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铃薯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81468发布日期:2019-01-14 18:0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马铃薯又名洋芋,原产于秘鲁和智利的高山地区,17世纪中叶由荷兰人传入中国,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马铃薯块茎中含有8~29%的淀粉及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已经逐步成为人类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可以说,马铃薯将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马铃薯适应性很强,而且产量高、热量低、营养成分丰富,因此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甚至被当作主粮食用。一般新鲜马铃薯中所含成分:淀粉9~20%,蛋白质1.5~2.3%,脂肪0.1~1.1%,粗纤维0.6~0.8%。100g马铃薯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热量66~113j,钙11~60mg,磷15~68mg,铁0.4mg~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黄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目前,马铃薯种植多采用切块种植,易造成病菌感染;且种密度高,产量较低;且生长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马铃薯种植方法。

一种马铃薯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整地:在马铃薯种植的前一年冬季前在在马铃薯种植地上每亩撒1300~1500kg有机肥后对其进行翻耕,深度16~20cm;

b、种薯处理:在上一年采收的马铃薯中选取质量在25~45g的马铃薯作为种薯,在种植前将种薯经消毒液喷洒后进行催芽处理;

c、马铃薯种植:在种植地上开行距为60~65cm的种植沟,深10~13cm,宽15~18cm,在种植沟底按株距25~28cm均匀摆放催芽处理后的种薯,相邻两个种植沟之间薯种呈三角形,回填原土覆盖薯种,将种植沟填满后起垄,高度3~5cm,宽度与种植沟相当,浇水至种植沟土壤润湿;

d、地膜覆盖:在马铃薯种植后1~3天,用地膜将种有马铃薯的垄覆盖,在马铃薯出苗后,在出苗位置破开地膜,将马铃薯移出地膜后用土壤覆盖膜孔;

e、地膜移除:在马铃薯开花前将地膜移除;

f、水肥管理:在马铃薯出苗后对对马铃薯施肥,施肥方法为在100kg水中溶解磷酸铵2~3kg,过磷酸钙4~5kg对马铃薯苗浇灌,每株150~200ml;在移除地膜后每株施20~25g复合肥。

优选的,所述消毒液为农用链霉素和多菌灵按1.2:1混合后稀释800倍制得。

优选的,所述催芽处理为用1.8%硫脲浸泡20~25min后,沥干表皮水分后存放于稻壳中3~4天。

优选的,所述复合肥为氯化铵、磷酸钙、硝酸钾按质量比2.5:1.5:2.0混合均匀制得。

优选的,所述复合肥施肥方法为在雨后将肥料施于距离马铃薯根部5~7cm处。

优选的,所述有机肥油由玉米秸秆、禽畜粪便、烟草秸秆、酒糟、糖渣按质量比4:2:1:2:3混合发酵至腐熟制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用地膜将种植有马铃薯的种植沟覆盖,可以有效预防杂草生长、减少水分散失、增加土壤保温效果、减少马铃薯出苗时间、增加马铃薯生长速度、减少马铃薯上市时间,从而可以有效减少马铃薯种植时间,增加土地利用率。

2、本发明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种薯消毒和催芽处理、可以提高马铃薯出苗率,减少病害发生;选择25~45g马铃薯作为种薯整块种植,可以有效保证出苗健壮且减少因马铃薯切块组织破坏而引起的病菌传播。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密度、种薯整块种植、地膜覆盖及种薯消毒和催芽处理等综合措施,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减少病害发生,缩短种植周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作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包括实施例中展现的内容。

实施例1

步骤一、整地:在马铃薯种植的前一年冬季前在在马铃薯种植地上每亩撒1300kg有机肥后对其进行翻耕,深度17cm;有机肥油由玉米秸秆、禽畜粪便、烟草秸秆、酒糟、糖渣按质量比4:2:1:2:3混合发酵至腐熟制得;

步骤二、种薯处理:在上一年采收的马铃薯中选取质量在25~45g的马铃薯作为种薯,在种植前将种薯经消毒液喷洒后用1.8%硫脲浸泡22min后,沥干表皮水分存放于稻壳中3天催芽处理;消毒液为农用链霉素和多菌灵按1.2:1混合后稀释800倍制得;

步骤三、马铃薯种植:在种植地上开行距为62cm的种植沟,深12cm,宽16cm,在种植沟底按株距25cm均匀摆放催芽处理后的种薯,相邻两个种植沟之间薯种呈三角形,回填原土覆盖薯种,将种植沟填满后起垄,高度4cm,宽度与种植沟相当,浇水至种植沟土壤润湿;

步骤四、地膜覆盖:在马铃薯种植后1天,用地膜将种有马铃薯的垄覆盖,在马铃薯出苗后,在出苗位置破开地膜,将马铃薯移出地膜后用土壤覆盖膜孔;

