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膜温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1002发布日期:2019-01-15 22:16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膜温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室技术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层膜温室。



背景技术:

薄膜温室通常采用塑料薄膜作为覆盖材料,以及采用热镀锌钢质型材制造骨架,安装时需要压膜组件和压膜扣条型材共同完成,但是由于薄膜温室的薄膜老化等原因,薄膜需要定期更换的问题。同时,薄膜温室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种植对象不同以及功能不同,可分为单层薄膜温室和双层薄膜温室。

现有的双层膜温室的双层膜的安装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将一层膜安装在立柱的内侧,而另一层膜安装在立柱的外侧;另一种是将两层膜安装在立柱的外侧且对两层膜之间的空间充气。这两种结构在安装时压膜组件安装内膜不方便,容易导致膜压不紧,并且安装过程复杂成本高,容易造成膜的损坏,在更换内膜的时候费时费力。

因此,需要一种双层膜温室,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层膜温室,所述双层膜温室包括:

立柱;

内膜,所述内膜设置在所述立柱的外侧;

外膜,所述外膜设置在所述内膜的外侧,并与所述内膜间隔开;

安装装置,所述安装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立柱上,且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内压紧部,所述第一内压紧部包括卡槽和卡簧,所述卡簧设置在所述卡槽中,以用于压紧所述内膜;和

第一外压紧部,所述第一外压紧部位于所述第一内压紧部的外侧,所述第一外压紧部包括卡槽和卡簧,所述卡簧设置在所述卡槽中,以用于压紧所述外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层膜温室制造成本低,内膜设置在立柱的外侧,外膜设置在内膜的外侧并与内膜间隔开,设置在立柱上的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内压紧部和第一外压紧部,第一内压紧部用于压紧内膜,第一外压紧部用于压紧外膜,这样可以使得内膜和外膜均位于立柱的外侧,并使得外膜和内膜之间不需要充气即可具有间距,便于安装,不易损坏,保温性能好。

可选地,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布置的所述内膜,相邻的所述内膜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内压紧部,以用于压紧相邻的两个所述内膜。

可选地,还包括折弯件,所述折弯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安装装置通过所述折弯件与所述立柱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装置的材质为铝合金型材。

可选地,所述安装装置还包括:

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立柱的底部;和

第三支撑组件,所述第三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立柱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

第二内压紧部,所述第二内压紧部用于压紧所述内膜的底部;和

第二外压紧部,所述第二外压紧部用于压紧所述外膜的底部。

可选地,还包括密封条,所述密封条用于密封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和地面之间的空隙,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有开口朝下的凹槽,以用于与所述密封条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包括顶压紧部,所述顶压紧部用于压紧所述外膜和所述内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双层膜温室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局部放大图;和

图3为图1中的B部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立柱 111:立柱的外侧

120:内膜 121:第一内膜

122:第二内膜 130:外膜

140:安装装置 150:第一支撑组件

151:第一内压紧部 152:第一外压紧部

153:第一主体部 155:卡簧

156:卡槽 160:第二支撑组件

161:第二内压紧部 162:第二外压紧部

163:凹槽 164:密封条

165:密封条的本体部 166:密封条的延伸部

167:密封条的连接部 168:第二主体部

170:第三支撑组件 171:顶压紧部

172:支撑部 180:地面

190:第一折弯件 191:第一连接件

192:第二折弯件 193: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例,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双层膜温室,双层膜温室包括立柱110、内膜120、外膜130和安装装置140,内膜120设置在立柱110的外侧111,外膜130设置在内膜120的外侧且与内膜120间隔开,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双层温室的保温性能,也便于内膜120和外膜130的安装、更换和维修。

内膜120和外膜130均可以通过安装装置140连接至立柱110。具体地说,安装装置140包括第一支撑组件150、第二支撑组件160和第三支撑组件170,第一支撑组件150设置在立柱110上,结合图2可以看出,为了便于第一支撑组件150与内膜120和外膜130连接,第一支撑组件150包括第一内压紧部151、第一外压紧部152和第一主体部153,第一内压紧部151和第一外压紧部152均连接至第一主体部153。

如图2所示,第一主体部153可以自立柱110的外侧111朝向远离双层膜温室的中心的方向延伸,第一内压紧部151可以与第一主体部153靠近立柱110的部分连接。为了便于第一主体部153与立柱110连接,双层膜温室还包括有第一折弯件190和第一连接件191,第一折弯件190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立柱110的外侧111连接在一起,第一主体部153通过第一连接件191及第一折弯件190与立柱110连接在一起。第一主体部153可以设置有槽,以用于容纳第一连接件191的头部。

进一步地,第一内压紧部151可以用于压紧内膜120,双层膜温室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沿立柱110的高度方向布置的内膜120,相邻的内膜120之间通过第一支撑组件150的第一内压紧部151压紧。譬如,双层膜温室可以包括相邻的第一内膜121和第二内膜122,第一内膜121沿立柱110的高度方向布置在第二内膜122的上方。第一支撑组件150包括两个第一内压紧部151,两个第一内压紧部151也沿立柱110的高度方向布置,这样,位于上方的第一内压紧部151可以用于压紧第一内膜121的底部,位于下方的第一内压紧部151可以用于压紧第二内膜122的顶部。

第一外压紧部152与第一主体部153连接,具体地说,第一外压紧部152可以与第一主体部153远离立柱110的部分连接,第一外压紧部152可以设置在第一内压紧部151的外侧且压紧外膜130。这样,第一支撑组件150可以使得外膜130和内膜120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增强了双层膜温室的保温性能。优选地,外膜130和内膜120之间的间距可以为6cm~8cm,这样可以使得双层膜温室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第一支撑组件150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型材,其截面呈封闭形状,这样,既可以加强双层膜温室的保温性能,便于安装,又具有强度大重量轻和不易被腐蚀等特点。

