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1003发布日期:2019-01-15 22:1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是指受热融化的材料由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型品的方法,通常将其应用在注塑模具中来生产产品。

现有通过注塑模具生产塑胶按键过程中模具同时出一模,一模出四件产品,产品左右按键对称,即,模具开合模一次产出2个左按键和2个右按键。如图1所示为所采用的其中一种模具结构示意图,通过采用旋转180°排位生产同产品的模腔成对角,其中,1和1’为左模腔,2和2’为右模腔,3为长方体形流道镶件。

在现有技术中,在生产完成左右按键后需人工挑拣,由于左右按键产品对称,人工挑拣区分易出现弄错弄混的情况。一旦左右按键混用,下一步的通过丝印工序对按键喷涂“+/-”符号(正常情况下,左按键产品丝印“-”,右按键产品丝印“+”;异常情况下,左键产品丝印“+”,右键产品丝印“-”,即标识混乱)后,将导致产品报废,无法使用。

可见,现有注塑模具生产的左右按键需要人工挑拣,辨识度低,错误率高,即现有注塑模具针对左右按键的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用于解决现有注塑模具针对左右按键的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

主体;

圆柱形的流道镶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预设位置处,所述流道镶件包括沿中心轴线方向设置的能够容置转动结构的孔状结构,和与所述孔状结构连通,且设置在所述流道镶件的远离所述主体的第一端的用于流出胶料的出胶口;

第一模腔组合,设置在与所述预设位置相距第一距离值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模腔组合包括四个模腔,其中,通过所述转动结构插入所述孔状结构,并旋转所述流道镶件,将所述出胶口调整至与所述第一模腔组合的第一入胶口连通,若所述胶料由所述出胶口经所述第一入胶口流入所述第一模腔组合,则通过所述第一模腔组合生产第一按键;

第二模腔组合,与所述第一模腔组合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模腔组合包括四个模腔,其中,通过所述转动结构插入所述孔状结构,并旋转所述流道镶件,将所述出胶口调整至与所述第二模腔组合的第二入胶口连通,若所述胶料由所述出胶口经所述第二入胶口流入所述第二模腔组合,则通过所述第二模腔组合生产与所述第一按键不同的第二按键,所述第一按键与所述第二按键呈镜像对称。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插入圆柱形流道镶件的孔状结构的转动结构,调节所述流道镶件的出胶口的朝向,在将所述出胶口调整至与第一模腔组合的第一入胶口连通时,胶料由所述出胶口经所述第一入胶口流入所述第一模腔组合,则通过所述第一模腔组合生产第一按键。在将所述出胶口调整至与第二模腔组合的第二入胶口连通时,所述胶料由所述出胶口经所述第二入胶口流入所述第二模腔组合,则通过所述第二模腔组合生产与所述第一按键呈镜像对称的第二按键。也就是说,通过插入圆柱形流道镶件的孔状结构的转动结构,调节所述流道镶件的出胶口的朝向,能够控制左右按键的生产状态,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要么全为左按键,要么全为右按键,从而无需人工挑拣,避免了丝印工序“+/-”符号异常,提高了注塑模具针对左右按键的生产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模腔组合中的四个模腔与所述第二模腔组合中的四个模腔相对所述流道镶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模腔组合中的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入胶口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模腔组合中的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入胶口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其中,若所述第一模腔相对所述第二模腔平移第二距离值,则所述第一模腔与所述第二模腔重合,若所述第三模腔相对所述第四模腔平移第三距离值,则所述第三模腔与所述第四模腔重合,若所述第一模腔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则所述第一模腔与所述第三模腔重合,若所述第二模腔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则所述第二模腔与所述第四模腔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将设置在所述流道镶件同一侧的第一模腔组合中的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设置在所述第一模腔组合的所述第一入胶口的第一侧,将所述第一模腔组合中的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入胶口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一模腔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与所述第三模腔重合,所述第二模腔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与所述第四模腔重合,即,所述第一模腔与所述第三模腔互为旋转关系。若所述第一模腔相对所述第二模腔平移第二距离值,则所述第一模腔与所述第二模腔重合,若所述第三模腔相对所述第四模腔平移第三距离值,则所述第三模腔与所述第四模腔重合,即所述第一模腔与所述第二模腔互为平移关系,所述第三模腔与所述第四模腔互为平移关系,如此排布所述第一模腔组合中的每个模腔,保证了通过所述第一模腔组合生产出的产品为同一按键。基于同样的原理,针对与所述第一模腔组合中的四个模腔相对所述流道镶件对称设置的第二模腔组合中的四个模腔进行镜反排位,从而保证了通过所述第二模腔组合生产出的产品为同一产品,且与通过所述第一模腔组合生产出的按键呈镜像对称。

可选地,所述转动结构为六角扳手。

可选地,所述流道镶件的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胶料溢出的封胶面。

可选地,所述注塑模具包括轴芯,所述轴芯设置在所述预设位置处,通过所述孔状结构将所述流道镶件套设在所述轴芯上,以使所述转动结构插入所述孔状结构时,所述流道镶件能够绕所述轴芯旋转。

可选地,若所述出胶口与所述第一模腔组合的所述第一入胶口连通,通过所述转动结构插入所述孔状结构,将所述流道镶件绕所述轴芯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则所述出胶口与所述第二模腔组合的所述第二入胶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流道镶件的靠近所述主体的第二端,通过至少一组固定结构与所述主体固定连接,每组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相对所述轴芯对称设置。

可选地,每个固定结构为波珠螺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现有注塑模具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中的流道镶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用于解决现有注塑模具针对左右按键的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请参考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主体10;

