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49649发布日期:2020-03-24 19:56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用植物栽培方法,具体地讲是一种黄芩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黄芩为大宗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行销国内外。黄芩的根入药。为野生,黄芩生长于石砾质或黏土质山坡、山顶草原、丘陵坡地、草原,也常见于较干旱的荒山坡、土岗以及草原型石砾质山地阳坡。喜温和气候和光照,耐旱且耐寒,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土质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长。由于其野生呈分散状态,采收困难,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要。因此研制一种人工栽培黄答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芩栽培方法,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黄芩栽培方法,包括选地、采种育苗、移栽或分株繁殖、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土,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方法进行:

1、选地:栽培黄芩以排水良好,肥沃的腐殖质土壤和沙质壤土,表土宜深厚膨软,下层土含有沙砾的山坡地作种植地;

2、采种育苗:选择发育良好健壮的2~3年生植株作为采种母株,9月果实成熟后采收,待干燥后储藏;或与土沙混合,埋藏在土中,选气候温暖,阳光照射良好的地方设置苗床,将土地翻耕,打碎土块,同时施以腐熟堆肥、人粪尿及草木灰作基肥,亩施2500公斤,与土壤充分混合,再整理宽100~200厘米的畦,畦长可视地形而定,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采用撒播或条播均可,到幼苗生长13~17厘米时,可进行定植;

3、移栽:定植移栽期在秋季的9月,或在春天的4~5月,植前先将土地作畦,宽67厘米,株距23~26厘米,覆土轻压,使根部与土壤密结;

4、田间管理,(1)松土除草:幼苗栽植成活后,随时注意除草,并松土与培土2~3次;(2)施肥:基肥用堆肥,亩施500-1000公斤,追肥用人粪尿与硫酸铵,在生长期间分期施用追肥2~3次;(3)摘除花蕾:当花蕾发生时,及时摘除;

5、病虫害防治:主要是叶枯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1: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4天1次,连续2~3次;

6、收获与加工,黄芩栽种后2-3年即可采收,春秋两季采收,挖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再晒至全干。

用本发明方法栽培的黄芩3年亩产可得干品350公斤,质量均匀统一,商品性能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黄芩栽培方法,包括选地、采种育苗、移栽或分株繁殖、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土,按下列方法进行:

1、选地:栽培黄芩以排水良好,肥沃的腐殖质土壤和沙质壤土,表土宜深厚膨软,下层土含有沙砾的山坡地作种植地;

2、采种育苗:选择发育良好健壮的2~3年生植株作为采种母株,9月果实逐渐成熟,就可采收,待干燥后储藏;或与土沙混合,埋藏在土中,选气候温暖,阳光照射良好的地方设置苗床,将土地翻耕,打碎土块,同时施以腐熟堆肥、人粪尿及草木灰作基肥,亩施2500公斤,与土壤充分混合,再整理宽100~200厘米的畦,畦长可视地形而定,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采用撒播或条播均可,撒播时注意疏密要均匀,条播距离7~10厘米,播后覆薄土一层,土面再盖稻草,以防畦面干燥板结,使种子发芽整齐良好,发芽后除去覆草,在幼苗生长茂密的部分,要拔除弱小的幼苗,如见有杂草发生,也须随时拔掉,在育苗期宜施入粪尿1~2次,到幼苗生长13~17厘米时,可进行定植;

3、移栽:定植移栽期在秋季的9月,或在春天的4~5月,植前先将土地作畦,宽67厘米,株距23~26厘米。选发育良好的壮苗,每穴载1株,覆土轻压,使根部与土壤密结;

4、田间管理,(1)松土除草:幼苗栽植成活后,随时注意除草,并松土与培土2~3次,松土宜浅,注意勿伤根部,以免腐烂;(2)施肥:基肥用堆肥,亩施500-1000公斤,追肥用人粪尿与硫酸铵,在生长期间分期施用追肥2~3次;(3)摘除花蕾:当花蕾发生时,及时摘除,以促进根部发育生长。

5、病虫害防治:主要是叶枯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1: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4天1次,连续2~3次;

6、收获与加工,黄芩栽种后2-3年即可采收,春秋两季采收,挖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再晒至全干。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