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虾起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1403发布日期:2018-12-14 21:3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虾起捕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对虾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虾起捕系统。

背景技术

对虾(penaeus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penaeeschinensis,中国明对虾)、斑节虾。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对虾为广温广盐性海产动物。对虾体呈长筒形,左右侧扁,身体分为头、胸和腹部,由20个体节组成。腹部较长,肌肉发达,分节明显。对虾肉质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以上,适温范围广,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对虾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会经过将虾苗从育苗池移放到养殖池内,在对虾养成时需进行捕捞,现有的对虾起捕一般都需要人进入养虾池,把捕捞笼放入池内,等对虾进入笼之后再下去将笼收起。这样做会给对虾造成应激性,尤其在中途轮捕的过程中,或者在将虾苗转移至养殖池过程中,都会严重影响对虾的后续生长。轻度的应激对虾都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予以适应,当应激严重时,对虾摄食量急剧减少甚至不吃食,有些虾开始出现游塘现象;肝胰腺出现肿大、萎缩、界限不清、变红等病变;如果不加以控制,对虾触须、尾扇变红,甚至虾体发红,体内潜伏的病毒以及侵入的细菌混合感染,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尽量减少对虾应激性的捕捞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机械化方式来控制捕捞笼收放,捕捞过程安全性高,降低对虾的应激反应避免人对对虾应激性的对虾起捕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对虾起捕系统,包括上方安装有大棚的养殖池,大棚棚顶上设有滑轨,滑轨上部对应设置有磁力驱动组件,滑轨上配合连接有至少两个滑轮,滑轮下部连接有电控伸缩杆,电控伸缩杆下方通过绳体配合连接有捕捞笼。本发明通过在养殖池上设置大棚且在大棚的棚顶设置与养殖池位置关系相对于的滑轨,利用滑轨与滑轮相互配合,磁力驱动组件驱动滑轮在滑轨上的移动的方式带动捕捞笼在养殖池相对应的位置移动,电控伸缩杆控制捕捞笼在养殖池内的放下与收起,整个过程采用计算机智能控制,无人员进入大棚内,有效解决了对虾起捕过程中人对对虾的应激性,极大保证对虾捕捞过程中对虾的安全性,并且采用智能化机械对虾起捕提高对虾起捕效率,降低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

优选的,磁力驱动组件包括由计算机无线连接并控制的电磁部,且电磁部与滑轨对应配合设置,电磁部表面均布有电磁块。电磁块之间的间距为电磁块之间可产生磁力吸附的距离,利用计算机控制磁力驱动组件来驱动两个滑轮相对于滑轨进行滑动,实现捕捞笼在滑轨上移动,快速到达需进行捕捞的养殖池位置,计算机控制磁力驱动组件驱动两个滑轮在滑轨上移动原理为依次对电磁部上的电磁块通电形成对滑轮吸力,驱动滑轮相对于滑轨移动,例如电磁部上由前至后依次均布有十块电磁块,滑轮初始位置位于第一电磁块下方,计算机控制电磁部对第一电磁块进行通电,第一电磁块产生磁力对滑轮产生吸力,经过1秒后计算机控制电磁部断开第一电磁块的通电,同时接通第二电磁块的通电,第二电磁块产生磁力对滑轮产生吸力,实现滑轮受到磁力作用在滑轨上移动至第二电磁块下方,按照上述方式依次对相邻的电磁块通电、断电可实现滑轮从第一电磁块处移动至第十电磁块处,通过上述方式可实现精准控制滑轮在滑轨上的移动。

优选的,大棚通过支撑柱安装于养殖池上方。便于在大棚的棚顶安装滑轨和滑轮来控制捕捞笼在养殖池上方的位置移动,同时在养殖池上方安装大棚可避免阳光对养殖池进行直射,在支撑座上安装防护板可形成室内养殖,也可仅安装支撑座形成半封闭式养殖,为养殖者提供多元化对虾养殖方式。

