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薯秧苗移栽施肥工作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4850发布日期:2018-08-14 17:21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薯种植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红薯秧苗移栽施肥工作附件。



背景技术:

红薯块根中含有60%-80%的水分,10%-30%的淀粉,5%左右的糖分及少量蛋白质、油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灰分等,若以2.5Kg鲜红薯折成0.5Kg粮食计算,其营养成分除脂肪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含量都比大米、面粉高,且红薯中蛋白质组成比较合理,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特别是粮谷类食品中比较缺乏的赖氨酸在红薯中含量较高。

目前国内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在红薯秧苗移栽时一般都是依靠人工工作。不仅劳动量大、效率低,而且体力劳动过于繁重,劳动时间长,不能及时保住墒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种植积极性和种植面积。

专利201210111659.5公开了一种红薯专用移栽装置,设有机架、行走轮,机架上设有一个链条,该链条的主动轮与行走轮的轮轴传动连接;在链条上设有数个开沟板和秧苗夹,该秧苗夹设有两个控制开合的滚轮,在链条的前面设有两块滚轮挡板,在链条另一侧后面,设有一个水管和括土板,所述秧苗夹的前端设有夹秧槽,该夹秧槽与开沟板呈20-60度夹角,两个滚轮设置在夹秧槽的支杆的后端,秧苗夹中间设有控制支杆和夹秧槽开合的张力弹簧,该秧苗夹通过一个柱体固定在开沟板的后侧面。另外还设有覆膜架和起垅犁头。但是该装置的种植间隔和秧苗插深并不好调节,同时不具有同时施肥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红薯秧苗移栽施肥工作附件,可以作为附件加装在不同机械上进行作业,能够同时完成秧苗移栽和施肥工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红薯秧苗移栽施肥工作附件,包括

支架;

移栽装置,包括旋转筒、导料筒、固定筒、按压杆、恢复弹簧和液压缸;所述旋转筒可旋转设置在支架上端且水平放置,所述旋转筒包括多个独立单筒并由单筒侧边依次粘连环绕形成;所述导料筒固定在支架后端,其上端口可对应连通所述旋转筒的单筒下端,其下端口位于支架下方且倾斜向后设置;所述固定筒设置在支架后端,所述按压杆滑动竖直套设在固定筒内,所述按压杆位于固定筒下方一端对应贴合导料筒的下端口,按压杆位于固定筒下上方一端套设有恢复弹簧且连接液压缸的活动杆;所述液压缸竖直固定在支架上;

施肥装置,包括料斗、肥料箱和施肥管,所述肥料箱固定在支架下方,所述料斗连接肥料箱且位于支架前端;所述施肥管设置在肥料箱底部并倾斜位于导料筒的下端口下方;以及

培土装置,所述培土装置呈V型设置并通过支撑杆安装在支架后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移栽装置的旋转筒可以预先放置多个秧苗,在旋转筒旋转过程中,秧苗不断进入导料筒,而同时按压杆通过液压缸带动将从导料筒的下端口出来的秧苗按压到土壤中,完成移栽;同时施肥装置也同时释放肥料。施肥装置的释放时机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调整,保证与移栽装置配合紧密。

优选的,所述按压杆下端设有夹持口,所述夹持口为按压杆的侧面和底面凹陷形成一个呈L型并朝向导料筒的下端口的开口,所述夹持口采用圆弧过渡。秧苗是十分脆弱的,这里设置的夹持口可以在对秧苗减少损伤的同时,将秧苗按压在土壤中。

优选的,所述旋转筒底部设置一齿盘。齿盘可以为自动化或者手工控制旋转筒旋转提供支持,为后续拓展提供了保障。

优选的,所述旋转筒的单筒为上下开口结构,所述旋转筒下方设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对应旋转筒底部贴合且固定在支架上,所述固定盘对应导料筒上端口处设有等径通孔。固定盘可以防止秧苗在旋转筒脱离,而设置一个等径通孔可以使旋转筒中秧苗正确旋进掉落到导料筒中。

优选的,所述肥料箱内还设有转轴、分流盘和隔板,所述转轴上端对应齿盘固定连接,其下端同轴连接分流盘,所述分流盘上沿其周向设有贯通其板面的肥料通孔,肥料通孔与分流盘中心轴线平行;分流盘下端旋转固定在肥料箱底部且滑动贴合设置;所述隔板设置位于分流盘上方并与分流盘贴合,所述隔板上设有一对应肥料通孔的通孔;所述肥料通孔可旋转对应连通施肥管。分流盘可以控制施肥数量,保证施肥正常进行。

