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及其养殖池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5915发布日期:2019-03-15 19:10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及其养殖池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涉及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和包含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养殖池塘。



背景技术:

在中国众多的水产养殖方式中,池塘养殖仍是最重要的方式,据统计,2015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已经达到270万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3.94%,池塘养殖的总产量和总产值都为水产养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当下病害频发、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压力剧增等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传统的池塘养殖方式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损失达数百亿元之巨,并呈现迅速蔓延和危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病害已成为困扰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池塘养殖通常是在一个自身相对封闭的区域内从事养殖的活动,养殖池塘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的分解场所,以及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样会导致病原菌快速传播,易引起生物耗氧和水体中氮、磷元素超负荷,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影响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中,池塘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是混淆的,池塘中的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所处的位置也是不确定的,这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容易造成生态失衡。与此同时,在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养殖对象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被及时分离和降解,则更加容易造成水质恶化。根据养殖品种的不同,为维持池塘水体符合养殖标准,一般通过不定期更换一定比例的养殖水体,以及每3-5年清理一次塘底沉积物来达到保持水质和清理粪便残饵的目的。然而,传统方法往往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给周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此外还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并占用劳动力。如果无法及时清理池塘内的粪便残饵等沉积物,将导致病原菌快速传播、养殖水质不稳定,最终影响养殖对象健康。因此,能够及时高效的对养殖池塘的粪便、残饵以及浮游生物尸体进行收集并及时排出便成为池塘养殖管理的关键,既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养殖水体,又能对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和利用。这样不仅能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换水量和换水频率,又能够降低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最终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保证养殖户的收入。与此同时,现行针对当前池塘养殖现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易改造、易安装、易拆卸、低成本的模块化池塘养殖粪便残饵收集及排污装置,及其配套的池塘改造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及其养殖池塘,针对国内池塘养殖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现有池塘的简单改造,安装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使残饵和养殖对象的粪便在池塘水流的带动下进入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进行及时收集和排污,达到污-水分离的目的,实现健康养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包括有主体,所述主体呈中空圆台形且所述主体的横截面由上至下由宽变窄,所述主体的侧壁由若干块弧形板组成,相邻所述弧形板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主体上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侧壁与弧形板的内侧壁上部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主体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可拆卸式设于所述主体内的底部,所述盖板上设有排污管安装口及多个网眼孔,所述主体内设有潜污泵及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一端与潜污泵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排污管另一端经排污管安装口贯穿盖板。

优选地,所述主体顶部的直径为150-200cm,所述主体底部的直径为40-60cm,所述主体的高度为120-150cm。

优选地,所述盖板、底板、弧形板的材质均为玻璃钢。

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有第一槽眼和第一槽肩,所述第一槽眼位于第一槽肩的一侧,所述第一槽眼相对于第一槽肩内缩进;相邻所述弧形板的相对的连接部,一个连接部的第一槽肩与另一个连接部的第一槽眼相匹配。

更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第一槽肩上设有多个螺纹孔,相邻所述弧形板的相对的连接部,一个连接部的第一槽肩上的螺纹孔与另一个连接部的第一槽肩上的螺纹孔相对应。用于通过螺丝进行可拆卸式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直径大于所述主体的最小内径。所述底板放入主体内且嵌套在主体内的底部,形成稳定结构。

更优选地,所述底板的直径比所述主体的最小内径长4-6c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板的直径比所述主体的最小内径直径长5cm。具体来说,所述底板的直径为45-65cm。

优选地,所述底板和盖板均呈圆形。

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内侧壁上部设有若干向外凸起的卡榫,所述盖板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向内凹陷的卡槽,所述卡榫与卡槽一一对应且相匹配。

更优选地,所述卡槽包括有第二槽眼和第二槽肩,所述第二槽眼相对于周围的所述第二槽肩内缩进,所述卡榫包括有第一榫舌和第一榫肩,所述第一榫舌凸出于周围的所述第一榫肩,所述第一榫舌凸出于第一榫肩的部分与第二槽眼相匹配。所述盖板通过卡槽嵌入弧形板的卡榫,实现两者的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盖板位于所述主体内的顶部以下3-8cm的位置。更优选地,所述盖板位于所述主体内的顶部以下5cm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盖板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顶部的最大内径。

