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园林植物进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77709发布日期:2019-01-14 17:41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园林植物进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园林植物进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过西部地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主要地貌均为沟壑纵横,其无法将水源聚集,长期以往,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虽然过去进行了整治,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植入的植物存活率较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得到加强,水土保持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生态安全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我国西部近城镇或乡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其水土流失还不是很严重,为了对这些地区利用防御地带,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形成,目前的做法主要是形成林带,其林带的成活率不高,也使得国家每年的花费与日俱增,同时,伴随着水土流失、城市、城镇建筑垃圾的堆积,也对这些近城镇或乡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造成一定的冲击。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利用园林植物进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用园林植物进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利用地貌环境,将地貌中带有沟壑的区域进行整理,沟壑的底部开设蓄水槽,沿蓄水槽两侧将陡坡整理成梯田或缓坡,具体如下:

a:将沟壑底部用机械推平,沿沟壑底部向下挖宽度50~80cm,深度为80~150cm深的底槽,将挖出的土回填底槽并夯实,形成防护地基;

b:沿防护地基底部搭建“工”字形钢筋体,沿“工”字形钢筋体向上搭建矩型竖向钢筋,竖向钢筋每30~50cm高设置至少两圈固定钢筋,竖向钢筋高度为100~250cm,其中外侧钢筋高度为内侧钢筋高出至少30cm,然后浇筑水泥,使沟壑两侧形成水泥固定基体,其中,水泥固定基体的上方成楔形;且楔形水泥固定基体向两侧开设若干向下的斜孔,所述斜孔穿过楔形水泥固定基体;

c:向水泥固定基体之间的回填土或者建筑垃圾,高度为60~160cm;然后在其上部回填土,压实形成地基,在压实的地基上铺设底层防水布,在底层防水布上浇筑第一层水泥体,然后在第一层水泥体上铺设上层防水布,在上层防水布上浇筑第二层水泥体,其中,第二层水泥体的高度位于楔形水泥固定基体的底部;

d:在第二层水泥体与楔形水泥固定基体之间填充秸秆,然后在秸秆的上方回填一层培养基土层,形成蓄水层;

步骤2):沿梯田或缓坡向外将整理成小于3°的斜坡,所述斜坡上按照间距3~5m种植耐旱针叶乔木或针叶灌木,在梯田或缓坡种植鹅掌木、黄杨、小叶冬青、红豆杉、仙人掌、藤类植物中的几种或多种组合;

步骤3)引入灌溉渠,向蓄水层灌水,要求水浸出培养基土层,保持6~12小时,保证水由斜孔向梯田或缓坡渗入直至处于饱和状;

步骤4)在培养基土层上种植草坪、藤类植物,注意养护3~6个周期,每一周期向斜坡、梯田或缓坡以及培养基土层浇适量的水,每一周期的时间为20~40天,在养护期间对死苗进行及时补充,

步骤5)进行常态化养护,每50~70天进行依次养护,直至期满2年后,形成自然环境循环养护。

所述蓄水槽的宽度为4~6m,所述梯田或缓坡的与水平直线夹角10°≦∠a≧20°,其宽度小于5m。

所述梯田或缓坡的与水平直线夹角为15°,其宽度为3~4.5m。

所述培养基土层由如下的方法制备:

取1000kg土与发酵后的300kg有机肥混合形成培养基体;

对上述的培养基体加入粪肠球菌100~200g进行发酵20天,其中,每隔5天浇适量的水,保证保水率大于5%,

备50~100kg的保水剂、5~8kg秸秆发酵剂与上述发酵后的培养基体混合,混合后覆盖在秸秆上端,厚度不低于40cm,

然后在其上端按照每平米抛洒枯草芽孢杆菌5~10g,地衣芽孢杆菌8~15g。

在步骤2)中,所述梯田或缓坡种植的方法如下:

选择在3~4月份,在梯田或缓坡上挖沟槽,沟槽深度为100~150cm,宽度为30~50cm,在沟槽的底部填充厚度为30cm秸秆,

在秸秆上方覆盖一层厚度为30cm的培养基土层,然后将鹅掌木、黄杨、小叶冬青、红豆杉、仙人掌、藤类植物中的几种或者多种间隔种植,

种植后补水一次,水需渗入秸秆底部即可,

后期养护时,以钾钙磷复合肥适当追肥。

在步骤2)中,所述斜坡上种植耐旱针叶乔木或针叶灌木的方法如下:

选择在3~4月份,在斜坡上深耕一次,然后按照每平米撒入300~350g保水剂,在旋耕一次,间隔3~5m挖好树坑,树坑以完全覆盖树下根系为宜,树种植好之后,浇水一次,然后在树之间种植植被,选草坪、鹅掌木、黄杨、小叶冬青、红豆杉、仙人掌、藤类植物中的几种或者多种间隔种植。

