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捞取溪流中电捕后逃逸鱼类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0553发布日期:2018-10-30 21:26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捞取溪流中电捕后逃逸鱼类的装置,属于野外渔业资源调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对山间溪流及水深较浅(<0.6m)的小型河流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时,较为流行普遍的捕捞方式是利用12v小型电子捕鱼器进行电捕。这种电捕的优点是,第一,对被捕捞的鱼体没有大小限制;第二,电压较低,对鱼体伤害较小,对鱼体仅造成短时间的昏迷,放流后仍然能够存活;第三,保证鱼体的完整性,不会像网具一样导致鱼鳞脱落等现象发生;第四,对操作者危险性较低,由于电压较低,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危险。

但是,由于山间溪流和小型河流流速较大,大量被电晕的鱼浮起来后操作者没有来得及捞取则顺水溜走,尤其是一些激流水环境,即使存在辅助捞取鱼的工作人员,由于山间溪流河床复杂、流速较大,被电晕的鱼不易被发现,因此,在对山间溪流及水深较浅的小型河流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时会存在下述问题;一,这种情况下得到的数据存在误差,对调查区域的渔业种类组成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分析是不利的;二,在进行个体生物学、遗传等研究方面,样品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该现象的存在增加了工作量和采样的难度;三,如果增加捞取人员,则成本加大,尤其是西藏墨脱等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往返交通费用、住宿等差旅费用是较为昂贵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捞取溪流中电捕后逃逸鱼类的装置,以解决在溪流中大量被电晕的鱼不能及时捞取而逃逸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捞取溪流中电捕后逃逸鱼类的装置,包括支撑架、捕捞网兜、内部网兜、尾部网兜、正三棱锥架体、固定环及架体网片;

所述的捕捞网兜一端设有进鱼口,捕捞网兜另一端设有出鱼口,捕捞网兜的进鱼口与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的正三棱锥架体的任意一侧固定有架体网片,所述的架体网片上开设有进鱼孔洞,所述的进鱼孔洞的周边固定有固定环,所述的正三棱锥架体覆盖有架体网片的一侧面设置在所述的捕捞网兜的出鱼口处,捕捞网兜的出鱼口与架体网片上的进鱼孔洞正对设置,正三棱锥架体覆盖有架体网片的一侧面的周边与捕捞网兜的出鱼口周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内部网兜的一端周边与所述的固定环固定连接,内部网兜设置在尾部网兜内部,所述的尾部网兜一端设有大开口,尾部网兜另一端设有小开口,尾部网兜的大开口覆盖在正三棱锥架体的其余两侧上,尾部网兜的大开口与正三棱锥架体的其余两侧的棱柱固定连接,尾部网兜的小开口为松紧口。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捞取电晕后逃逸的鱼类,能够体现调查区域鱼类资源数据的真实性,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调查区域的渔业种类组成和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能够实现科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二,该装置降低了捞取被电晕鱼的难度,减小了工作量,降低了成本;三、该装置实用性强,发明人多次在对山间溪流的调查中用到该装置,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四、该装置涉及到的构件易于拆卸,携带较为方便;涉及到的材料易于购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捕捞网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尾部网兜与内部网兜及正三棱锥架体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零部件名称及标号汇总如下:

长管1、支腿2、横条板一3、横条板二4、支撑架5、短管7、等腰三角形网片8、等腰梯形网片9、捕捞网兜11、尼龙绳一14、正三棱锥架体19、内部网兜21、固定环22、尾部网兜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披露了一种捞取溪流中电捕后逃逸鱼类的装置,包括支撑架5、捕捞网兜11、内部网兜21、尾部网兜23、正三棱锥架体19、固定环22及架体网片(优选为等边三角形);

所述的捕捞网兜11一端设有进鱼口,捕捞网兜11另一端设有出鱼口,捕捞网兜11的进鱼口与支撑架5可拆卸连接,所述的正三棱锥架体19的任意一侧固定有架体网片,所述的架体网片上开设有进鱼孔洞(优选进鱼孔洞位于架体网片中央偏下位置),所述的进鱼孔洞的周边固定有固定环22,所述的正三棱锥架体19覆盖有架体网片的一侧面设置在所述的捕捞网兜11的出鱼口处,捕捞网兜11的出鱼口与架体网片上的进鱼孔洞正对设置,正三棱锥架体19覆盖有架体网片的一侧面的周边与捕捞网兜11的出鱼口周边可拆卸连接,所述的内部网兜21的一端周边与所述的固定环22固定连接,内部网兜21设置在尾部网兜23内部(目的是,来自捕捞网兜内的鱼,由内部网兜21只能进入尾部网兜23中,不能倒退出去),所述的尾部网兜23一端设有大开口,尾部网兜23另一端设有小开口,尾部网兜23的大开口覆盖在正三棱锥架体19的其余两侧上(尾部网兜23的大开口通过正三棱锥架体19支撑),尾部网兜23的大开口与正三棱锥架体19的其余两侧的棱柱固定连接,尾部网兜23的小开口为松紧口。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作出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支撑架5包括短管7、两根长管1、两组支腿、两个横条板一3及两个横条板二4;

