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碳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8036发布日期:2018-09-25 18:4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碳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属于渔业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推广的池塘低碳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主要是美国大豆协会研发推广的长方形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该模式通过建设3组5×22×3米长方形水泥池用于集中养殖,池尾配套建设一组集污池,配套大塘进行水质净化,通过增氧、推水、排污,实现低碳循环流水养殖。

但是,通过2016年~2017年推广该模式的案例总结,成功案例占比极少,多数为亏损,养殖风险比例加大。总结该模式存在的缺陷如下:建设成本高(一套养殖实施建设成本在25~30万元);养殖风险大(高密度养殖下,鱼类易发生应激反应,死亡率高),一般养殖户难以承受;排污不方便、排污效果不佳,需要专用吸污机械进行吸污、排污,且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排污时间长,养殖成效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设成本低,易操作,排污效果好,省时省力、养殖成功率高的低碳循环流水养殖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低碳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包括主养池、集污缓冲池、净化池和控制单元,所述主养池的池身为圆柱体,池底为圆锥体或圆弧体,池底通过连通管连接集污缓冲池,在主养池内设置增氧推水装置,集污缓冲池池底通过管路连接净化池,净化池通过管路连接主养池,在管路上设置控制阀,控制单元连接控制阀和增氧推水装置;所述净化池的面积为主养池的2~10倍。

进一步的,所述主养池高于集污缓冲池和净化池。

更进一步的,所述主养池为砖混结构,池身位于地面之上,在池体内表面设置水泥光面层。

更进一步的,所述主养池的池体外圆周均布设置若干护池墩。

更进一步的,所述主养池的内池体高度为2.5~3m。

进一步的,所述集污缓冲池为圆柱体或长方体,面积为主养池的0.005~0.05倍。

工作原理:由于采用圆形主养池,利于池塘水体循环流动,通过增氧推水装置养水促进养鱼,鱼类粪便等污物自然汇聚于池底,而主养池高于集污缓冲池、净化池,排污耗能低,集污缓冲池面积小,主要作用是缓冲,防止污水直接冲击净化池,而净化池面积大于主养池,采用土质池,在池内养殖滤食性鱼类或种植莲藕等水生植物,对排入的废水进行沉降、净化,实现水体自净,净化后的水有控制单元通过管道再次注入主养池,实现水体循环利用,对外界实现水体零排放。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池体设计合理,主养池池身采用圆柱体,利于池塘水体循环流动;而3个池体中,仅需投资主养池,整体建设成本仅为现有的1/3,利用3个池体间的落差,减少排污耗能,采用大面积净化池自然净化,实现了零排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养池,2、集污缓冲池,3、净化池。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低碳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包括主养池、集污缓冲池、净化池和控制单元,所述主养池的池身为圆柱体,池底为圆锥体或圆弧体,池底通过连通管连接集污池,在主养池内设置增氧推水装置,集污缓冲池池底通过管路连接净化池,净化池通过管路连接主养池,在管路上设置控制阀,控制单元连接控制阀和增氧推水装置;所述净化池的面积为主养池的2~10倍。

所述主养池高于集污缓冲池和净化池。

所述主养池为砖混结构,池身位于地面之上,在池体内表面设置水泥光面层。

所述主养池的池体外圆周均布设置若干护池墩。

所述主养池的内池体高度为2.5~3m。

所述集污缓冲池为圆柱体或长方体,面积为主养池的0.005~0.05倍。

工作原理:由于采用圆形主养池,利于池塘水体循环流动,通过增氧推水装置养水促进养鱼,鱼类粪便等污物自然汇聚于池底,而主养池高于集污缓冲池、净化池,排污耗能低,集污缓冲池面积小,主要作用是缓冲,防止污水直接冲击净化池,而净化池面积大于主养池,采用土质池,在池内养殖滤食性鱼类或种植莲藕等水生植物,对排入的废水进行沉降、净化,实现水体自净,净化后的水有控制单元通过管道再次注入主养池,实现水体循环利用,对外界实现水体零排放。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作为一个具体的设计例,主养池1的池壁和池底水泥砖混结构,池塘位于地面之上,面积1亩,池深3米,池身呈圆柱形结构。池底呈圆锥形,最底端设有PU钢塑管通往集污缓冲池,池壁外侧周围设置多个砖混水泥护墩。

水泥砖混结构,坚固耐用,使用持久,且水泥抹面光滑,高密度养殖下不易擦伤鱼体。池外护墩起防护作用,防止水压过大对池壁造成垮塌风险。

按照“养鱼先养水”的理念,圆形池塘设计改变了现有技术中池塘长方形设计结构,更利于池塘水体循环流动,增氧推水装置使得池内水体完全满足高密度鱼类养殖水质要求,保证了水质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正常水平。经检测,该模式下溶氧水平始终保持在18mg/l以上,大大超越普通池塘水质溶解氧3~5mg/l指标,为高产高效提供水质保障。

池底圆锥形(锅底形)结构利于鱼类粪便、残饵及养殖废弃物的沉积、集聚。池底排污口处设置阀门并通过闭合开关控制废水排出,池底管道为废水排出通道,通过位于集污缓冲池上方的阀门开关,保障每天进行污水排放。

集污缓冲池2面积1平方米,用于缓解排污水阀开启后,污水大量涌出时缓存之用,排出污水可通过集污池底地下管道排入净化池中。

净化池3面积8亩,利用地面挖土池,通过放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或种植莲藕等水生植物,对排入的废水进行沉降、净化、实现水体自净目的。净化后的水体可通过管道再次注入主养池,实现水体循环利用,对外界实现水体零排放。

本实用新型池体设计合理,主养池池身采用圆柱体,利于池塘水体循环流动;而3个池体中,仅需投资主养池,整体建设成本仅为现有的1/3,利用3个池体间的落差,减少排污耗能,采用大面积净化池自然净化,实现了零排放。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例只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解释,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变更依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