优选地,所述排污管安装口的直径为10-18cm。

优选地,所述网眼孔的直径为3-6cm。所述网眼孔的大小根据养殖对象的大小进行调整。所述网眼孔的形状为方形。

优选地,相邻所述网眼孔之间的间距为1-3cm。

优选地,所述潜污泵放置于所述底板上。

优选地,所述潜污泵为切割式潜污泵。

优选地,所述排污管的管径小于所述排污管安装口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养殖池塘,包含有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所述养殖池塘的底部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相连形成底部封闭的漏斗形,所述第一区段内设有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所述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区段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第一区段位于池底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区段为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状与所述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第二区段的侧壁与水平方向之间夹角α为5-10°。形成坡度,有利于沉积物聚集至中心位置的第一区段所在的凹槽内设有的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

优选地,所述凹槽呈中空圆台形且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由上至下由宽变窄。所述凹槽与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形状相匹配。使凹槽与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相配套,便于将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安装于其中。

更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30-160cm。

更优选地,所述凹槽底部直径要大于所述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中主体底部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中的排污管要伸出养殖池塘外。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及其养殖池塘,针对国内池塘养殖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现有池塘特别是用于鱼、虾等对象的室外养殖池塘的优化改造,在保证养殖对象安全的情况下,使残饵和养殖对象的粪便在池塘水流的带动下进入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并及时进行抽污,从而实现及时收集和排污,达到污-水分离的目的,进而有效防止养殖动物排泄物与散失残饵引起的病原菌传播,减少因排泄物和残饵的分解引起的耗氧和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超负荷,以及因频繁大换水引起的水资源浪费。

此外,该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盖板可以有效防止养殖对象的落入,在保证养殖对象安全的情况下收集池塘残饵粪便,既降低了病害发生的频率、减少了换水量和换水频率,又降低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最终提高水产品的品质,保证养殖户的收入。在传统池塘添加该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改造,可以避免了对现有池塘进行大范围改造,无需大量经济、人员的投入,管理、使用成本低廉,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盖板、底板、弧形板均可拆卸,安装方便,易于运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及其养殖池塘,既降低了病害发生的频率、减少了换水量和换水频率,又降低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最终提高水产品的品质,保证养殖户的收入,总体综合成本低,结构稳固,可满足不同养殖对象的要求,能够实现“健康养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弧形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盖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中弧形板的连接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中弧形板与盖板之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包含有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养殖池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主体

11 弧形板

111 连接部

1111 第一槽眼

1112 第一槽肩

1113 螺纹孔

112 卡榫

1121 第一榫舌

1122 第一榫肩

2 盖板

21 排污管安装口

22 网眼孔

23 卡槽

231 第二槽眼

232 第二槽肩

3 底板

4 潜污泵

5 排污管

6 第一区段

7 第二区段

8 凹槽

α 第二区段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包括有主体1,所述主体1 呈中空圆台形且所述主体1的横截面由上至下由宽变窄,所述主体1的侧壁由若干块弧形板 11组成,相邻所述弧形板11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主体1上部设有盖板2,所述盖板2的侧壁与弧形板11的内侧壁上部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主体1底部设有底板3,所述底板3 可拆卸式设于所述主体1内的底部,所述盖板2上设有排污管安装口21及多个网眼孔22,所述主体1内设有潜污泵4及排污管5,所述排污管5一端与潜污泵4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排污管5另一端经排污管安装口21贯穿盖板2。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主体1顶部的直径为150-200cm,所述主体 1底部的直径为40-60cm,所述主体1的高度为120-150c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盖板2、底板3、弧形板11的材质均为玻璃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3、7所示,所述弧形板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连接部 111,所述连接部111包括有第一槽眼1111和第一槽肩1112,所述第一槽眼1111位于第一槽肩1112的一侧,所述第一槽眼1111相对于第一槽肩1112内缩进;相邻所述弧形板11的相对的连接部111,一个连接部111的第一槽肩1112与另一个连接部111的第一槽眼1111相匹配。有利于相邻弧形板11之间的拼接。

