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面体型保护增殖型人工鱼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5785发布日期:2018-10-12 21:27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品增殖的人工鱼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人工鱼礁是人为设置在水域中的人工聚鱼装置,所产生的环境为鱼群等生物提供生长和发育的地方,为鱼群提供了庇护的场所,能更好地达到对渔业资源保护的效果。

目前随着渔业的快速发展,渔船的增多,捕捞方式的增加,普通人工鱼礁虽然能很好地限制拖网作业,但无法限制地笼网的作业,并且在人工鱼礁投放完成后,形成的避敌及富含营养环境的场所,因为有利于鱼类结群,反而为地笼网捕获渔获物提供了有利条件,渔业资源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恢复环境。因此针对不同渔业捕捞作业方式,设计出增殖功能突出且限制捕捞作业能力全面的新型人工鱼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一种防止过度捕捞作业型人工鱼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六面体型保护增殖型人工鱼礁,包括:人工鱼礁主体和设置于人工鱼礁主体内部的鱼卵附着基,所述人工鱼礁主体为空心的六面体,所述六面体的相邻两个面相交的线为六面体的棱,所述人工鱼礁主体上表面设有开口,所述人工鱼礁主体的上表面的四个顶角固定设置有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所述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由沿着棱延长线方向且两两垂直的三个限制杆组成,所述人工鱼礁主体的四个侧面和下底面分别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鱼卵附着基由鱼卵附着基框架和设置于鱼卵附着基框架内部的网笼组成。

所述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可以防止拖网、地笼网等网具作业,能更有效地为鱼类提供产卵和庇护场所。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鱼卵附着基框架为相互交叉的两个长方形框架结构,所述每个长方形框架结构内部固定设置有若干网笼,所述若干网笼相互平行排列。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人工鱼礁主体的侧面和下底面的通孔为圆形,可以减缓海浪对礁体的冲击力并产生导流的效果,开放式上表面,容易形成上升流。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人工鱼礁主体的侧面和下底面均设置四个圆形通孔,所述四个圆形通孔呈两行两列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人工鱼礁主体侧面的圆形通孔直径为30-50cm,间距为15-25cm之间,侧面的圆形通孔能降低海流对礁体的冲击,防止礁体沉降及位移;下底面的圆形通孔,直径为30-50cm,间距为30-50cm,可降低礁体投放时因受海水向上的冲击力而发生侧翻的几率,镂空结构降低礁体重量,可有效防止礁体沉降。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网笼的网口为正六边形,边长为8-10cm。网笼里充满贝壳,增加鱼卵的附着面积并有比较好的透水性。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人工鱼礁主体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与鱼卵附着基框架相对应的挂钩。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人工鱼礁主体与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可通过一次浇筑制成。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人工鱼礁主体由钢筋混凝土制成,所述人工鱼礁主体为长方体结构,长为1.8-2m,宽为1.8-2m,高为1.3-1.5m,重心较低,有利于人工鱼礁主体按照预定姿态立于海底,从而提高主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为限制杆为角钢,长度为40-50cm。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鱼卵附着基框架由钢材焊制而成,具有强度高的特点,并能释放浮游植物所必须的铁离子,宜于藻类附着,从而得到更好的集鱼效果。钢材抗压强度高于370Mpa,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以便于在海水中保持长久。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案中,网笼是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具有很好的抗弯折能力,抗蠕变能力和耐腐蚀能力。

