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80242发布日期:2019-01-14 17:54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人工林固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



背景技术:

杨梅是中国亚热带的重要果树,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果实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过度经营,造成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消失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杨梅林下植被层的固碳能力明显下降,土壤有机碳流失,严重破坏了杨梅人工林的固碳能力及其它森林功能的发挥。因此,提升杨梅人工林固碳能力的关键技术,为应对全球碳交易提供技术贮备和最大限度提升杨梅人工林的固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杨梅人工林固碳技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传统的杨梅人工林在固碳方面存在单一性,造成杨梅人工林有机碳贮量少,造成有机碳流失,使杨梅人工林的果实品质低,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本发明在杨梅人工林中覆盖秸秆,并且在秸秆揭去之后套种大绿豆,通过双重作用提高杨梅林草本层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同时也明显提高了杨梅果实的品质,杨梅林下植被层的固碳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防止土壤有机碳流失。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林地选择:选择坡度小于25度、密度为525~675株/公顷、林龄为3~25年生的杨梅人工林;

步骤b、覆盖秸秆:将秸秆于第一年11月上旬覆盖在选取的杨梅林覆盖范围内;其中,

1)、秸秆选取:选取水稻、小麦及其它易获的植物秸秆作为覆盖材料;

2)、覆盖范围:以杨梅主干为中心,向外扩展至杨梅树冠滴水线为覆盖范围进行覆盖;

3)、覆盖厚度和重量:秸秆覆盖厚度为8~10cm,秸秆覆盖重量为5.0~7.5公斤/株;

步骤c、揭去秸秆:于第二年3月初,春季气温回升稳定后揭开覆盖物,将覆盖物置于林间空地,翻垦入土,翻垦深度为15~20cm,避免挖伤杨梅根系;

步骤d、杨梅林套种大绿豆:

1)、播种:在步骤a的杨梅林地中,进行两次大绿豆的种植,第一、二次播种时间分别为4月下旬~5月初和7月下旬,在杨梅行间、株间均种植两行大绿豆,以条沟状种植;种植穴间距为30~40cm,种植穴深度5-8cm,每一种植穴播种2~3粒大绿豆种子,播种后覆一层薄土;

2)、压青与深翻:第一、二次压青时间分别为7月上旬和9月下旬,待大绿豆开花结嫩角时齐地进行地上部分收割,并将其切割成10~15cm,而后将大绿豆收割的地上部分深翻入土,深翻深度为10~15cm。

具体的,所述步骤d中播种的大绿豆采用主管部门审定后的商品用种子,并采用当年制作的新种子,有利于大绿豆的生根发芽。

具体的,所述步骤c中的气温回升稳定的温度为10℃,防止温度过低使杨梅林覆盖部分受到损害。

具体的,所述步骤d中的播种后覆一层薄土,覆土厚度为2~3cm,要求颗粒均匀、疏松、土粒大小为5~10mm,从而有利于大绿豆的生长,使播种的大绿豆生长的更好。

具体的,所述步骤d中的杨梅林套种大绿豆中压青与深翻过程中的地上部分收割为大绿豆生长出的枝和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在杨梅人工林中覆盖秸秆,并且在秸秆揭去之后套种大绿豆,通过双重作用提高杨梅林草本层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同时也明显提高了杨梅果实的品质,杨梅林下植被层的固碳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防止土壤有机碳流失。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提高杨梅人工林的固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林地选择:选择坡度小于25度、密度为525~675株/公顷、林龄为3~25年生的杨梅人工林;

步骤b、覆盖秸秆:将秸秆于第一年11月上旬覆盖在选取的杨梅林覆盖范围内;其中,

1)、秸秆选取:选取水稻、小麦及其它易获的植物秸秆作为覆盖材料;

2)、覆盖范围:以杨梅主干为中心,向外扩展至杨梅树冠滴水线为覆盖范围进行覆盖;

3)、覆盖厚度和重量:秸秆覆盖厚度为8~10cm,秸秆覆盖重量为5.0~7.5公斤/株;

步骤c、揭去秸秆:于第二年3月初,春季气温回升稳定后揭开覆盖物,将覆盖物置于林间空地,翻垦入土,翻垦深度为15~20cm,避免挖伤杨梅根系;

步骤d、杨梅林套种大绿豆:

1)、播种:在步骤a的杨梅林地中,进行两次大绿豆的种植,第一、二次播种时间分别为4月下旬~5月初和7月下旬,在杨梅行间、株间均种植两行大绿豆,以条沟状种植;种植穴间距为30~40cm,种植穴深度5-8cm,每一种植穴播种2~3粒大绿豆种子,播种后覆一层薄土;