优选的,在所述楔形水泥固定基体两侧设置有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台阶式护体,该台阶式护体用竖向水泥柱支撑,台阶式护体上端长度大于下端长度,且上下之间台阶式护体填土时保持形成空洞,防止两侧向内部挤压对蓄水槽形成破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利用西部近城镇或乡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地势走向,将需要防护的地带整理成带有蓄水槽,沿蓄水槽形成蓄水防护带,增强植被区域的蓄水能力;同时,由于其设置梯田或缓坡以及斜坡,可以将降雨有效的汇集至蓄水槽,保证其足量的蓄水,达到浚其泉源的目的。

2.本发明利用生物秸秆作为主要的蓄水区域,一方面,生物秸秆保水率超过了30%,有效利用可达3~5年,其腐化后可以作为有机肥,随水渗入至梯田或缓坡以及斜坡,作为植物的有机肥。

3.本发明中生物秸秆的另一作用为,在蓄水槽建设好后,其使用的前两年内,很容易形成雨水冲刷梯田或缓坡以及斜坡段,以及蓄水槽含水率高于两侧,形成向内侧挤压、水土下流导致蓄水槽地势会上升,影响植被的生长,由于底部设置的秸秆可以随时间的正常逐步分解,地势会下沉,抵消其作用。

4.本发明利用园林植物对西部近城镇或乡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进行水土防护,利用耐旱针叶乔木、针叶灌木、鹅掌木、黄杨、小叶冬青、红豆杉、仙人掌、藤类植物等进行间隔种植,将绿化面积达到最大,达到固其根本的目的。

5.本发明选用耐旱植物,且基本选用四季常青植物,成活率高、养护简单,相比建设林带,其可以更好的固其根本,防止水土流失的形成。

6.利用本发明设置的蓄水槽以及斜坡和梯田,与园林植物进行间隔种植,其2年以后可以自动形成自然循环蓄水,养护降低,蓄水槽的蓄水能力强,且可以向两侧渗透,基本不需要进行人工蓄水。

7.本发明对蓄水槽两侧设置有防护体,作为第一防护,地势其下降或者向内挤压的土可以填充在空洞内部,起到缓冲目的,达到第二层防护,这种结构设计可以有效的保护蓄水槽不被破坏。

8.除此之外,蓄水槽的建设还可以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如水泥体、砖块等形成蓄水槽的底部防护,避免蓄水槽底部塌陷形成破坏,也为使得建筑垃圾得到良好的运用,同时,当超过两年之后,底部的建筑垃圾也可以达到蓄水的作用,使得防护中的蓄水能力进一步增强。

9.本发明具有扩展性,可以利用该发明提供的防护方法作为城市、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地段的植物栽培。

10.本发明利用培养基土层作为植物移栽初始过程的肥力提供来源,同时,在其上设置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让底部的秸秆形成逐渐分解,而不是直接洒在秸秆上形成一次性分解。

11.本发明中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有效的将植物底部根茎的腐烂段、枯萎段快速分解掉,防止腐烂段对植物根茎的传染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照图1,一种利用园林植物进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利用地貌环境,将地貌中带有沟壑的区域进行整理,沟壑的底部开设蓄水槽13,沿蓄水槽两侧将陡坡整理成梯田或缓坡18,具体如下:

a:将沟壑底部用机械推平,沿沟壑底部向下挖宽度50~80cm,深度为80~150cm深的底槽,将挖出的土回填底槽并夯实,形成防护地基;

b:沿防护地基底部搭建“工”字形钢筋体7,沿“工”字形钢筋体向上搭建矩型竖向钢筋8,竖向钢筋每30~50cm高设置至少两圈固定钢筋,竖向钢筋高度为100~250cm,其中外侧钢筋高度为内侧钢筋高出至少30cm,然后浇筑水泥,使沟壑两侧形成水泥固定基体,其中,水泥固定基体的上方成楔形;且楔形水泥固定基体11向两侧开设若干向下的斜孔12,所述斜孔穿过楔形水泥固定基体;

c:向水泥固定基体之间的回填土或者建筑垃圾1,高度为60~160cm;然后在其上部回填土,压实形成地基2,在压实的地基上铺设底层防水布3,在底层防水布上浇筑第一层水泥体4,然后在第一层水泥体上铺设上层防水布5,在上层防水布上浇筑第二层水泥体6,其中,第二层水泥体的高度位于楔形水泥固定基体的底部;

d:在第二层水泥体与楔形水泥固定基体之间填充秸秆,然后在秸秆的上方回填一层培养基土层14,形成蓄水层;

在上述中,本发明利用西部近城镇或乡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地势走向,将需要防护的地带整理成带有蓄水槽,沿蓄水槽形成蓄水防护带,增强植被区域的蓄水能力;同时,由于其设置梯田或缓坡以及斜坡,可以将降雨有效的汇集至蓄水槽,保证其足量的蓄水,达到浚其泉源的目的。

在所述楔形水泥固定基体两侧设置有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台阶式护体9,该台阶式护体用竖向水泥柱10支撑,台阶式护体上端长度大于下端长度,且上下之间台阶式护体填土时保持形成空洞,防止两侧向内部挤压对蓄水槽形成破坏。

