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配杀虫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4421发布日期:2020-07-04 04:20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双丙环虫酯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



背景技术:

双丙环虫酯(afidopyropen)发现于生物发酵产品,为丙烯类化合物,是一种全新的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剂,具有起效快、高效、广谱等特点。双丙环虫酯的作用机理不同于常规杀虫剂,它通过干扰昆虫香草酸瞬时受体通道复合物的调控而发挥作用,从而干扰昆虫的取食和其他行为,最终导致昆虫饥饿而亡,能快速抑制昆虫取食,有效降低因昆虫介体传播的病毒病;具有优异的杀虫(蚜虫、粉虱等)效果;持效期长;对害虫的多种虫态有效(对卵无效)。双丙环虫酯虽然在施药后数小时内能使昆虫停止取食,但其击倒作用慢。该产品持效期长,对蚜虫的持效作用长达21天。双丙环虫酯对成虫和幼虫均有效,但推荐在幼虫阶段用药,防效更好。双丙环虫酯可用于经济作物、大田作物和观赏植物等,有效防治刺吸式和吮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粉虱、木虱、介壳虫、粉蚧和叶蝉等。既可叶面处理,也可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

吡蚜酮(pymetrozine),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开发,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利用电穿透图(epg)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

由于农田害虫每年给农作物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考虑到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容易促使害虫产生抗性,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田间试验表明,现有药剂与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种农药混配,不仅能推迟抗性产生,还能提高药效及残留时期,降低使用量,减少成本,因此我们用双丙环虫酯和吡蚜酮复配,提高杀虫效果,扩大杀虫谱,同时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施药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持效性长、速效性高、环保的复配杀虫剂。具体的涉及双丙环虫酯和吡蚜酮为有效成分的农药制剂。

上述复配杀虫剂中,双丙环虫酯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重量比为1:30~30:1,更优选重量比为1:10~10:1。

利用上述复配杀虫剂,配以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助剂,以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可以制成本发明的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①杀虫范围广;②低毒、速效、持效兼顾;③无残留,无公害,对环境安全;④使用复合制剂,两种有效成分还具有增效作用,用量均比单一使用时降低,从而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杀虫效果,增加了安全性,减少了环境污染。

稻飞虱属于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俗名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很大的损失。

申请人首先对双丙环虫酯和吡蚜酮进行了配方筛选的研究,针对两种成分的作用特点,将室内生测的对象定为褐飞虱,具体实验情况以及结果如下:

室内生测的方法为: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毛细管微量点滴器容积为1.0μl。用微量点滴器将药液逐头点滴于褐飞虱的背面,每一浓度处理100头左右的褐飞虱,处理后将褐飞虱放入一个养虫笼内,笼内置水稻供取食,另用丙酮点滴100头幼虫作为对照。经处理后的褐飞虱仍放在饲养室内,48h后检查死亡率。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求出致死中浓度,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

混配制剂的联合毒力采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方法表示:

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某药的毒力指数ati×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ctc大于120时为增效作用,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80~120时为加和作用。

表1不同配比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分析上述结果表明,双丙环虫酯和吡蚜酮按不同比例复配时,所有复配配方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将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后,能够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以下具体实例用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仅仅限于以下这些实施例。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例一:25.5%双丙环虫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实例二:31%双丙环虫酯·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实例三:11%双丙环虫酯·吡蚜酮悬浮剂

实例四:12%双丙环虫酯·吡蚜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例五:12%双丙环虫酯·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实例六:15%双丙环虫酯·吡蚜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例七:12%双丙环虫酯·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实例八:16%双丙环虫酯·吡蚜酮悬浮剂

实例九:18%双丙环虫酯·吡蚜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例十:11%双丙环虫酯·吡蚜酮悬浮剂

实例十一:31%双丙环虫酯·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实例十二:25.5%双丙环虫酯·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按照上述十二个实例,进行12%双丙环虫酯·吡蚜酮水分散粒剂以及其他复配配方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试验,同时通过与5%双丙环虫酯悬浮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单剂的效果对比,验证复配后的增效效果。试验共四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0m2,所有小区的种植习惯均与当地的种植习惯相同。

调查标准为:处理后1d、3d、7d、14d,每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10~20点,每点2丛,把白色瓷盘轻放在稻株基部,用手拍打稻丛,调查每盆虫口数,计算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具体数据(数据为三个重复的平均值)如下:

表2不同配方对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配方进行复配的过程中,在使用相同的有效剂量下,双丙环虫酯和吡蚜酮复配后,复配制剂的防效要明显高于两种单剂,复配制剂在药后1d的防治效果均超过了两种单剂;药后3d,复配制剂的防效达到76%以上;药后7d,复配制剂的防治效果更优于药后3d,达到84%以上,药后14d,复配制剂的防治均在85%以上,说明复配制剂的持效期较长。

总之,双丙环虫酯和吡蚜酮复配制剂不仅提高了药效,而且延长了持效期,说明该复配制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期都比单剂有了明显的提高,使用该复配制剂,可以大大降低农户的使用成本,对作物安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本发明在可实施且不明显违背本发明的前提下,不同技术方案所描述的技术特征间可以进行任意形式组合而形成其他技术方案。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是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超出权利要求的原则内进行修改和替换,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