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植物扩散的人工浮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1607发布日期:2018-11-23 18:23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植物扩散的人工浮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浮床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防止植物扩散的人工浮床。



背景技术:

人工浮床,亦称“人工生物浮岛”、“生物浮岛”、“人工浮岛”、“生物浮床”、“浮床无土栽培”等,是一种经过人工设计建造、漂浮于水面上,供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衍、栖息的水面漂浮装置,也是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的技术,同时可以达到改善水体景观、为鱼类提供繁殖用的产卵床等作用的生物生态设施。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内河、湖泊等水体存在水体景观不佳,水质逐渐恶化等情况,由于人工浮床具有生物附着量大,不受水深、底质条件限制,水质改善效果好且美观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湖泊水质改善领域。

目前应用较多的人工浮床主要如下图所示。该人工浮床轻巧且便于组装,适用于多种植物的种植,但植物长大后不便于收集处理,长大的植物冬季死亡后,若未及时从水里捞出,植物腐烂后会加重对水体的污染。另一方面若植物繁殖力强(如凤眼莲),植物通过分根或种子扩散到水体的其它区域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控的局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植物扩散的人工浮床,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止植物扩散的人工浮床,包括浮体和多个种养容器;

上述浮体水平设置,其上具有多个上下贯穿其的种养孔位;

多个上述种养容器与多个上述种养孔位一一对应,并相互匹配;

上述种养容器由上端均敞口的外网兜和内网兜组成;

上述外网兜的上端由对应的上述种养孔位的下方伸入种养孔位内,并与对应的上述种养孔位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其下端延向下伸至上述浮体的下方;

上述内网兜下端伸入上述外网兜内,其上端与对应的上述种养孔位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上述内网兜的底部与上述外网兜的底部及侧壁之间形成水产生长区;

上述内网兜的网孔目数大于上述外网兜的网孔目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简单、易于安装,使用方便,能增大植物根系的生物量,防止植物扩散,也便于对成熟的植物进行收集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上述种养孔位为圆孔,其内壁上端沿其周向等间距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连接件,上述外网兜的上端边缘处以及上述内网兜的上端边缘处分别可拆卸的与每个上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外网兜及内网兜的快速拆装。

进一步,上述种养孔位的内壁下端沿其周向等间距间隔设有多个第二连接件,上述第二连接件分别可拆卸的与上述内网兜的下端边缘处以及上述外网兜的对应处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使内网兜处于绷紧状态,利于内部植物的大面积种养。

进一步,上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挂钩,每个上述第一连接件的钩部均与上述上述外网兜的上端边缘处以及上述内网兜的上端边缘处可拆卸的挂接配合,每个上述第二连接件的钩部均与上述内网兜的下端边缘处以及上述外网兜的对应处可拆卸的挂接配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外网兜及内网兜与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之间拆装比较方便。

进一步,上述外网兜和内网兜均为柔性网兜,两者上端网兜口处分别穿设有用以调节其网兜口大小的收口绳。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后期对成熟植物的收集处理。

进一步,上述浮体由多个子浮体在水平面内相互可拆卸的拼接组成,每个上述子浮体上均设有上下贯穿其的上述种养孔位。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浮体分体式设计,拆装方便,后期维护更换也比较简单。

进一步,上述子浮体为内部中空并可充气的气囊,其充满气后为圆筒状结构,且中部形成上下贯穿其的上述种养孔位。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其在水体的悬浮性能较好,并且不使用时便于放气收纳。

进一步,相邻两个上述子浮体的侧壁上分别一体成型设有相互对应的一对连接耳,一对上述连接耳之间通过固定件相互连接固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计简单、合理,便于子浮体之间的相互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植物扩散的人工浮床去掉种养容器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植物扩散的人工浮床中子浮体与种养容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浮体,2、种养容器,3、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11、子浮体,21、外网兜,22、内网兜,111、连接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止植物扩散的人工浮床包括浮体1和多个种养容器2;

上述浮体1水平设置,其上具有多个上下贯穿其的种养孔位;

多个上述种养容器2与多个上述种养孔位一一对应,并相互匹配;

上述种养容器2由上端均敞口的外网兜21和内网兜22组成;

