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合北方种植羊肚菌的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89063发布日期:2018-12-08 05:30阅读:14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羊肚菌,具体是一种适合北方种植羊肚菌的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痰壅气逆喘咳。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在山火之后的两至三年内产量特高,因此北美的采摘者会根据山火来采集羊肚菌。

羊肚菌因为对温度等外界因素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南方的气候温暖潮湿,北方冬天温度过低,春天温度不稳定,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羊肚菌死亡,所以需要严格控制羊肚菌的生长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合北方种植羊肚菌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环境变量控制以及操作流程;

温度:菌丝温度在3~28度,子实体的温度控制在10~22度;

湿度:羊肚菌适宜的温度在土质湿润的环境中生长,菌丝生长阶段对土壤含水量要求不严,30%~70%的含水量内生长,含水量不超过70%;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适宜的空气湿度为75%~95%,以80%~90%最为适宜;

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菌丝在暗处或微光条件下;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一定光照,如覆盖过厚或树林过密、阴天及全天太阳直射的地方,都不适宜子实体生长;

空气: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对空气无明显反应;在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0.3%,最佳选择与麦苗等植物间作套种有利于高产;

ph值:培养基或土壤的ph值为7.0~7.5;

整地:在温度低于20度时开始整地,用微耕机旋耕土地,深度20厘米就可以了,一亩地撒石灰50斤,杀虫药2斤,如果地干燥可以用水浇一下,控制土地湿度在60%;

播种:在地面上开畦,畦宽100厘米,深15厘米,长度因地势而定,畦与畦之间相距30~50厘米,在畦四周开设好排水沟;将做好的基料均匀的撒在畦面上,一亩地1000斤,再将菌种掰成手指甲大小均匀的撒在畦上,最后取土覆盖菌种2~3厘米,种后20天会看见畦面出现白色粉末状菌霜,此时可以放置营养袋;

管理:搭建棚体并且放置塑料薄膜,冬天在温度低于零度时放置地膜,地膜上每50厘米打一个眼;冬季期间只需要喷撒两到三次水;开春以后去掉地膜,用大水漫灌一次地面,之后管理采用雾化的方法给羊肚菌补水;羊肚菌原基形成时的空气湿度为90%,所以我们最好采用棚体安装喷灌,这样棚内空气湿度就可以上升,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羊肚菌原基形成时的温度在5~18度,此时的温度也很重要;北方春节后温度开始回升,开始形成原基,在棚体上放置草帘或毛毡,在温度突然升高时,采取往草帘或毛毡上洒水的方法来使棚内降温;

羊肚菌播种后3~5个月后就可以长出子实体,出菇时间长短,主要根据棚内温度的高低、管理技术决定的,最快75天后可出现子实体,正常是4~5个月后可出现子实体;羊肚菌的菌丝传入表土层后,腐殖土壤层种形成菌核,潜在土层种,表面不易看见,先是密集的白色菌丝毛团组成的菌核,在菌核上逐渐出现晶亮的小水珠,然后从小水珠中间形成子实体原基凸起起初犹如油菜籽大的小黑点,后来小黑点慢慢长大,涨到想小麦大小时就可以分辨子实体的轮廓,可以看出菌柄和菌帽的颜色,这时特别注意管理,防止太阳直射、干旱、高温,否则容易死亡;长江流域一般在3月底到4月之间生长旺盛期,但各地情况不同也可有温度来决定,自然气温在15~18度是生长的高峰,从子实体出一般在7~15天后就可以生长成熟;羊肚菌的生长成熟与其他食用菌不同,先长出的子实体先成熟先采收,不能大小一起采;

采收:羊肚菌子实体出土后7~10天就能成熟,成熟标志是整个菇体分化完整,网纹张开,此时就可采收;

采收方法:用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摇动拔起,放入框中,筐底防止吸水纸,顺序排放,轻取轻放,防止菇体破裂影响外观和降低等级。

作为改进,所述菌丝的温度控制最适温度计18~22度;子实体最适合温度计15~18度。

作为改进,所述菌丝生长阶段的湿度以60%~65%为最适宜。

作为改进,所述的地膜可以为黑色,也可以为白色,黑色为佳。黑色吸热,以及防止阳光直射羊肚菌,起到维持温度以及保护羊肚菌的效果。

作为改进,所述的冬季与春季洒水不同,冬季洒水方式可为漫灌的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优点为:控制生长环境有利于羊肚菌在北方生长,不仅要适合气候特点还要根据北方温度差较大,冬季较冷,春季变化大,为了适应北方需要区别南方种植方式需要添加地膜以及搭设大棚来解决这一问题,羊肚菌喜好高湿度,所以需要地膜以及定期喷洒水来保证空气湿度,但是不宜过多,防止水因为漫灌造成羊肚菌死亡。合理利用生长习性并且搭配北方气候特点选择不同的播种时间以及不同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确保羊肚菌在北方的高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适合北方种植羊肚菌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环境变量控制以及操作流程;

