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0857发布日期:2018-11-16 23:28阅读:6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苯噻菌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杀菌剂候选品种,可广泛用于防治蔬菜和瓜果类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褐斑病、黑星病、玉米小斑病、水稻稻曲病、柑橘地腐病、油菜菌核病等。苯噻菌酯为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抑制剂,对有益生物及作物有良好的安全性,低毒且对环境友好。多次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苯噻菌酯可以用于防治多种病害的防治,特别是对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霜霉病表现出了优异的防效。

几丁聚糖,英文通用名称:chitosan,化学名称:(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是几丁质经浓碱水脱去乙酰基后生成的水溶性产物,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其作为生物农药可应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晚疫病和病毒病等。本品为诱导植物抗性,提高植物抵御病菌侵染的免疫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几丁聚糖增具有曾强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预防病害的能力、增强作物抵御低温干旱的能力以及对环境友好的特点。

本发明申请人通过大量的试验发现,将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应用,防治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治提高的同时,对作物安全,对环境低毒,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作物安全对环境低毒,适合农业生产的农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含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番茄晚疫病、番茄病毒病、油菜菌核病、梨黑星病、玉米小斑病、水稻稻曲病等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重量比为1:10~30:1。

进一步的,所述苯噻菌酯和几丁聚糖的重量比为1:6~10:1。

进一步的,所述苯噻菌酯和几丁聚糖的重量比为1:2~5:1。

所述组合物中苯噻菌酯和几丁聚糖的重量占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20%,优选为2%~10%,其余为农药制剂加工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成分至少包括一种表面活性剂和/或载体。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用常规的农药制剂加工方法将本发明组合物制备成任意一种适合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剂型,较优的剂型有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

进一步的,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包括一起施用或分别施用苯噻菌酯和几丁聚糖。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的配合比例、气象条件、药剂形态、施用时期、施用方法、施用场所、防治对象来确定本发明农药组合物的施用量。

进一步的,根据需要可与其他的农药如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菌剂、抗病毒剂、引诱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用、并用,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可以显示出更优异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杀菌通过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联合施用,相比单独施用各化合物的防效要好,换言之,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组合应用存在无法预测的、真实存在的协同效应,而不仅仅是活性的增补。

(2)通过活性成分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应用于农作物病害,扩大了防治普,对多种农作物病毒病和真菌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

(3)本发明组合中活性成分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应用,能有效地克服或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延长农药有效成分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的组合物对有益生物及作物安全,对环境低毒,适合农业生产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描述本发明,提供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所提及的内容不能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材料配方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被其它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如无特别限定,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限定为准。

一、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制剂对黄瓜白粉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菌

试验方法:试验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ny/t1156.11-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1部分:防治瓜类白粉病试验盆栽法》,采用盆栽法测定;播种感病黄瓜品种,盆栽生长至2片真叶期备用。苯噻菌酯和几丁聚糖母液分别用0.1%吐温-80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溶剂溶解,将供试药剂分别设置成5个浓度梯度,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将10ml药液均匀喷洒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晾干备用。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后24h,喷雾接种黄瓜白粉病菌孢子悬浮液。孢子悬浮液的配制过程如下:取长满白粉病菌叶片,用加油少量吐温-80表面活性剂的无菌水将孢子洗下,双层纱布过滤,镜检后调制成1×105个/ml的悬浮液。接种后置于恒温室中,在温度24℃条件下培养7天。待空白对照病液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用最小二乘法求得药剂不同比例的毒力回归方程、抑制中浓度ec50和相关系数,再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验结果见表1。

表1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从表1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可知,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重量比在1:25~15:1的范围内黄瓜白粉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二者的联合施用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当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重量比为5:1时,共毒系数为184.58,协同增效最显著。