上述外网兜21的上端由对应的上述种养孔位的下方伸入种养孔位内,并与对应的上述种养孔位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其下端延向下伸至上述浮体1的下方;

上述内网兜22下端伸入上述外网兜21内,其上端与对应的上述种养孔位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上述内网兜22的底部与上述外网兜21的底部及侧壁之间形成水产生长区;

上述内网兜22的网孔目数大于上述外网兜21的网孔目数。

使用前,可先将种养容器1布置于每个种养孔位处,然后将整个浮体放入水体,或将浮体1先放入水体,之后在每个种养孔位处布置种养容器2,但必须保证浮体上端高出水面高度至少0.5m,使用时,在内网兜22内可栽种如水葫芦、黑麦草、菱角等较矮的植株,不宜栽种较高的植株,防止植株倒伏,并且确保植物的种植密度不宜过大,若栽种的植物繁殖速度较快,可减小栽种密度,使其自我繁殖,内网兜22不仅可以固定植株,待植株充满内网兜22后,还可以迫使植株根系穿过内网兜22的网底向下生长,增加根系长度,增大根系上的微生物量;在外网兜21与内网兜22之间的水产生长区可以养殖鱼类,该外网兜21也可防止植物断掉的根系被水流冲走,防止植株的纵向扩散,待植株收割时,将内网兜22和外网兜21与浮体1分离,将两者从浮体1中脱出,并拖到岸上进行处置即可。

较佳的,上述种养孔位为圆孔,其内壁上端沿其周向等间距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连接件3,上述外网兜21的上端边缘处以及上述内网兜22的上端边缘处分别可拆卸的与每个上述第一连接件3连接,外网兜21和内网兜22的网兜口通过第一连接件3统一连接,使两者安装比较稳定,也利于后期与浮体1的快速分离。

较佳的,上述种养孔位的内壁下端沿其周向等间距间隔设有多个第二连接件4,上述第二连接件4分别可拆卸的与上述内网兜22的下端边缘处以及上述外网兜21的对应处连接,该设计使得内网兜22在两组连接件的连接下呈现绷紧的状态,利于在其内部大面积的种植植物,不会造成中部下坠的现象。

较佳的,上述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均为挂钩,每个上述第一连接件3的钩部均与上述上述外网兜21的上端边缘处以及上述内网兜22的上端边缘处可拆卸的挂接配合,每个上述第二连接件4的钩部均与上述内网兜22的下端边缘处以及上述外网兜21的对应处可拆卸的挂接配合,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的设计简单,与外网兜21和内网兜22的拆装比较快捷、方便。

较佳的,上述外网兜21和内网兜22均为柔性网兜,两者上端网兜口处分别穿设有用以调节其网兜口大小的收口绳,在植株收割时,通过收口绳分别将外网兜21和内网兜22的网兜口收缩,将其从浮体1的种养孔位中脱出,然后将两者拖到岸上进行处置,起到收集所栽种植物的作用,避免在处理过程中植物或植物根系及其他网兜内的物体由网兜口处溢出污染水体,并且能有效的打捞水产生长区的水产(鱼类等)。

较佳的,上述浮体1由多个子浮体11在水平面内相互可拆卸的拼接组成,每个上述子浮体11上均设有上下贯穿其的上述种养孔位,浮体1的分体式设计降低了生产的难度,并且子浮体11之间拆装比较方便、快捷,利于后期单个子浮体11损坏后的更换。

较佳的,上述子浮体11为内部中空并可充气的气囊,其充满气后为圆筒状结构,且中部形成上下贯穿其的上述种养孔位,其在水体中的悬浮性能较佳,能满足整个浮床的悬浮需求。

较佳的,相邻两个上述子浮体11的侧壁上分别一体成型设有相互对应的一对连接耳111,一对上述连接耳111之间通过固定件相互连接固定,该设计比较利于子浮体11之间的相互快速装配组合,使整个浮床结构牢固,不易解体。

上述固定件可以是绳索或者其他具有同等作用的结构或产品。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对所栽种的植物的横向和纵向(外网兜21和内网兜22的共同作用)生长控制,可避免所栽种的植物泛滥成灾。

2)通过网兜状收口的设计,可快速对植物进行收集,减少人力和资金的消耗。

3)植物处理效果较好,运输方便,能快速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