温度:菌丝温度在3~28度,子实体的温度控制在10~22度;

湿度:羊肚菌适宜的温度在土质湿润的环境中生长,菌丝生长阶段对土壤含水量要求不严,30%~70%的含水量内生长,含水量不超过70%;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适宜的空气湿度为75%~95%,以80%~90%最为适宜;

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菌丝在暗处或微光条件下;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一定光照,如覆盖过厚或树林过密、阴天及全天太阳直射的地方,都不适宜子实体生长;

空气: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对空气无明显反应;在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0.3%,最佳选择与麦苗等植物间作套种有利于高产;

ph值:培养基或土壤的ph值为7.0~7.5;

整地:在温度低于20度时开始整地,用微耕机旋耕土地,深度20厘米就可以了,一亩地撒石灰50斤,杀虫药2斤,如果地干燥可以用水浇一下,控制土地湿度在60%;

播种:在地面上开畦,畦宽100厘米,深15厘米,长度因地势而定,畦与畦之间相距30~50厘米,在畦四周开设好排水沟;将做好的基料均匀的撒在畦面上,一亩地1000斤,再将菌种掰成手指甲大小均匀的撒在畦上,最后取土覆盖菌种2~3厘米,种后20天会看见畦面出现白色粉末状菌霜,此时可以放置营养袋;

管理:搭建棚体并且放置塑料薄膜,冬天在温度低于零度时放置地膜,地膜上每50厘米打一个眼;冬季期间只需要喷撒两到三次水;开春以后去掉地膜,用大水漫灌一次地面,之后管理采用雾化的方法给羊肚菌补水;羊肚菌原基形成时的空气湿度为90%,所以我们最好采用棚体安装喷灌,这样棚内空气湿度就可以上升,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羊肚菌原基形成时的温度在5~18度,此时的温度也很重要;北方春节后温度开始回升,开始形成原基,在棚体上放置草帘或毛毡,在温度突然升高时,采取网草帘或毛毡上洒水的方法来使棚内降温;

羊肚菌播种后3~5个月后就可以长出子实体,出菇时间长短,主要根据棚内温度的高低、管理技术决定的,最快75天后可出现子实体,正常是4~5个月后可出现子实体;羊肚菌的菌丝传入表土层后,腐殖土壤层种形成菌核,潜在土层种,表面不易看见,先是密集的白色菌丝毛团组成的菌核,在菌核上逐渐出现晶亮的小水珠,然后从小水珠中间形成子实体原基凸起起初犹如油菜籽大的小黑点,后来小黑点慢慢长大,涨到想小麦大小时就可以分辨子实体的轮廓,可以看出菌柄和菌帽的颜色,这时特别注意管理,防止太阳直射、干旱、高温,否则容易死亡;长江流域一般在3月底到4月之间生长旺盛期,但各地情况不同也可有温度来决定,自然气温在15~18度是生长的高峰,从子实体出一般在7~15天后就可以生长成熟;羊肚菌的生长成熟与其他食用菌不同,先长出的子实体先成熟先采收,不能大小一起采;

采收:羊肚菌子实体出土后7~10天就能成熟,成熟标志是整个菇体分化完整,网纹张开,此时就可采收;

采收方法:用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摇动拔起,放入框中,筐底防止吸水纸,顺序排放,轻取轻放,防止菇体破裂影响外观和降低等级。

所述菌丝的温度控制最适温度计18~22度;子实体最适合温度计15~18度。

所述菌丝生长阶段的湿度以60%~65%为最适宜。

所述的地膜可以为黑色,也可以为白色,黑色为佳。

所述的冬季与春季洒水不同,冬季洒水方式为雾化喷水的方式。

北方春天温度极不稳定,忽高忽低,有时温度突然的升高到30度,这样羊肚菌的原基刚形成就死亡了,这样羊肚菌的产量就会下降很多。所以在放置草帘或者毛毡的同时还要喷洒水来确保降低整个棚内温度,也可以在阴天、雨天将草帘或者毛毡摘下。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