2.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菌

试验方法:将感病黄瓜置于室温中培养,植株长到三至4叶期后,采集相同叶龄的叶片,用于黄瓜霜霉病病菌的培养及测定。黄瓜霜霉病病菌的培养及孢子悬浮液的配制:黄瓜霜霉病病菌采用活体植株法在20℃、12h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培养,每30d转代培养1次。接种时用无菌水洗脱发病叶片上的分生孢子,配制成孢子浓度为1×106个/ml的悬浮液。供试菌株敏感性测定采用叶碟保湿法进行毒力测定。先将采集的叶片制成直径为1.5cm的叶盘,随机混匀,分别置于配置好的系列浓度药液中浸泡1h,每个浓度50个叶盘,试验以不加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浸泡结束后,叶子正面朝上摆放于相同药液浓度润湿,的吸水纸上,把叶盘上的药液吸干,将配置好的孢子悬浮液接种于叶盘中,室温放置5min后,置于20℃、12h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培养,10d后测量叶盘上的发病面积,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根据病斑面积划分病级:

0级:无病;

1级:孢子堆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孢子堆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孢子堆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孢子堆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孢子堆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从表2的室内活性试验可知,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重量比在1:10~20:1的范围内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测定,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其中二者的重量比为7:3时,共毒系数为198.32,协同增效作用更明显。

二、制剂实施例

实施例1:12%苯噻菌酯·几丁聚糖悬浮剂(5:1)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半成品,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过滤即得12%苯噻菌酯·几丁聚糖悬浮剂。

实施例2:5.5%苯噻菌酯·几丁聚糖可湿性粉剂(10:1)

按上述配方将农药活性成分、润湿剂、分散剂和填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得5.5%苯噻菌酯·几丁聚糖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4%苯噻菌酯·几丁聚糖水分散粒剂(1:3)

按上述配方将苯噻菌酯、几丁聚糖和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加入流化床造粒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可制得4%苯噻菌酯·几丁聚糖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4:20%苯噻菌酯·几丁聚糖微囊悬浮剂(7:3)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搅拌、聚合反应后,即可制得20%苯噻菌酯·几丁聚糖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5:2%苯噻菌酯·几丁聚糖悬浮剂(1:1)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半成品,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过滤即可制得2%苯噻菌酯·几丁聚糖悬浮剂。

实施例2:16%苯噻菌酯·几丁聚糖水乳剂(11:5)

将活性成分、二甲苯、n-甲基吡咯烷酮、烷基苯磺酸钙和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加在一起,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乙二醇、黄原胶、有机硅酮混合在一起成均匀水相。在高速搅拌条件下将水相加入油相,即可制得16%苯噻菌酯·几丁聚糖水乳剂。

三、田间试验

1.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

试验药剂:处理药剂为实施例1-3的组合制剂,对照药剂为20%苯噻菌酯悬浮剂和0.5%几丁聚糖水剂,设清水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试验安排在山东寿光市某黄瓜种种植地块进行,各处理的黄瓜长势、其它农药及肥水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对发生白粉病初期的黄瓜进行喷雾处理。

调查与统计方法: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施药后7天、15天再调查试验结果,共调查2次。每小区随机取四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照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

表3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表3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能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持效性较长,含有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的组合物在有效成分用量为20克/公顷时,药后7天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77%以上,药后15天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明显优于单个活性成分的对照药剂。此外,在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对黄瓜作物安全,无药害发生,未观察到对其它有益生物产生不良影响,表明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

试验药剂:处理药剂为实施例1-3的组合制剂,对照药剂为20%苯噻菌酯悬浮剂和2%几丁聚糖水剂,设清水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试验地设置在广东省肇庆某农场,每个小区面积为40m2,每处理重复4次,于黄瓜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雾处理,施药两次,施药器械为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在药剂处理前进行黄瓜霜霉病病情指数调查,第二次施药后7、14天调查黄瓜霜霉病发病情况。调查方法、分级、药效计算按照《农田药效试验准则(一)》进行,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由表4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苯噻菌酯与几丁聚糖组合制剂可以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且防治效果明显由于苯噻菌酯和几丁聚糖单剂。另外,在用药范围内,黄瓜作物长势良好,未发现对作物产生药害。综上,本发明的农药组合防治效果好,对作物和环境安全,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以上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