优选的,滑轮包括套接于滑轨上且内部设有滚动轮的壳体,滚动轮与滑轨接触面上设有减振条。设计上述结构的滑轮可保证滑轮与滑轨的连接牢固性,且滑轮的部分壳体包覆在滑轨上部便于磁力驱动组件对滑轮产生吸附力,滑轮的壳体下部可直接连接电控伸缩杆不影响滚动轮的滚动,滚动轮在长期与滑轨接触过程中,滚动轮表面势必会产生摩擦损伤,随着时间的延长滚动轮表面磨损不断扩大会导致滚动轮与滑轨滑动接触过程中的振动量不断扩大,不易于捕捞笼在浮空状态下位置移动平稳性,过大的振动量会对对虾造成应激性,通过设置减振条可提高滚动轮与滑轨接触面的强度,降低滚动轮的滚动面的塑性和韧性,实现滚动轮的耐疲劳性能提升,长久的与滑轨滑动接触时保持较高的平稳性。

优选的,减振条为相互交错的等腰梯形条状体组成,梯形的底角为36°~54°,减振条环绕设置在滚动轮的滚动面上。减震条的厚度为20-30μm,梯形的底角为36°~54°的等腰梯形状的减振条可实现滚动轮与滑轨滑动接触时的线接触方式产生变化,即滚动轮与滑轨接触面之间存在减振条处的接触面扩大,形成线接触的同时环绕均设有接触面更大接触点,实现滚动轮在与滑轨接触受力后滚动轮的滚动面屈服载荷等力学性能发生时效强化,时效强化过程为滚动轮的滚动面金属材料中溶于α-fe中的碳、氮等原子向晶格缺陷处移动加快,富集在滑移面缺陷处,使晶格畸变更加明显,使得其滑移和变形更为困难,提高滚动轮与滑轨接触面的强度,降低滚动轮的滚动面的塑性和韧性,从而使滚动轮的耐疲劳性能提升,保证捕捞笼在浮空状态位置移动平稳性,保证捕捞过程安全性。

优选的,电控伸缩杆与捕捞笼之间的连接绳体上水平连接有平衡杆。本发明采用两个滚轮和两个电控伸缩杆对捕捞笼进行吊挂并控制电控伸缩杆的伸缩在养殖池内的放笼及收笼操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捕捞笼上残留水体或笼内的对虾活动等因素会导致捕捞笼在被滚轮移动位置过程中产生一定晃动,故设计平衡杆促使捕捞笼在空中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防止捕捞笼翻倒等不利于养殖效益的情况出现。

优选的,捕捞笼上的网衣由编织绳编织而成,编织绳上填充有缓释颗粒。为降低对虾在捕捞过程中的应激反应通过在编织绳上填充缓释颗粒降低对虾在捕捞过程中的应激反应,降低虾苗早期损耗或对虾后期养殖效益损失。

优选的,磁力驱动组件、电控伸缩杆分别与计算机连接。利用计算机控制磁力驱动组件、电控伸缩杆,实现智能控制,无人员进入大棚内,有效解决了对虾起捕过程中人对对虾的应激性,极大保证对虾捕捞过程中对虾的安全性,并且采用智能化机械对虾起捕提高对虾起捕效率,降低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采用机械化方式来控制捕捞笼收放,在捕捞过程中无人员出现,有效解决了对虾起捕过程中人对对虾的应激性;2)利用计算机控制磁力驱动组件来驱动两个滑轮相对于滑轨进行滑动,实现精准控制滑轮在滑轨上的移动带动捕捞笼快速到达指定位置;3)避免了因滑动传送过程产生振动对对虾造成应激性的问题,保证捕捞笼在浮空状态位置移动平稳性,保证捕捞过程安全性;4)在捕捞过程中利用释颗粒降低对虾的应激反应,降低虾苗早期损耗或对虾后期养殖效益损失;5)整个捕捞过程采用智能化机械对虾起捕,提高了对虾起捕效率,降低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

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对虾起捕系统,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对虾起捕系统的示意图;

图2磁力驱动组件示意图;

图3为用于编织捕捞笼的网衣所用编织绳示意图;