同时,为了便于操作,第一内压紧部151和第一外压紧部152均可以包括卡槽和卡簧。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内压紧部151的卡簧设置在第一内压紧部151的卡槽中,以用于压紧位于第一内压紧部151的卡槽中的内膜120;第一外压紧部152的卡簧设置在第一外压紧部152的卡槽中,以用于压紧位于第一外压紧部152的卡槽中的外膜130。这样,卡槽和卡簧替换了现有的压膜组件,便于内膜120的更换和维修。

现以第一外压紧部152为例进行解释说明。如图2所示,卡槽156与第一主体部153连接,部分的外膜容置于卡槽156中,卡簧155设置在卡槽156中,卡簧155沿立柱110的高度方向的两端均可以与卡槽156相抵,这样可以压紧位于卡槽156中的外膜130。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双层膜温室可以包括一个外膜130,以增强双层膜温室的保温性能;当然,双层膜温室也可以包括多个外膜130,相邻的外膜130之间通过第一支撑组件150连接,从而使得外膜130上可以设置有窗户或门。内膜120和外膜130的更换比例可以为1:2,即第二次更换外膜130的时候再第一次更换内膜120即可,节约了成本。

为了使得内膜120和外膜130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如图3所示,立柱11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160,第二支撑组件160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型材,以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第二支撑组件160包括第二内压紧部161、第二外压紧部162和第二主体部168,第二内压紧部161和第二外压紧部162均连接至第二主体部168。第二主体部168可以自立柱110的外侧111朝向远离双层膜温室的中心的方向延伸,第二折弯件192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立柱110的外侧111连接在一起,第二主体部168通过第二连接件193及第二折弯件192与立柱110连接在一起。第二主体部168可以设置有槽,以用于容纳第二连接件193的头部。第二内压紧部161可以与第二主体部168靠近立柱110的部分连接,以用于压紧内膜120。第二外压紧部162可以与第二主体部168远离立柱110的部分连接,以用于压紧外膜130。

为了便于操作,第二内压紧部161和第二外压紧部162均可以包括卡槽和卡簧,第二内压紧部161的卡簧压紧位于第二内压紧部161的卡槽中的内膜120,第二外压紧部162的卡簧压紧位于第二外压紧部162的卡槽中的外膜130,卡簧和卡槽的压紧方式如上所述,此处将不再赘述。

为了保证双层膜温室的保温性和密封性,第二支撑组件160和地面180之间设置有密封条164,以用于密封第二支撑组件160和地面180之间的空隙。地面180可以由混凝土制成,为了保证可以密封第二支撑组件160和地面180之间不同高度的空隙,第二支撑组件160和地面180之间可以设置有多个密封条164。密封条164可以由三元乙丙橡胶制成,且构造为中空的管状,这样可以使得密封条164随空隙的高度不同而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便于装配至不同高度的空隙中,避免了密封条164与地面180之间的接触面过小而造成的密封条164的失效。

为了保证密封条164能够连接至第二支撑组件160并不易脱落,第二支撑组件160的第二主体部168还可以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凹槽163,凹槽163可以与密封条164连接。具体地说,凹槽163的口部设置有相对延伸的两个延伸段,两个延伸段之间具有空间。密封条164包括本体部165、延伸部166和连接部167,连接部167可以通过延伸部166与本体部165连接。本体部165用于密封第二支撑组件160和地面180之间的空隙。连接部167的截面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延伸部166可以穿过两个相对延伸的延伸段之间的空间,使得连接部167容置于凹槽163的空腔中。这样,连接部167沿立柱110的高度方向的投影位于凹槽163的两个相对延伸的延伸段之间的空间的外侧,从而使得密封条164与凹槽163连接在一起并且不容易脱落。当然,密封条164也可以设置在双层膜温室的屋顶的两侧开窗周围,既可以起到对开窗的固定作用,又起到密封作用。

现返回图1,为了使得内膜120和外膜130之间具有更好的密封性,立柱110的顶部设置有第三支撑组件170。第三支撑组件170可以包括顶压紧部171和支撑部172。支撑部17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U形,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72可以为天沟。顶压紧部171可以设置在支撑部172上,顶压紧部171可以包括卡槽和卡簧。外膜130和内膜120的顶部均可以设置在卡槽中,卡簧设置在卡槽中,以用于同时压紧外膜130和内膜1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层膜温室制造成本低,属于经济型和节能型的温室,内膜120设置在立柱110的外侧111,外膜130设置在内膜120的外侧并与内膜120间隔开;设置在立柱110上的第一支撑组件150包括第一内压紧部151和第一外压紧部152,第一内压紧部151用于压紧内膜120,第一外压紧部152用于压紧外膜130,这样可以使得内膜120和外膜130均位于立柱110的外侧111,并使得外膜130和内膜120之间不需要充气即可具有间距,便于安装,不易损坏,保温性能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层膜温室的顶部还可以采用尖顶,便于积雪下滑,提高了温室的抗雪载能力,减少了冷凝水的下滴,降低了双层膜温室的内部由于湿度过大而引发菌病的发生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层膜温室还可以采用全自动控制,双层膜温室的配套设备中还可以包括加热系统(例如热风机加热系统或者水暖加热系统)、外遮阳系统、内保温遮阳幕系统、微雾或水帘降温系统,CO2补充系统、补光系统及灌溉施肥系统和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等。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