进一步地,如图3、7所示,所述连接部111的第一槽肩1112上设有多个螺纹孔1113,相邻所述弧形板11的相对的连接部111,一个连接部111的第一槽肩1112上的螺纹孔1113 与另一个连接部111的第一槽肩1112上的螺纹孔1113相对应。用于通过螺丝实现相邻弧形板11之间进行可拆卸式连接固定。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3、9所示,所述底板3的直径大于所述主体1的最小内径。所述底板3放入主体1内且嵌套在主体1内的底部,形成稳定结构,该种结构安装施工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所述底板3的直径比所述主体1的最小内径长4-6cm,优选为 5cm。具体来说,所述底板3的直径为45-65c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2、4所示,所述底板3和盖板2均呈圆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4、5、8所示,所述弧形板11的内侧壁上部设有若干向外凸起的卡榫112,所述盖板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向内凹陷的卡槽23,所述卡榫112与卡槽23一一对应且相匹配。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卡槽23包括有第二槽眼231和第二槽肩232,所述第二槽眼231相对于周围的所述第二槽肩232内缩进,所述卡榫112包括有第一榫舌1121和第一榫肩1122,所述第一榫舌1121凸出于周围的所述第一榫肩1122,所述第一榫舌1121凸出于第一榫肩1122的部分与第二槽眼231相匹配。所述盖板2通过卡槽23嵌入弧形板11的卡榫112,实现两者的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盖板2位于所述主体1内的顶部以下3-8cm 的位置,优选为5c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盖板2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1的最大内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所述排污管安装口21的直径为10-18c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所述网眼孔22的直径为3-6cm。所述网眼孔 22的大小根据养殖对象的大小进行调整。相邻所述网眼孔22之间的间距为1-3c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9所示,所述潜污泵4放置于所述底板3上。所述潜污泵4为切割式潜污泵。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5、6所示,所述排污管5的管径小于所述排污管安装口21的直径。

如图9所示,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一种养殖池塘,包含有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所述养殖池塘的底部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区段6和第二区段7,所述第一区段6和第二区段7相连形成底部封闭的漏斗形,所述第一区段6内设有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所述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区段6相匹配。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区段6位于池底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区段6为向下凹陷的凹槽8,所述凹槽8的形状与所述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相匹配。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区段7的侧壁与水平方向之间夹角α为5-10°。形成坡度,有利于沉积物聚集至中心位置的第一区段6所在的凹槽8内设有的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凹槽8呈中空圆台形且所述凹槽8的横截面由上至下由宽变窄。所述凹槽8与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形状相匹配。使凹槽8与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相配套,便于将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安装于其中。所述凹槽8的深度为130-160cm。所述凹槽8底部直径要大于所述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中主体1底部的外径。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中的排污管5要伸出养殖池塘外。

下面结合图1-9,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及其养殖池塘的使用过程。

使用者获得如图1-9所示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及其养殖池塘后,先对养殖池塘底部和池壁进行改造,使养殖池塘底部的第二区段7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夹角α为5-10°的坡度,并在第一区段6设置深度为130-160cm的凹槽8。取弧形板11,使相邻弧形板11之间通过一个连接部111的第一槽肩1112与另一个连接部111的第一槽眼1111相匹配的结构,实现两者拼接,并通过一个连接部111的第一槽肩1112上的螺纹孔1113与另一个连接部111的第一槽肩1112上的螺纹孔1113相对应的结构,通过螺丝实现固定连接。依次完成其余弧形板 11的安装,最终拼接成完整的主体1。再将底板3直接套入弧形板11围成的主体1内侧壁下部,使底板3固定安装在主体1内的下部。将上述结构放置于凹槽8,在主体内安装潜污泵4 并铺设排污管5,将盖板2卡接入主体1上部,即利用盖板2的卡槽23与弧形板11的内侧壁上部的卡榫112进行拼接,使第一榫舌1121凸出于第一榫肩1122的部分与第二槽眼231 相匹配,实现盖板2与主体1上部固定连接。排污管5从排污管安装口21贯穿盖板2,并伸出养殖池塘外。

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养殖池塘中的推水增氧装置(增氧机、涌浪机等)带动池塘水体流动,形成旋涡形环流,带动养殖对象的粪便与残饵移动,下沉到池底的残饵、粪便在重力和环流作用下顺池底坡度滑落,汇聚到第一区段6,并通过盖板2上的网眼孔22进入主体1内。与此同时,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的盖板2将养殖对象隔离于模块外部,保证养殖对象安全。

启动潜污泵4,将收集于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中的粪便与残饵由潜污泵4的出水口经排污管5排出养殖池塘,达到污-水分离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池塘养殖集排污装置及其养殖池塘,能够达到污-水分离,防止病原菌传播,减少耗氧和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超负荷,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同时管理、使用成本低廉,安装方便,可满足不同养殖对象的要求。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