图4为滑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磁力驱动组件、电控伸缩杆与计算机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大棚;101.支撑柱;2.磁力驱动组件;201.电磁块;202.电磁部;3.滑轮;301.滚动轮;302.减振条;4.电控伸缩杆;5.平衡杆;6.捕捞笼;601.编织绳;602.缓释颗粒;7.养殖池;8.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对虾起捕系统,包括上方安装有大棚1的养殖池7,大棚1棚顶上设有滑轨8,滑轨8上部对应设置有磁力驱动组件2,滑轨8上配合连接有至少两个滑轮3,滑轮3下部连接有电控伸缩杆4,电控伸缩杆4下方通过绳体配合连接有捕捞笼6。本发明通过在养殖池7上设置大棚1且在大棚1的棚顶设置与养殖池7位置关系相对于的滑轨8,利用滑轨8与滑轮3相互配合,磁力驱动组件2驱动滑轮3在滑轨8上的移动的方式带动捕捞笼6在养殖池7相对应的位置移动,电控伸缩杆4控制捕捞笼6在养殖池7内的放下与收起,整个过程采用计算机智能控制,无人员进入大棚1内,有效解决了对虾起捕过程中人对对虾的应激性,极大保证对虾捕捞过程中对虾的安全性,并且采用智能化机械对虾起捕提高对虾起捕效率,降低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

磁力驱动组件2包括由计算机无线连接并控制的电磁部202,且电磁部202与滑轨8对应配合设置,电磁部202表面均布有电磁块201。电磁块201之间的间距为电磁块201之间可产生磁力吸附的距离,利用计算机控制磁力驱动组件2来驱动两个滑轮3相对于滑轨8进行滑动,实现捕捞笼6在滑轨8上移动,快速到达需进行捕捞的养殖池7位置,计算机控制磁力驱动组件2驱动两个滑轮3在滑轨8上移动原理为依次对电磁部202上的电磁块201通电形成对滑轮3吸力,驱动滑轮3相对于滑轨8移动,例如电磁部202上由前至后依次均布有十块电磁块201,滑轮3初始位置位于第一电磁块201下方,计算机控制电磁部202对第一电磁块201进行通电,第一电磁块201产生磁力对滑轮3产生吸力,经过1秒后计算机控制电磁部202断开第一电磁块201的通电,同时接通第二电磁块201的通电,第二电磁块202产生磁力对滑轮3产生吸力,实现滑轮3受到磁力作用在滑轨8上移动至第二电磁块202下方,按照上述方式依次对相邻的电磁块201通电、断电可实现滑轮3从第一电磁块201处移动至第十电磁块201处,通过上述方式可实现精准控制滑轮3在滑轨8上的移动。

大棚1通过支撑柱101安装于养殖池7上方。便于在大棚1的棚顶安装滑轨8和滑轮3来控制捕捞笼6在养殖池7上方的位置移动,同时在养殖池7上方安装大棚1可避免阳光对养殖池7进行直射,在支撑座101上安装防护板可形成室内养殖,也可仅安装支撑座101形成半封闭式养殖,为养殖者提供多元化对虾养殖方式。

电控伸缩杆4与捕捞笼6之间的连接绳体上水平连接有平衡杆5。本发明采用两个滚轮3和两个电控伸缩杆4对捕捞笼6进行吊挂并控制电控伸缩杆4的伸缩在养殖池7内的放笼及收笼操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捕捞笼6上残留水体或笼内的对虾活动等因素会导致捕捞笼6在被滚轮3移动位置过程中产生一定晃动,故设计平衡杆5促使捕捞笼6在空中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防止捕捞笼6翻倒等不利于养殖效益的情况出现。

捕捞笼6上的网衣由编织绳601编织而成,编织绳601上填充有缓释颗粒602。为降低对虾在捕捞过程中的应激反应通过在编织绳601上填充缓释颗粒602降低对虾在捕捞过程中的应激反应,降低虾苗早期损耗或对虾后期养殖效益损失。

磁力驱动组件2、电控伸缩杆4分别与计算机连接。利用计算机控制磁力驱动组件2、电控伸缩杆4,实现智能控制,无人员进入大棚1内,有效解决了对虾起捕过程中人对对虾的应激性,极大保证对虾捕捞过程中对虾的安全性,并且采用智能化机械对虾起捕提高对虾起捕效率,降低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

实施例2:

滑轮3包括套接于滑轨8上且内部设有滚动轮301的壳体,滚动轮301与滑轨8接触面上设有减振条302。设计上述结构的滑轮可保证滑轮3与滑轨8的连接牢固性,且滑轮3的部分壳体包覆在滑轨8上部便于磁力驱动组件2对滑轮3产生吸附力,滑轮3的壳体下部可直接连接电控伸缩杆4不影响滚动轮301的滚动,滚动轮301在长期与滑轨8接触过程中,滚动轮301表面势必会产生摩擦损伤,随着时间的延长滚动轮301表面磨损不断扩大会导致滚动轮301与滑轨8滑动接触过程中的振动量不断扩大,不易于捕捞笼6在浮空状态下位置移动平稳性,过大的振动量会对对虾造成应激性,通过设置减振条302可提高滚动轮301与滑轨8接触面的强度,降低滚动轮301的滚动面的塑性和韧性,实现滚动轮301的耐疲劳性能提升,长久的与滑轨8滑动接触时保持较高的平稳性。

滚动轮301表面涂覆有金属磨损修复涂层,该涂层由以下成分及重量份组成:24份氯化镍粉、16份铝粉、20份镍粉、16份三氧化二铁粉、10份四水合乙酸钇、22份二氧化硅粉、0.2份粉体悬浮剂、2份油酸异丙酯、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0份矿物润滑油,粉体悬浮剂为脂肪酸,分子式为c18h3402°,上述组分粒度为3-12μm,该涂层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成分放入高速均质机中均质17分钟即可,通过在滚动轮301表面涂覆金属磨损修复涂层,涂层厚度为7μm,该涂层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数、较强的抗疲劳强度和耐高温性能,并且可实现对滚动轮301与滑轨8之间的摩擦面产生修复改性,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修复成本,保证滚动轮301的原有尺寸精度,在涂层配方中加入四水合乙酸钇、油酸异丙酯等成分,并将各成分进行均质后可赋予形成的涂层具有补偿间隙和腐蚀免疫的功能,快速生成减磨性能优异的金属陶瓷保护层,同时使涂层的抗冲击强度显著提升使其达到48kg/mm²。

减振条302为相互交错的等腰梯形条状体组成,梯形的底角优选为42°,减振条302环绕设置在滚动轮301的滚动面上。减震条302的厚度优选为24μm,梯形的底角为42°的等腰梯形状的减振条302可实现滚动轮301与滑轨8滑动接触时的线接触方式产生变化,即滚动轮301与滑轨8接触面之间存在减振条302处的接触面扩大,形成线接触的同时环绕均设有接触面更大接触点,实现滚动轮301在与滑轨8接触受力后滚动轮301的滚动面屈服载荷等力学性能发生时效强化,时效强化过程为滚动轮301的滚动面金属材料中溶于α-fe中的碳、氮等原子向晶格缺陷处移动加快,富集在滑移面缺陷处,使晶格畸变更加明显,使得其滑移和变形更为困难,提高滚动轮301与滑轨8接触面的强度,降低滚动轮301的滚动面的塑性和韧性,从而使滚动轮301的耐疲劳性能提升,保证捕捞笼6在浮空状态位置移动平稳性,保证捕捞过程安全性。

实施例3:

本发明的装置实际使用时:在虾苗转移至养殖池或对虾养成时对对虾实施捕捞,采用捕捞笼进行捕捞,通过计算机控制磁力驱动组件2驱动滚轮3使电控伸缩杆4和平衡杆5移动至大棚侧方,操作人员安装捕捞笼6,安装完成后,计算机控制磁力驱动组件2驱动滚轮3在滑轨8上滑移并滑移到指定位置,计算机控制电控伸缩杆4向下伸缩桨捕捞笼6放至养殖池7内对对虾进行捕捞,同时编织绳601上的缓释颗粒602可降低对虾在捕捞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捕捞完成后,计算机控制伸缩杆4向上伸缩将捕捞笼6从养殖池7中提起,操作人员对捕获的对虾进行后续操作,即可。

减振条302为相互交错的等腰梯形条状体组成,梯形的底角不仅限为36°~54°,还可以是36°或36.1°或36.2°或36.3°或36.4°……或53.9°或54°。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