圆柱形的流道镶件20,设置在主体10的预设位置处,其中,所述预设位置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所选择确定的位置。流道镶件20包括沿中心轴线方向设置的能够容置转动结构50的孔状结构201,和与孔状结构201连通,且设置在流道镶件20的远离主体10的第一端的用于流出胶料的出胶口202;

第一模腔组合30,设置在与所述预设位置相距第一距离值的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值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所设置的固定距离值,比如,5cm。第一模腔组合30包括四个模腔,其中,通过转动结构50插入孔状结构201,并旋转流道镶件20,将出胶口202调整至与第一模腔组合30的第一入胶口连通,若所述胶料由出胶口202经所述第一入胶口流入第一模腔组合30,则通过第一模腔组合30生产第一按键;

第二模腔组合40,与第一模腔组合30对称设置,第二模腔组合40包括四个模腔,其中,通过转动结构50插入孔状结构201,并旋转流道镶件20,将出胶口202调整至与第二模腔组合40的第二入胶口连通,若所述胶料由出胶口202经所述第二入胶口流入第二模腔组合40,则通过第二模腔组合40生产与所述第一按键不同的第二按键,所述第一按键与所述第二按键呈镜像对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按键为左按键时,所述第二按键为与左按键对称的右按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插入圆柱形的流道镶件20的孔状结构201的转动结构,将出胶口202调整至与第一模腔组合30的第一入胶口连通时,胶料由出胶口202经所述第一入胶口流入第一模腔组合30,则通过第一模腔组合30生产第一按键。还可以通过转动结构将出胶口202调整至与第二模腔组合40的第二入胶口连通时,所述胶料由出胶口202经所述第二入胶口流入第二模腔组合40,则通过第二模腔组合40生产与所述第一按键呈镜像对称的第二按键。也就是说,通过插入圆柱形流道镶件20的孔状结构201的转动结构,调节流道镶件20的出胶口202的朝向,能够控制左右按键的生产状态,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要么全为左按键,要么全为右按键,从而无需人工挑拣,避免了丝印工序“+/-”符号异常,提高了注塑模具针对左右按键的生产效率。

如图3所示为圆柱形的流道镶件20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流道镶件20呈圆柱形,所以,在流道镶件20旋转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周边零件对流道镶件20的干扰。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模腔组合30中的四个模腔与第二模腔组合40中的四个模腔相对流道镶件20对称设置,第一模腔组合30中的第一模腔301和第二模腔302设置在所述第一入胶口的第一侧,第一模腔组合30中的第三模腔303和第四模腔304设置在所述第一入胶口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其中,若第一模腔301相对第二模腔302平移第二距离值,则第一模腔301与第二模腔302重合,若第三模腔303相对第四模腔304平移第三距离值,则第三模腔303与第四模腔304重合,若第一模腔301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则第一模腔301与第三模腔303重合,若第二模腔302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则第二模腔302与第四模腔304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将设置在流道镶件20同一侧的第一模腔组合30中的第一模腔301和第二模腔302,设置在第一模腔组合30的所述第一入胶口的第一侧,将第一模腔组合30中的第三模腔303和第四模腔304设置在所述第一入胶口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第一模腔301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与第三模腔303重合,第二模腔302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与第四模腔304重合,即,第一模腔301与第三模腔303互为旋转关系。若第一模腔301相对第二模腔302平移第二距离值,则第一模腔301与第二模腔302重合,若第三模腔303相对第四模腔304平移第三距离值,则第三模腔303与第四模腔304重合,即第一模腔301与第二模腔302互为平移关系,第三模腔303与第四模腔304互为平移关系,如此排布第一模腔组合30中的每个模腔,保证了通过第一模腔组合30生产出的产品为同一按键。基于同样的原理,针对与第一模腔组合30中的四个模腔相对流道镶件20对称设置的第二模腔组合40中的四个模腔进行镜反排位,从而保证了通过第二模腔组合40生产出的产品为同一产品,且与通过第一模腔组合30生产出的按键呈镜像对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转动结构对流道镶件20的有效控制,转动结构具体可以是六角扳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所述胶料在通过流道镶件20的出胶口202从流道镶件20中溢出,流道镶件20的远离主体10的第一端(比如流道镶件20的顶面)设置封胶面,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注塑模具的使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流道镶件20相对主体10上的模腔组合能够旋转,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轴芯,所述轴芯设置在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处,通过孔状结构201将流道镶件20套设在所述轴芯上,以使转动结构50插入孔状结构201时,流道镶件20能够绕所述轴芯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出胶口202与第一模腔组合30的所述第一入胶口连通,通过转动结构插入孔状结构201,将流道镶件20绕所述轴芯相对所述第一入胶口旋转180°,则出胶口202与第二模腔组合40的所述第二入胶口连通。也就是说,可以直接在机上调整流道镶件20的出胶口202的朝向,从而实现对所述注塑模具的产品生产状态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将流道镶件20固定在主体10的所述预设位置所述流道镶件20的靠近主体10的第二端(比如,流道镶件20的底部),通过至少一组固定结构与主体10固定连接,每组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结构501和第二固定结构502,其中,第一固定结构501与第二固定结构502相对所述轴芯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个固定结构为波珠螺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波珠螺丝顶部球形有一定空间可自由上下活动(预压伸缩),波珠螺丝装配在流道镶件20的底部,用来固定流道镶件20。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波珠螺丝压缩距离越大受力越大,当被压缩到一定位置时所受力足以保证生产过程中流道镶件20不发生转动,在该情况下,流道镶件20处于固定模式;当需要改变流道镶件20的出胶口202的方向时人工使用六角扳手工具,基于杠杆原理,再次将波珠螺丝下压,从而实现了对出胶口202的方向的调整。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习惯来选用与波珠螺丝不同的固定结构来将流道镶件20固定在主体10上,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