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种子组培快速繁育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9993发布日期:2018-11-02 21:22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羌活种子组培快速繁育技术,属于羌活组织培养育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羌活为伞形科羌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和根入药,具有性温、味苦,既能发汗解表,又可祛风湿而止痛,临床多用于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跌打损伤等病症。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省的高寒地区的高山林荫湿地,种子繁育能力低、生长缓慢、分布范围狭窄,导致野生植株数量较少。近年来,随着羌活用途的多样化,其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导致大量的采挖,使野生羌活资源濒临灭绝。

现有羌活育苗方法主要包括种子直播和组织培养两种形式。但由于羌活种子为胚后熟休眠类型,属于双重休眠,因而在自然条件下,羌活种子需经一年才能萌发,且自然萌发率极低。人工进行种子直播时,除需对种子进行层积处理打破休眠外,还须进行严格且繁琐的苗期管理,耗费大量的人力,导致育苗成本较高,而成苗率却极不稳定。而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批量植株的培育,因而成为目前羌活快速繁育及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技术手段。如中国发明专利cn1918972公开了一种羌活组织培养繁殖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12101437810公开了一种宽叶羌活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12101437859公开了一种羌活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方法。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由于采用羌活根芽或幼叶作为外植体,其组织诱导培养时受秋冬季节低温或夏季高温影响严重,且其萌动后的培育周期长、增值系数低,从而影响羌活组织培养育苗质量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羌活种子组培快速繁育技术,将层积处理后的羌活种子接种在基础培养基,获得50%以上的诱导发芽率;随后,将幼芽转接至增殖培养基中,使增殖系统提高至6左右,且植株无畸形、无褐化;最后,切分增殖体为单株进行生根培养即可。本发明采用羌活种子代替现有羌活根芽或幼叶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消除了环境温度对外植体培养的影响,并且显著提高了外植体增殖效率,从而实现羌活种苗的快速繁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羌活种子组培快速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已完成层级处理的羌活种子进行无菌处理;

s2.将步骤s1处理后的无菌羌活种子放置于ms+naa的基础培养基上培养至种子发芽;

s3.将步骤s2得到的幼芽去根去顶后转接至ms+kt+6-ba+naa的增殖培养基上培养至形成丛生芽;

s4.将步骤s3得到的丛生芽切分成单株,转接至ms+naa的生根培养基上培养至植株生根。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的无菌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羌活种子用水浸泡至种皮膨胀后,去除羌活种子的种皮;

s12.流水冲洗步骤s11获得的去皮羌活种子;

s13.在超净工作台中采用酒精浸泡或擦拭步骤s12处理后的羌活种子后,采用无菌水清洗2~3次;

s14.采用质量体积比浓度为0.1%升汞溶液浸泡步骤s13处理后的羌活种子,随后采用无菌水清洗3~5次。

进一步地,步骤s12中所述的流水冲洗时间不少于30min。

进一步地,步骤s13中所述的酒精处理时间为20s~40s,步骤s14中所述的升汞溶液处理时间为5~10min。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所述的ms+naa培养基中naa浓度为1.0mg/l~1.5mg/l。

进一步地,步骤s3中所述的ms+kt+6-ba+naa培养基中kt浓度为0.5mg/l~1.0mg/l、6-ba浓度为1.5mg/l~2.0mg/l、naa浓度为0.1mg/l~0.5mg/l。

进一步地,步骤s3中所述的幼芽高度为1cm~1.5cm。

进一步地,步骤s4中所述的丛生芽去掉叶片后再行转接。

进一步地,步骤s2、步骤s3和步骤s4所采用的培养温度为25±2℃,光强2000lx,光照时间14h/d。

进一步地,步骤s3和步骤s4的培养总时长不超过60d。

羌活种子外种皮表面角质化、呈鳞片状、凹凸不平;中种皮骨质化,不利于种子吸涨萌发;内种皮有极大可能是抑制种子萌发的一个因素。本发明在进行种子无菌处理前,对种皮进行泡发、剥除,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消毒处理质量,减轻甚至避免了后期组织培养时发生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使播种后的诱导发芽率提高至50%以上。

在基础培养基中萌发的幼芽须在高度为0.8cm~1.5cm范围内转接至增殖培养基中。若转接的幼芽过小,其转接后的成活率较低,且不易操作;若转接的幼芽过大,则其分生增殖能力下降。

本发明中采用的增值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kt有利于羌活的细胞分裂与分化,6-ba有利于芽增殖。

本发明中丛生芽切分后需去除叶片后再行转接,以便使单株小苗生根和生叶周期同步,避免诱导生根后叶片枯萎的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结合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s1.选取已完成层级处理的羌活种子,将其完全浸泡在水中,30min后剥除膨胀后的种皮。待种子种皮完全剥除后,将种子置于流水下冲洗30min。将处理后的种子铺排在滤纸上,转移至超净工作台内。

s2.取70%酒精倒入烧杯中,将种子放入烧杯内浸泡30s后立即取出,并使用无菌水冲洗2~3次。使用滤纸吸取过多的水分后,再将种子投入盛装有0.1%升汞溶液的烧瓶中浸泡8min后取出,并使用无菌水冲洗3~5次,滤纸吸取种子表面水分。

s3.配置ms+naa1.0mg/l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将完成步骤s2处理的种子播种至基础培养基上。温度25±2℃、光强2000lx、光照时间14h/d培养条件下,培养30d左右,即会陆续有种子萌发。

s4.配置ms+kt0.5mg/l+6-ba1.5mg/l+naa0.1mg/l培养基作为增殖培养基,取基础培养基中高度为1cm左右的种子萌发幼芽去根去顶后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上。温度25±2℃、光强2000lx、光照时间14h/d培养条件下,培养15d~25d,形成较为繁密的丛生芽。

s5.配置ms+naa0.5mg/l培养基作为生根培养基。将步骤s4中丛生芽取出后切分为单株,切除掉叶片后分别接种至生根培养基上。温度25±2℃、光强2000lx、光照时间14h/d培养条件下,培养20d~40d,可观察到植株完整根系和重新长出的叶片。即得完整地再生苗。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羌活种子组培快速繁育技术,将层积处理后的羌活种子接种在基础培养基,获得50%以上的诱导发芽率;随后,将幼芽转接至增殖培养基中,使增殖系统提高至6左右,且植株无畸形、无褐化;最后,切分增殖体为单株进行生根培养即可。本发明采用羌活种子代替现有羌活根芽或幼叶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消除了环境温度对外植体培养的影响,并且显著提高了外植体增殖效率,从而实现羌活种苗的快速繁育。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黄作喜;陈兴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千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6.21
技术公布日:2018.11.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