所述的两组支腿相对设置,每组支腿均包括两个支腿2,每组支腿的两个支腿2上端交叉设置并通过螺栓组件一固定连接,两组支腿的下端均为尖端;所述的两根长管1相对设置,两根长管1的两相对端均设置在短管7内,所述的短管7与两根长管1分别通过螺栓组件二固定连接,所述的两根长管1坐落在两组支腿的交叉口内,每根长管1分别通过螺栓组件三与对应的一组支腿固定连接,每组支腿的两个支腿2之间由上至下设置有横条板一3和横条板二4,所述的横条板一3和横条板二4上分别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设有一排小孔一,每个支腿2上均沿长度方向设有一排小孔二,每个所述的横条板一3与对应的一组支腿通过螺栓组件四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的横条板二4与对应的一组支腿通过螺栓组件五固定连接。

螺栓组件一、螺栓组件二、螺栓组件三、螺栓组件四以及螺栓组件五均由螺栓和螺母组成。

短管7和两根长管1均为PVC管。选择PVC管的目的是人可以辅助固定装置,且不导电。长管1长度为1m,管内直径为5cm,短管7主要用于连接两根长管1,短管7长度为20cm。

四个支腿2长度均为1.2m,四个支腿2下端均削成尖,利于插进河床中。四个支腿2均由不锈钢冷轧钢板制成,四个支腿2宽度为4cm,厚度为0.3cm,在所述的钢板中间沿钢板长度方向设有一排小孔二,所述的小孔二直径为0.5cm,小孔二贯通钢板厚度方向设置。

横条板一3和横条板二4均由不锈钢冷轧钢板制成,横条板一3和横条板二4宽度均为4cm,厚度均为0.3cm,在横条板一3和横条板二4中间分别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设有一排小孔一,所述的小孔一直径为0.5cm。横条板二4的作用是调节每组支腿中的两个支腿2之间的角度,且增强整个装置抗流水性能。横条板一3作用是调节捕捞网兜11离开水面的高度,同时辅助整个装置的抗流水性能,如图1所示。

具体实施方式三: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作出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捕捞网兜包括等腰三角形网片8、等腰梯形网片9及多根尼龙绳一14;

所述的等腰三角形网片8面积小于等腰梯形网片9 的面积,等腰三角形网片8铺设在呈倒置设置的等腰梯形网片9上面中部,等腰梯形网片9的两个腰边向上再向内侧折叠后与等腰三角形网片8的两个腰边缝合连接并形成一个网兜体,等腰梯形网片9的两个腰边的上端长于等腰三角形网片8的两个腰边,所述的网兜体上端口为所述的进鱼口,网兜体下端口为所述的出鱼口,网兜体的进鱼口的每条边以及等腰梯形网片9长于等腰三角形网片8的两个腰边均固定有尼龙绳一,网兜体的进鱼口设置在支撑架5内并位于横条板一3与横条板二4之间,网兜体通过多根尼龙绳一14与支撑架5系接连接,网兜体的出鱼口为等边三角形。

本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进鱼口的设置可以避免在流水环境中由于水流的冲击作用使得进鱼口合在一起,增加逃逸鱼类进入捕捞网兜的概率;另一方面,从进鱼口到出鱼口捕捞网兜体积呈现递减的趋势,起到抵抗水流增加整个装置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四: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作出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内部网兜21为筒形。

具体实施方式五: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作出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固定环22由铁丝或钢丝弯成,可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六: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作出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正三棱锥架体19覆盖有架体网片的一侧面的周边与捕捞网兜11的出鱼口周边通过拉链可拆卸连接。方便拆卸。

具体实施方式七: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或六作出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尾部网兜23的小开口周边具有绳套,所述的绳套内穿入尼龙绳二24,所述的尼龙绳二24两端置于绳套外部,尾部网兜23的小开口通过尼龙绳二24自由调节松紧(目的是获取鱼类时,方便取出)。

具体实施方式八: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作出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正三棱锥架体19由六根钢筋焊接而成。

捕捞网兜11、内部网兜21、尾部网兜23以及架体网片的网眼形状为正方形,正方形网眼的边长为0.2 cm。

使用时,将支撑架5固定在山间溪流的床面上或水深较浅(<0.6m)的小型河流的河床上,把捕捞网兜9固定在支撑架5上,然后连接正三棱锥架体19,最后把尾部网兜23固连接三棱锥架体19上。在该装置前面被电晕或未全晕(仅受到惊吓)的鱼,无法抵抗水流逆流而上,必然顺水而下进入该装置。由于电鱼设施仅造成鱼类的短时间晕厥,因此在鱼得到恢复后,会沿捕捞网兜下游,从而钻入尾部网兜中。采样工作结束后,先打开尾部网兜,取出渔获物,然后再依次拆除整个装置,方便拆除,利于组装和携带。如果在捕捞过程中需要移动该装置,则一端拔出支撑架5,另一端提着正三棱锥架体19,整体移动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