防治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

接种后1-2个月,不见基面长出菌丝,也未闻到有茯苓气味,要补种。补种是将未上菌的松树段木挖出,晒干水分,将接种栽培种的横截面重新削过,再重新接上横截面;

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和除草,雨季要注意排水。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6个月成熟,成熟后即可进行采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