所述礁体上表面开放式的设计不仅可以形成上升流,还有利于光照更好地照射在产卵附着基上,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提高礁体附近水体含氧量。配合镂空的下底面有利于降低礁体投放时受海水向上的冲击力,并能使礁体保持预定姿态立于海底。上表面开放式设计配合礁体长1.8-2m、宽1.8-2m、高1.3-1.5m的尺寸设计,进一步降低礁体的整体重心,使投放到海水中的礁体易于保持稳定。且降低了礁体整体的重量,可降低投放到海底的礁体发生沉降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六面体型保护增殖型人工鱼礁,结构简单易制作,其上表面棱角处沿着棱延长的钢材能有效地防止拖网、地笼网等网具对渔业资源的破坏,为鱼群提供更好的庇护场所。内部设置交叉型鱼卵附着基能极大地增加表面积,宜于鱼群产卵并提供保护,且鱼卵附着基由钢材铸成,可增加周围的铁离子,宜于藻类附着,从而得到更好的集鱼效果。六面体型人工鱼礁主体为亲鱼提供了庇护场所。开放式上表面有利于光照更好地照射在产卵附着基上,提高藻类的光合作用,含氧丰富。本实用新型人工鱼礁制作成本低,功能多样,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鱼礁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鱼卵附着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人工鱼礁主体的底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网笼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人工鱼礁主体,2为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3为鱼卵附着基框架,4为网笼,5为挂钩,6为通孔,7为人工鱼礁主体侧面,8为人工鱼礁主体下底面,9为鱼卵附着基。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非限定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六面体型保护增殖型人工鱼礁,包括:钢筋混凝土的人工鱼礁主体1和设置于人工鱼礁主体1内部的鱼卵附着基9,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为空心的六面体,所述六面体的相邻两个面相交的线为六面体的棱,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上表面设有开口,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的上表面的四个顶角固定设置有防止拖网作业的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2,所述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2由沿着棱延长线方向且两两垂直的三个限制杆制作而成,所述限制杆为长度为50cm的角钢,所述鱼卵附着基框架3为相互交叉的两个长方形框架结构,所述每个长方形框架结构内部固定设置有若干网笼4,所述若干网笼4相互平行排列,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四个侧面和下底面分别设置有多个圆形通孔6,直径约为50cm,降低迎流面积有效的防止水流对鱼礁的冲击,也为产卵亲体提供庇护产卵场所。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上表面为开放式,与人工鱼礁主体1上表面相对的面为人工鱼礁主体下底面8,其余四个面为人工鱼礁主体侧面7。开放式上表面,以便于导流和形成上升流。由角钢制作防止拖网作业的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2能有效的挂住拖网、地笼网等网具,从而达到限制拖网、地笼网等网具作业的效果。鱼卵附着基框架3是由钢材焊制而制成,使鱼礁附近有丰富的铁离子,提高了水体周围的营养性,适合藻类生长,并产生集鱼现象,网笼4是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具有很好的抗弯折能力,抗蠕变能力和耐腐蚀能力。网笼4的网口为正六边形,边长大约为10cm,网笼4内部可以充满贝壳,从而增加了附着基表面积和整体的透水性,更好地完成鱼卵的附着。在六面体人工鱼礁主体1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与鱼卵附着基框架3相对应的挂钩5,用以固定长方形鱼卵附着基框架3。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一种六面体型保护增殖型人工鱼礁,包括:钢筋混凝土的人工鱼礁主体1和设置于人工鱼礁主体1内部的鱼卵附着基9,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为空心的六面体,所述六面体的相邻两个面相交的线为六面体的棱,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上表面设有开口,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的上表面的四个顶角固定设置有限制捕捞作业的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2,所述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2由沿着棱延长线方向且两两垂直的三个限制杆制作而成,所述限制杆长度为50cm的角钢,所述鱼卵附着基框架3为相互交叉的两个长方形框架结构,所述每个长方形框架结构内部固定设置有若干网笼4,所述若干网笼4相互平行排列,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每个侧面和下底面分别设置有四个圆形通孔6,呈两行两列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直径约为50cm,可降低迎流面积并有效地防止水流对鱼礁的冲击,也可为产卵亲体提供庇护产卵场所。所述人工鱼礁主体1上表面为开放式,与人工鱼礁主体1上表面相对的面为人工鱼礁主体下底面8,其余四个面为人工鱼礁主体侧面7。开放式上表面的设计,有利于导流和形成上升流。由角钢制作防止拖网作业的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2能有效地挂住拖网、地笼网等网具,从而达到限制拖网、地笼网等网具作业的效果。鱼卵附着基框架3是由钢材焊制而制成,使鱼礁附近有丰富的铁离子,提高了水体周围的营养性,适合藻类生长,并产生集鱼现象,网笼4是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具有很好的抗弯折能力,抗蠕变能力和耐腐蚀能力。网笼4的网口为正六边形,边长大约为10cm,网笼4内部可以充满贝壳,从而增加了附着基表面积和整体的透水性,更好地完成鱼卵的附着。在六面体人工鱼礁主体1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与鱼卵附着基框架3相对应的挂钩5,用以固定长方形鱼卵附着基框架3。

在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中,六面体人工鱼礁主体1为长方体结构,长约为2m,宽约为2m,高约为1.5m,重心降低能有效地提供稳定性。每个侧面的四个圆形通孔6,呈两行两列的排列,直径约为50cm,间距约为25cm,具有导流的作用,能降低海流对礁体的冲击,防止礁体沉降及位移,并能形成有效的上升流。下底面的四个圆形通孔6,直径约为50cm,间距约为50cm,在人工鱼礁投放过程中,配合开放式上表面,有利于降低礁体投放时受海水向上的冲击力,并能使礁体保持预定的姿态立于海底。

根据以往对捕捞强度控制的研究发现,普通方形人工鱼礁能有效地阻止渔民拖网作业,但无法限制地笼网的作业,并且在人工鱼礁投放完成后,形成的避敌及富含营养环境的场所,有利于鱼类结群,反而为地笼网捕获渔获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上表面顶角安置了防止地笼网作业的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2,该限制捕捞网具作业单元2由角钢制成,钢材的屈服强度能有效地抑制地笼网的作业,更好地保护了海洋生物亲体,为渔业资源保护及增殖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中,六面体开放式上表面可更好地利用光照,为附着基上的藻类提供有效的光合作用,为附着在网笼4上的鱼卵提供充足的溶氧,鱼礁附近营养物质丰富,鱼群集结更多。下底面未全部镂空,提高了鱼礁主体的稳定性,防止鱼礁陷入底泥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