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花打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6454发布日期:2018-11-13 19:41阅读:20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棉花打顶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棉花打顶机。



背景技术:

棉花打顶工作是整个棉花种植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也是棉花机械采收的关键技术环节,通过对棉花的顶心打顶,消除棉花的顶端生长优势,调节棉花体内水分、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向,以促进棉花生殖器官的发育,减少无效枝叶对于水肥的浪费,促进棉株早结玲、多结玲、较少脱落,提高棉花的产量与质量。

国内长期以来主要采用的是人工打顶,但人工打顶劳动力需求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会延长棉花的打顶时间,使棉花不能在合适的时间打顶,影响棉花的产量与质量。

棉花种植是存在行距和株距的,行距为76cm,株距为20cm,且棉花的顶心虽然是棉株长高的发动与控制器官,但通常并不是整个棉株的最高点,通常紧邻顶心的侧枝上的顶叶会长得比顶心更高一些,且上述紧邻的侧枝上的顶叶会将顶心围绕在中间,围成一个中间低四周高的类似于盆地的形状,而棉花的顶心通常位于该盆地形状的盆底。如此,为了将顶心切割掉,打顶机的刀片的离地高度要调低一点,适当低于顶心的高度,更低于上述紧邻顶心的侧枝上的顶叶。

再者,目前的打顶机中的刀片大都是沿着种植行连续地打顶,旋转切刀在相邻的棉株与棉株之间没有停顿,如此没有停顿的旋转切刀会将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顶心之间的且比顶心高的侧枝及其上的叶子给切割掉,造成棉株损伤,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即目前的棉花打顶机没有考虑株距的问题,除了切割掉顶心,还切割掉不少顶心附近的枝条及其上的叶子,伤及无辜,造成棉株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棉花打顶机。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棉花打顶机,包括若干个打顶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打顶装置固定于行走装置的车头上的悬挂架;

所述打顶装置设置于所述悬挂架上,所述打顶装置包括轮圈、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旋转切刀、轮辐、轴承座、轴承、转轴、第一电池、第二电池以及电池盒;

所述轮辐的一端与所述轮圈连接且所述轮辐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座连接以构成转动轮,所述转轴通过轴承设置于所述轴承座中,所述转轴的两端固定于所述悬挂架中的支撑叉上;

所述第一电动机设置于与所述支撑叉焊接固定的电机座上,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轮圈传动连接以用于带动所述轮圈转动;

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机壳固定于所述轮圈的内圈面上,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从轮圈内到轮圈外穿透所述轮圈的圈壁,所述旋转切刀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向中心线重合于所述轮圈的直径线;

所述电池盒设置于所述轴承座上和/或轮辐上以用于随所述轮圈一起转动且与所述轮圈保持相对静止;

所述第一电动机通过第一电线与所述第一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池设置于所述电机座上,所述第二电动机通过第二电线与所述第二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设置于所述电池盒中。

优选的,包括3~4个打顶装置,相邻两个打顶装置的轮圈之间的行距均为76cm,所述轮圈上的且位于最下方的旋转切刀的打顶高度为70~110cm。

优选的,所述行走装置为高地隙自走式棉田作业通用机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棉花打顶机,包括若干个打顶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打顶装置固定于行走装置的车头上的悬挂架,所述打顶装置包括轮圈、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旋转切刀、轮辐、轴承座、轴承、转轴、第一电池、第二电池以及电池盒;

本申请中第一电动机带动轮圈向前转动且与此同时轮圈上的旋转切刀由第二电动机带动旋转,当旋转切刀转动到最下方位置且其旋转面为水平面时即进入了预先设计的打顶高度范围,此时旋转切刀将棉花的顶心切割掉;