2)、压青与深翻:第一、二次压青时间分别为7月上旬和9月下旬,待大绿豆开花结嫩角时齐地进行地上部分收割,并将其切割成10~15cm,而后将大绿豆收割的地上部分深翻入土,深翻深度为10~15cm。

具体的,所述步骤d中播种的大绿豆采用主管部门审定后的商品用种子,并采用当年制作的新种子,有利于大绿豆的生根发芽。

具体的,所述步骤c中的气温回升稳定的温度为10℃,防止温度过低使杨梅林覆盖部分受到损害。

具体的,所述步骤d中的播种后覆一层薄土,覆土厚度为2~3cm,要求颗粒均匀、疏松、土粒大小为5~10mm,从而有利于大绿豆的生长,使播种的大绿豆生长的更好。

具体的,所述步骤d中的杨梅林套种大绿豆中压青与深翻过程中的地上部分收割为大绿豆生长出的枝和叶。

实施例一:

选择坡度小于25度、密度为525~675株/公顷、林龄为3~25年生的杨梅人工林;将秸秆于第一年11月上旬覆盖在选取的杨梅林覆盖范围内;选取水稻、小麦秸秆及其它易获的植物作为覆盖材料;以杨梅主干为中心,向外扩展至杨梅树冠滴水线为覆盖范围进行覆盖;秸秆覆盖厚度为8cm,秸秆覆盖重量为5.0公斤/株;于第二年3月初,春季气温回升稳定后揭开覆盖物,将覆盖物置于林间空地,翻垦入土10cm,避免挖伤杨梅根系;杨梅林大绿豆套种:在杨梅林地中,进行两次大绿豆的种植,第一、二次播种时间分别为4月下旬~5月初和7月下旬,在杨梅行间、株间均种植两行大绿豆,以条沟状种植;种植穴间距为30~40cm,种植穴深度5-8cm,每一种植穴播种2~3粒大绿豆种子,播种后覆一层薄土;压青与深翻:第一、二次压青时间分别为7月上旬和9月下旬,待大绿豆开花结嫩角时齐地进行地上部分收割,并将其切割成10~15cm,而后将大绿豆收割的地上部分深翻入土,深翻深度为10~15cm。

实施例二:

选择坡度小于25度、密度为525~675株/公顷、林龄为3~25年生的杨梅人工林;将秸秆于第一年11月上旬覆盖在选取的杨梅林覆盖范围内;选取水稻、小麦秸秆及其它易获的植物作为覆盖材料;以杨梅主干为中心,向外扩展至杨梅树冠滴水线为覆盖范围进行覆盖;秸秆覆盖厚度为10cm,秸秆覆盖重量为7.5公斤/株;于第二年3月初,春季气温回升稳定后揭开覆盖物,将覆盖物置于林间空地,翻垦入土20cm,避免挖伤杨梅根系;杨梅林大绿豆套种;在杨梅林地中,进行两次大绿豆的种植,第一、二次播种时间分别为4月下旬~5月初和7月下旬,在杨梅行间、株间均种植两行大绿豆,以条沟状种植;种植穴间距为30~40cm,种植穴深度5-8cm,每一种植穴播种2~3粒大绿豆种子,播种后覆一层薄土;压青与深翻:第一、二次压青时间分别为7月上旬和9月下旬,待大绿豆开花结嫩角时齐地进行地上部分收割,并将其切割成10~15cm,而后将大绿豆收割的地上部分深翻入土,深翻深度为10~15cm。

对照选取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相同的条件,但不覆盖秸秆以及不套种大绿豆,其余条件均相同,其中,实施例一、实施例二选择的秸秆相同;经过检测得到表1和表2的数据,从表1可知,通过技术的实施提高了草木层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与对照比较,杨梅林下草本层生物量碳增加了3.3~3.6吨/公顷,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21.4%~25.2%,土壤有机碳储量则增加了4.9~5.4吨/公顷。

表1对杨梅林草本层碳储量的影响

从表2可知,技术的实施改善了杨梅果实的品质。与对照比较,杨梅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分别了增加了6.7%~20.0%,9.7%~14.9%,而总酸含量则减少16.5%~35.4%。

表2对杨梅果实品质的影响

本发明在杨梅人工林中覆盖秸秆,并且在秸秆揭去之后套种大绿豆,通过双重作用提高杨梅林草本层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贮量,同时也明显提高了杨梅果实的品质,杨梅林下植被层的固碳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防止土壤有机碳流失。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