优选的,所述导料筒的下端口下部设置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弹性板,弹性板位于按压杆正下方,所述弹性板能够下压回弹。弹性板正对按压杆,弹性板可以对从导料筒落下的秧苗进行缓冲,并导入按压杆下端设有夹持口。

优选的,所述支架前端设有与农用机械的连接装置。这样可以与多种机械进行连接,拓展其应用范围。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移栽装置的旋转筒可以预先放置多个秧苗,在旋转筒旋转过程中,秧苗不断进入导料筒,而同时按压杆通过液压缸带动将从导料筒的下端口出来的秧苗按压到土壤中,完成移栽;同时施肥装置也同时释放肥料。施肥装置的释放时机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调整,保证与移栽装置配合紧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旋转筒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按压杆局部剖视图。

附图中,1-支架、2-旋转筒、3-肥料箱、4-料斗、5-齿盘、6-转轴、7-分流盘、8-隔板、9-施肥管、10-导料筒、11-导料筒的下端口、12-弹性板、13-按压杆、14-固定筒、15-恢复弹簧、16-液压缸、17-培土器、18-夹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红薯秧苗移栽施肥工作附件包括支架1、移栽装置、施肥装置和培土装置。支架1前端设有与农用机械的连接装置。这样可以与多种机械进行连接,拓展其应用范围。

其中,移栽装置包括旋转筒2、导料筒10、固定筒14、按压杆13、恢复弹簧15和液压缸16。旋转筒2可旋转设置在支架1上端且水平放置,旋转筒2包括多个独立单筒并由单筒侧边依次粘连环绕形成。导料筒10固定在支架1后端,其上端口可对应连通旋转筒2的单筒,其下端口位于支架1下方且倾斜向后设置。固定筒14设置在支架1后端,按压杆13滑动套设在固定筒14内,按压杆13位于固定筒14下方一端可对应贴合导料筒的下端口11,按压杆13位于固定筒14下上方一端套设有恢复弹簧15且连接液压缸16的活动杆。液压缸16固定在支架1上。旋转筒2底部设置一齿盘5。齿盘5可以为自动化或者手工控制旋转筒2旋转提供支持,为后续拓展提供了保障。按压杆13下端设有夹持口18,夹持口18为按压杆13的侧面和底面凹陷形成一个呈L型并朝向导料筒的下端口11的开口,夹持口18为圆弧过渡。秧苗是十分脆弱的,这里设置的夹持口18可以在对秧苗减少损伤的同时,将秧苗按压在土壤中。导料筒的下端口11下部设置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弹性板12,弹性板12能够下压回弹。弹性板12正对按压杆13,弹性板12可以对从导料筒10落下的秧苗进行缓冲,并导入按压杆13下端设有夹持口18。

具体的,旋转筒2的单筒为上下开口结构,旋转筒2下方固定有固定盘,固定盘对应旋转筒2底部贴合且固定在支架1上,固定盘对应导料筒10上端口处设有等径通孔。固定盘可以防止秧苗在旋转筒2脱离,而设置一个等径通孔可以使旋转筒2中秧苗正确旋进掉落到导料筒10中。

施肥装置包括料斗4、肥料箱3和施肥管9,肥料箱3固定在支架1下方,料斗4连接肥料箱3且位于支架1前端;施肥管9设置在肥料箱3底部并倾斜位于导料筒的下端口11下方。肥料箱3内还设有转轴6、分流盘7和隔板8,转轴6上端对应齿盘5固定连接,其下端同轴连接分流盘7,分流盘7上沿其周向设有肥料通孔,肥料通孔与分流盘7中心轴线平行;分流盘7下端旋转固定在肥料箱3底部且贴合设置;隔板8设置位于分流盘7上方并与分流盘7贴合,隔板8上设有对应肥料通孔的通孔;肥料通孔可旋转对应施肥管9。分流盘7可以控制施肥数量,保证施肥正常进行。

培土装置呈V型设置并通过支撑杆安装在支架1后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移栽装置的旋转筒2可以预先放置多个秧苗,在旋转筒2旋转过程中,秧苗不断进入导料筒10,而同时按压杆13通过液压缸16带动将从导料筒的下端口11出来的秧苗按压到土壤中,完成移栽;同时施肥装置也同时释放肥料。施肥装置的释放时机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调整,保证与移栽装置配合紧密。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