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本地植物化感作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79853发布日期:2019-01-14 17:52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本地植物化感作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森林有害植物防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本地植物化感作用控制薇甘菊危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是原产中、南美洲的多年生藤本植物,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也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首批公布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薇甘菊因其生长快速、繁殖力强和适应性强已入侵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防控薇甘菊入侵危害,已开展了薇甘菊防治的研究工作,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由于薇甘菊已造成大面积的入侵,人工机械拔除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治标不治本,来年薇甘菊还会复发,产生危害;化学防除所需化学农药不仅费用高,且农药残留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防治效果有限,还有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风险。

采用生态控制技术防控薇甘菊不会因为化学农药的使用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也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薇甘菊的爆发与扩散。因此,生态控制技术是当前入侵植物防治的热点之一。而现有的防护林带只起隔离薇甘菊的作用,无法控制随风飘移到林内的薇甘菊种子萌发生长的再次入侵与危害。另外,由于不同的植物之间具有非常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不同地区的森林,不同的入侵植物,控制和恢复的方法不具有可重复性,借鉴性很低。

随着薇甘菊入侵、植物危害的严重性增加和入侵植物控制技术的缺陷,急需开发适用性高、效果好的新技术,以控制外来植物薇甘菊的入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薇甘菊防控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本地植物控制薇甘菊危害的方法,即利用本地乔木血桐或千年桐,以及幌伞枫,构建两种植物占优的植物群落,实现了“以本地乔木防治外来入侵杂草”的生态理念,是一种生态控制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对生态环境无害,可长期、高效地抵抗薇甘菊等入侵植物的生长,实现整片森林群落对微甘菊的防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本地植物控制薇甘菊等入侵植物危害的方法。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方法在入侵林地薇甘菊控制及森林植被重建中的应用。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本地植物化感作用控制薇甘菊等入侵植物危害的方法,其步骤为:首先清除区域中入侵植物;然后在清除了入侵植物的地域,混种本地植物50~80cm高的血桐或千年桐以及幌伞枫树苗;施肥;种植后要及时移除未存活的树苗并补种和抚育。

本发明的方法不同于“带状”种植血桐形成的“隔离带”的防护林带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混合种植模式能够在林地形成“网状结构”的防控区域,具有全面防控的效果;能够长期抑制消除薇甘菊的危害和再次爆发,还可以防止其它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危害,最终恢复森林植被群落,植被恢复的效率高。

此外,作为一种具体优选的可实施方案,所述利用本地植物控制薇甘菊等入侵植物危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种利用本地植物控制薇甘菊等入侵植物危害的方法,清除林地中的入侵植物后,混种本地植物的树苗;所述本地植物为幌伞枫,以及血桐或千年桐;所述树苗为50~80cm高的树苗,所述混种的方式为间种。

优选地,所述树苗为50~60cm高的实生苗或袋苗。

具体的,所述方法的步骤如下:

s1.整地:清除区域中的入侵植物;

s2.植被重建与改造:在步骤s1中清除入侵植物的区域,种植血桐或千年桐,以及幌伞枫;所述混种是采用将幌伞枫,以及血桐或千年桐,分别每行种植4~10株、连续种植2~4行的方式进行间种;血桐或千年桐,以及幌伞枫的比例为1:0.25~4;

s3.施肥;

s4.抚育和管理:在种植幌伞枫,以及血桐或千年桐后,及时移除未存活的树苗,进行补种,并进行抚育措施。

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入侵植物包括华南地区森林常见的外来入侵植物和及枯死的植物中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地,所述华南地区森林常见的外来入侵植物包括薇甘菊、五爪金龙(ipomoeacairica(l.)sweet)、白花鬼针草(herbabidentispilosa)、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l.)hitchc)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步骤s2中,行距为2~3m。

优选地,步骤s2中,每行中的株距为2~3m。

优选地,步骤s3中所述施肥包括种植时施用基肥,穴施尿素0.1kg/株。

优选地,步骤s4中所述抚育的时间不少于2年。

优选地,步骤s4中所述抚育措施包括每年保证两次追肥,每次追施复合肥0.1kg/株。

另外,上述方法在入侵林地薇甘菊控制及森林植被重建中的应用也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构建了一种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控制入侵植物薇甘菊危害的方法,不同于常规的林带式的隔离技术,本发明能够非常有效地全面控制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并防止其复发,还可以防止其它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白花鬼针草、三裂叶蟛蜞菊)的入侵危害。