通过轮圈的转动,使得旋转着的旋转切刀仅与顶心接触,使得旋转着的旋转切刀跨过了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顶心之间的且比顶心高的侧枝及其上的叶子,从而避免了将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顶心之间的且比顶心高的侧枝及其上的叶子给切割掉。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棉花打顶机考虑了棉花株距的问题,除了切割掉顶心,基本上避免了切割掉顶心附近的枝条及其上的叶子,对棉株造成的损伤较少,保护了棉花的正常生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棉花打顶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高地隙自走式棉田作业通用机架。

图中:1悬挂架,101支撑叉,2轮圈,3第二电动机,4旋转切刀,5轮辐,6轴承座,7转轴,8电池盒,9第二电线,10高地隙自走式棉田作业通用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轴向”、“径向”、“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棉花打顶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高地隙自走式棉田作业通用机架。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棉花打顶机,包括若干个打顶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打顶装置固定于行走装置的车头上的悬挂架1;

所述打顶装置设置于所述悬挂架1上,所述打顶装置包括轮圈2、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3、旋转切刀4、轮辐5、轴承座6、轴承、转轴7、第一电池、第二电池以及电池盒8;

所述轮辐5的一端与所述轮圈2连接且所述轮辐5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座6连接以构成转动轮,所述转轴7通过轴承设置于所述轴承座6中,所述转轴7的两端固定于所述悬挂架1中的支撑叉101上;

所述第一电动机设置于与所述支撑叉101焊接固定的电机座上,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轮圈2传动连接以用于带动所述轮圈2转动;

所述第二电动机3的机壳固定于所述轮圈2的内圈面上,所述第二电动机3的输出轴从轮圈内到轮圈外穿透所述轮圈2的圈壁,所述旋转切刀4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动机3的输出轴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二电动机3的输出轴的轴向中心线重合于所述轮圈2的直径线;

所述电池盒8设置于所述轴承座6上和/或轮辐5上以用于随所述轮圈2一起转动且与所述轮圈2保持相对静止;

所述第一电动机通过第一电线与所述第一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池设置于所述电机座上,所述第二电动机3通过第二电线9与所述第二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设置于所述电池盒8中。

本申请中,前后相邻的两个打顶位置的水平间距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与调节:

1.可以通过轮圈2的转动速度进行调节:轮圈2的转动速度大,上述的水平间距就小,轮圈2的转动速度小,上述的水平间距就大;

2.可以通过轮圈2上的相邻的两个旋转切刀4之间的扇形夹角大小进行调节:轮圈2上的相邻的两个旋转切刀4之间的扇形夹角大,上述的水平间距就大,轮圈2上的相邻的两个旋转切刀4之间的扇形夹角小,上述的水平间距就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棉花打顶机包括3~4个打顶装置,相邻两个打顶装置的轮圈2之间的行距均为76cm,所述轮圈2上的且位于最下方的旋转切刀4的打顶高度为70~110cm。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装置为高地隙自走式棉田作业通用机架10,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棉花打顶机,包括若干个打顶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打顶装置固定于行走装置的车头上的悬挂架1,所述打顶装置包括轮圈2、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3、旋转切刀4、轮辐5、轴承座6、轴承、转轴7、第一电池、第二电池以及电池盒8;

本申请中第一电动机带动轮圈2向前转动且与此同时轮圈2上的旋转切刀4由第二电动机3带动旋转,当旋转切刀4转动到最下方位置且其旋转面为水平面时即进入了预先设计的打顶高度范围,此时旋转切刀4将棉花的顶心切割掉;

通过轮圈2的转动,使得旋转着的旋转切刀4仅与顶心接触,使得旋转着的旋转切刀4跨过了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顶心之间的且比顶心高的侧枝及其上的叶子,从而避免了将每一行中相邻的两个顶心之间的且比顶心高的侧枝及其上的叶子给切割掉。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棉花打顶机考虑了棉花株距的问题,除了切割掉顶心,基本上避免了切割掉顶心附近的枝条及其上的叶子,对棉株造成的损伤较少,保护了棉花的正常生长。

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方法和装置均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