本发明对蓄水槽两侧设置有防护体,作为第一防护,地势其下降或者向内挤压的土可以填充在空洞内部,起到缓冲目的,达到第二层防护,这种结构设计可以有效的保护蓄水槽不被破坏。

蓄水槽的建设还可以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如水泥体、砖块等形成蓄水槽的底部防护,避免蓄水槽底部塌陷形成破坏,也为使得建筑垃圾得到良好的运用,同时,当超过两年之后,底部的建筑垃圾也可以达到蓄水的作用,使得防护中的蓄水能力进一步增强。

步骤2):沿梯田或缓坡向外将整理成小于3°的斜坡,所述斜坡上按照间距3~5m种植耐旱针叶乔木或针叶灌木,在梯田或缓坡种植鹅掌木、黄杨、小叶冬青、红豆杉、仙人掌、藤类植物中的几种或多种组合;本发明利用园林植物对西部近城镇或乡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进行水土防护,利用耐旱针叶乔木、针叶灌木、鹅掌木、黄杨、小叶冬青、红豆杉、仙人掌、藤类植物等进行间隔种植,将绿化面积达到最大,达到固其根本的目的。

本发明利用生物秸秆作为主要的蓄水区域,一方面,生物秸秆保水率超过了30%,有效利用可达3~5年,其腐化后可以作为有机肥,随水渗入至梯田或缓坡以及斜17坡,作为植物的有机肥。

本发明中生物秸秆的另一作用为,在蓄水槽建设好后,其使用的前两年内,很容易形成雨水冲刷梯田或缓坡以及斜坡段,以及蓄水槽含水率高于两侧,形成向内侧挤压、水土下流导致蓄水槽地势会上升,影响植被的生长,由于底部设置的秸秆可以随时间的正常逐步分解,地势会下沉,抵消其作用。

本发明选用耐旱植物,且基本选用四季常青植物,成活率高、养护简单,相比建设林带,其可以更好的固其根本,防止水土流失的形成。

利用本发明设置的蓄水槽以及斜坡和梯田,与园林植物进行间隔种植,其2年以后可以自动形成自然循环蓄水,养护降低,蓄水槽的蓄水能力强,且可以向两侧渗透,基本不需要进行人工蓄水。

步骤3)引入灌溉渠,向蓄水层灌水,要求水浸出培养基土层,保持6~12小时,保证水由斜孔向梯田或缓坡渗入直至处于饱和状;

步骤4)在培养基土层上种植草坪、藤类植物15,注意养护3~6个周期,每一周期向斜坡、梯田或缓坡以及培养基土层浇适量的水,每一周期的时间为20~40天,在养护期间对死苗进行及时补充,

步骤5)进行常态化养护,每50~70天进行依次养护,直至期满2年后,形成自然环境循环养护。本发明利用培养基土层作为植物移栽初始过程的肥力提供来源,同时,在其上设置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让底部的秸秆形成逐渐分解,而不是直接洒在秸秆上形成一次性分解。

本发明中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有效的将植物底部根茎的腐烂段、枯萎段快速分解掉,防止腐烂段对植物根茎的传染伤害。

所述蓄水槽的宽度为4~6m,所述梯田或缓坡的与水平直线夹角10°≦∠a≧20°,其宽度小于5m。

所述梯田或缓坡的与水平直线夹角为15°,其宽度为3~4.5m。

所述培养基土层由如下的方法制备:

取1000kg土与发酵后的300kg有机肥混合形成培养基体;

对上述的培养基体加入粪肠球菌100~200g进行发酵20天,其中,每隔5天浇适量的水,保证保水率大于5%,

备50~100kg的保水剂、5~8kg秸秆发酵剂与上述发酵后的培养基体混合,混合后覆盖在秸秆上端,厚度不低于40cm,

然后在其上端按照每平米抛洒枯草芽孢杆菌5~10g,地衣芽孢杆菌8~15g。

在步骤2)中,所述梯田或缓坡种植的方法如下:

选择在3~4月份,在梯田或缓坡上挖沟槽,沟槽深度为100~150cm,宽度为30~50cm,在沟槽的底部填充厚度为30cm秸秆,

在秸秆上方覆盖一层厚度为30cm的培养基土层,然后将鹅掌木、黄杨、小叶冬青、红豆杉、仙人掌、藤类植物中的几种或者多种间隔种植,

种植后补水一次,水需渗入秸秆底部即可,

后期养护时,以钾钙磷复合肥适当追肥。

在步骤2)中,所述斜坡上种植耐旱针叶乔木或针叶灌木的方法如下:

选择在3~4月份,在斜坡上深耕一次,然后按照每平米撒入300~350g保水剂,在旋耕一次,间隔3~5m挖好树坑,树坑以完全覆盖树下根系为宜,树种植好之后,浇水一次,然后在树之间种植植被,选草坪、鹅掌木、黄杨、小叶冬青、红豆杉、仙人掌、藤类植物中的几种或者多种间隔种植。

本发明具有扩展性,可以利用该发明提供的防护方法作为城市、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地段的植物栽培。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