步骤五、地膜移除:在马铃薯开花前将地膜移除;

步骤六、水肥管理:在马铃薯出苗后对对马铃薯施肥,施肥方法为在100kg水中溶解磷酸铵2kg,过磷酸钙5kg对马铃薯苗浇灌,每株160ml;在移除地膜后每株施22g复合肥,复合肥为氯化铵、磷酸钙、硝酸钾按质量比2.5:1.5:2.0混合均匀制得。

实施例2

步骤一、整地:在马铃薯种植的前一年冬季前在在马铃薯种植地上每亩撒1500kg有机肥后对其进行翻耕,深度18cm;有机肥油由玉米秸秆、禽畜粪便、烟草秸秆、酒糟、糖渣按质量比4:2:1:2:3混合发酵至腐熟制得;

步骤二、种薯处理:在上一年采收的马铃薯中选取质量在25~45g的马铃薯作为种薯,在种植前将种薯经消毒液喷洒后用1.8%硫脲浸泡25min后,沥干表皮水分存放于稻壳中4天催芽处理;消毒液为农用链霉素和多菌灵按1.2:1混合后稀释800倍制得;

步骤三、马铃薯种植:在种植地上开行距为64cm的种植沟,深12cm,宽18cm,在种植沟底按株距27cm均匀摆放催芽处理后的种薯,相邻两个种植沟之间薯种呈三角形,回填原土覆盖薯种,将种植沟填满后起垄,高度3cm,宽度与种植沟相当,浇水至种植沟土壤润湿;

步骤四、地膜覆盖:在马铃薯种植后2天,用地膜将种有马铃薯的垄覆盖,在马铃薯出苗后,在出苗位置破开地膜,将马铃薯移出地膜后用土壤覆盖膜孔;

步骤五、地膜移除:在马铃薯开花前将地膜移除;

步骤六、水肥管理:在马铃薯出苗后对对马铃薯施肥,施肥方法为在100kg水中溶解磷酸铵3kg,过磷酸钙4kg对马铃薯苗浇灌,每株200ml;在移除地膜后每株施20~25g复合肥,复合肥为氯化铵、磷酸钙、硝酸钾按质量比2.5:1.5:2.0混合均匀制得。

实施例3

步骤一、整地:在马铃薯种植的前一年冬季前在在马铃薯种植地上每亩撒1500kg有机肥后对其进行翻耕,深度20cm;有机肥油由玉米秸秆、禽畜粪便、烟草秸秆、酒糟、糖渣按质量比4:2:1:2:3混合发酵至腐熟制得;

步骤二、种薯处理:在上一年采收的马铃薯中选取质量在25~45g的马铃薯作为种薯,在种植前将种薯经消毒液喷洒后用1.8%硫脲浸泡24min后,沥干表皮水分存放于稻壳中3天催芽处理;消毒液为农用链霉素和多菌灵按1.2:1混合后稀释800倍制得;

步骤三、马铃薯种植:在种植地上开行距为65cm的种植沟,深11cm,宽16cm,在种植沟底按株距27cm均匀摆放催芽处理后的种薯,相邻两个种植沟之间薯种呈三角形,回填原土覆盖薯种,将种植沟填满后起垄,高度5cm,宽度与种植沟相当,浇水至种植沟土壤润湿;

步骤四、地膜覆盖:在马铃薯种植后3天,用地膜将种有马铃薯的垄覆盖,在马铃薯出苗后,在出苗位置破开地膜,将马铃薯移出地膜后用土壤覆盖膜孔;

步骤五、地膜移除:在马铃薯开花前将地膜移除;

步骤六、水肥管理:在马铃薯出苗后对对马铃薯施肥,施肥方法为在100kg水中溶解磷酸铵3kg,过磷酸钙5kg对马铃薯苗浇灌,每株170ml;在移除地膜后每株施24g复合肥,复合肥为氯化铵、磷酸钙、硝酸钾按质量比2.5:1.5:2.0混合均匀制得。

本发明用地膜将种植有马铃薯的种植沟覆盖,可以有效预防杂草生长、减少水分散失、增加土壤保温效果、减少马铃薯出苗时间、增加马铃薯生长速度、减少马铃薯上市时间,从而可以有效减少马铃薯种植时间,增加土地利用率。

本发明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种薯消毒和催芽处理、可以提高马铃薯出苗率,减少病害发生;选择25~45g马铃薯作为种薯整块种植,可以有效保证出苗健壮且减少因马铃薯切块组织破坏而引起的病菌传播。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密度、种薯整块种植、地膜覆盖及种薯消毒和催芽处理等综合措施,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减少病害发生,缩短种植周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