本发明的方法不同于防控林带的控制技术(林带只起隔离薇甘菊的作用,无法控制随风飘移到林内的薇甘菊种子萌发生长的再次入侵与危害),本发明通过大量的研究、探索以及常年的实验验证发现,使用高度50~80cm高的本地植物血桐或千年桐,以及幌伞枫的实生苗或袋苗可以防治薇甘菊危害,对实生苗或袋苗的要求较低,成本低、易成活,通过混合种植,形成血桐或千年桐,以及幌伞枫构建的“网状结构”防控区域,群落的任何地方(包括林内、林缘)都能够抵抗薇甘菊等入侵植物的生长,从而实现整片森林群落对微甘菊的防控,具有全面防控的效果,最终恢复森林植被群落,植被恢复的效率高,对华南地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发明实现了“以本地乔木防治外来入侵杂草”的生态理念,是一种生态控制的方法,该技术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对生态环境无害,管理简单,适用性高,可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血桐的叶可以入药,具有泻下通便,抗癌之功效,其叶全年均可采集,所以重建改造植被的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未实施本发明方法的林地。

图2为实施本发明方法种植血桐与幌伞枫的群落。

图3为未实施本发明方法的桉树林。

图4为实施本发明方法种植的千年桐与幌伞枫群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实施例1

本实例以广州市增城区薇甘菊入侵林地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实验地背景

广州增城遭受外来植物薇甘菊的入侵,其危害非常严重,本发明人于2014年在广州增城林地进行了入侵植物薇甘菊的调查,发现薇甘菊入侵严重的林地主要有桉树林,荔枝及柑橘为主的果园,森林生态系统受到薇甘菊的严重入侵危害。

2、实验步骤

2015年,在调查地,选取30亩区域实施生态控制,步骤如下:

s1.人工清除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及枯死的乔灌木,保留林地存活的本地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及草本);

s2.植被重建:在清除入侵植物的地面上,将血桐、幌伞枫按1:1的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幌伞枫和血桐树苗分别为50cm高的袋苗,种植4行血桐,再种植4行幌伞枫,每行种植4株血桐,再种植4株幌伞枫,按照行距2m,株距2m的方式进行种植,形成两个物种间隔种植的区块,区块相互组合形成“网状结构”的防控区域;种植完成后,再按照同样的方法种植另一片区域,直至待控制恢复区植被重建完成;

s3.抚育与管理:在种植时施用基肥(0.1kg尿素/株),第二次追肥(0.1kg复合肥/株),第二年进行两次追肥(每次施用0.1kg复合肥/株),及时移除未存活的树苗,并补种血桐与幌伞枫树苗。

3、控制效果

2018年7月,对利用本地植物控制薇甘菊方法的林地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附图1~2所示:图1是未实施本发明方法样地薇甘菊的危害状况,结果显示薇甘菊危害严重。图2是实施本发明方法的血桐与幌伞枫群落,不受入侵植物威胁。

结果显示,利用本发明的方法生态控制后,该林地再无薇甘菊的入侵与危害,在控制薇甘菊入侵的同时,恢复了森林的健康发展,有效防止了薇甘菊的复发。同时,多年的观察显示,本方法能够长期抑制消除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危害和再次爆发,还可以防止其它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危害,最终恢复森林植被群落,植被恢复的效率高。

实施例2

本实例以广州市增城区薇甘菊入侵桉树林改造过程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实验步骤

2015年,在广州增城桉树林改造地,选取50亩区域实施本发明技术生态控制,步骤如下:

s1.砍伐桉树后,人工清除薇甘菊及其它外来入侵植物,以及枯死的乔灌木,保留林地其它本地乔木植物;

s2.植被重建:在完成s1步骤后,将血桐与幌伞枫按4:1的比例进行随机混合种植。幌伞枫和血桐树苗分别为80cm高的实生苗,按行距2.5~3m,株距2.5~3m的方式进行种植,形成两个物种间隔种植的区块,区块相互组合形成“网状结构”的防控区域;种植完成后,再按照同样的方法种植另一片区域,直至待控制恢复区植被重建完成;

s3.抚育与管理:在种植时施用基肥(0.1kg尿素/株),第二次追肥(0.1kg复合肥/株),第二年进行两次追肥(每次施用0.1kg复合肥/株),及时移除未存活的树苗,并补种血桐树苗。

2、控制效果

2017年10月,对实施利用本地植物控制薇甘菊方法的森林进行调查。调查和统计结果如附图3~4所示:图3是未实施本发明方法的桉树林,结果显示薇甘菊缠绕在桉树上,对桉树林的危害严重。图4是实施本发明方法,种植的血桐与幌伞枫群落,不受入侵植物威胁。

结果显示,利用本发明的方法生态控制后,该林地再无薇甘菊的入侵与危害,在控制薇甘菊入侵的同时,恢复了森林的健康发展,有效防止了薇甘菊的复发。

实施例3

1、实验步骤

将实施例2步骤s2中千年桐与幌伞枫按1:4的比例进行随机混合种植,幌伞枫和千年桐树苗分别为80cm高的袋苗,其余步骤不变。

2、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实施例2相同,利用本发明所述方法,种植千年桐与幌伞枫后再无薇甘菊的入侵与危害,在控制薇甘菊入侵的同时,恢复了森林的健康发展,有效防止了薇甘菊的复发。

另外,实验显示,本发明方法除了能够非常有效地全面控制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并防止其复发外,对五爪金龙、白花鬼针草、三裂叶蟛蜞菊等其它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防控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