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吸浮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1525发布日期:2018-12-07 21:59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吸浮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渔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磁吸浮漂。



背景技术:

常规的浮漂主要包括漂尾、漂体和漂脚,漂尾上设有漂目以用于观察浮漂在水中的状态;在使用时,漂脚插在漂座上,漂座下方连接有钓线、钓钩、太空豆和铅坠,适当调节铅坠的重量,使得漂尾露在水面上,露出一定的漂目数。由于漂尾、漂体和漂脚三者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当鱼吃饵动作轻时需要克服漂体较大的浮力阻力才能带动漂尾动作,不便于观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磁吸浮漂,解决了由于漂尾、漂体和漂脚三者固定连接在一起而带来的上述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磁吸浮漂,包括漂体,在漂体内同轴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中心通道,在中心通道内上下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上部为漂尾,滑杆的下部为漂脚,在漂尾上设有漂目,在漂体与滑杆之间设有相互磁性连接的磁性套件,漂体与滑杆之间通过磁性套件的磁性吸引力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杆与中心通道内壁间隙配合。

优选的,在滑杆上固定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位于漂体上方或者位于中心通道内;当限位件位于漂体上方时,限位件的外径大于中心通道的内径;当限位件位于中心通道内时,限位件包括固定在滑杆上的环形套,在环形套上绕周向均匀设有三个连接爪,所述连接爪的末端与中心通道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磁性套件包括上磁性环和下磁性环,所述下磁性环为铁质螺母,所述上磁性环同轴嵌装在漂体内,滑杆穿过上磁性环的中心孔,上磁性环的中心孔内径小于中心通道内径;在位于漂体下方的滑杆上设有外螺纹段,外螺纹段的直径大于上磁性环中心孔内径,铁质螺母螺纹连接在螺纹段上。

优选的,所述磁性套件包括上磁性环和下磁性环,所述下磁性环为铁质螺母,所述上磁性环同轴嵌装在漂体内,滑杆穿过上磁性环的中心孔,上磁性环的中心孔内径小于中心通道内径;在位于漂体下方的滑杆上套设有塑料套管,塑料套管的外径大于上磁性环中心孔内径,在塑料套管上设有外螺纹段,铁质螺母螺纹连接在螺纹段上。

优选的,所述磁性套件包括上磁性环和下磁性环,所述上磁性环同轴嵌装在漂体内,下磁性环固定在滑杆上,且下磁性环套设在上磁性环中心孔内,下磁性环在上磁性环中心孔内上下滑动磁性连接。

优选的,在漂体上设有连接线,在连接线的末端连接有滑环,钓线穿过滑环设置。

优选的,在漂体上方的滑杆上设有胶套,在胶套上引出连接线,在连接线端部连接有插头,在钓线上设有两个漂座,插头和漂脚分别插接在两个漂座上。

优选的,在漂体上方的滑杆上设有胶套,所述滑杆内为中空腔,钓线从漂脚底部穿过漂脚、钓线从胶套穿出设置,在漂体下方的钓线上设有太空豆。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漂体、滑杆分离式设置,以两者之间磁力大小的调节,实现了当有鱼吃饵时快速出现黑漂的目的,动作灵敏,便于观察;

(2)通过将鱼竿拉线设置的改变,即具体实施例2和3的结构,实现了起钓后,漂体和滑杆自动恢复原状的目的,从而下次就可以直接使用,从而避免了每次手动调整的繁琐,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3)具体实施例4中套管的设置,使得滑杆、套管的制造都比较容易,只要套装在一起即可,从而结构紧凑,装配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5)本浮漂适于标准化生产,这样各个部件重量比例关系已确定,生产后可省去调节磁吸力大小的螺纹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磁性套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磁吸浮漂,包括漂体6,在漂体6内同轴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中心通道5,在中心通道5内上下滑动连接有滑杆4,所述滑杆4的上部为漂尾2,滑杆4的下部为漂脚10,在漂尾2上设有漂目1,在漂体6与滑杆4之间设有相互磁性连接的磁性套件,漂体6与滑杆4之间通过磁性套件的磁性吸引力相连接。

当滑杆4在中心通道5内上下滑动的过程中,为了减小中心通道5内水对滑杆4的阻力和影响,所述滑杆4与中心通道5内壁间隙配合。进一步,在滑杆4上固定有限位件3,所述限位件3位于漂体6上方或者位于中心通道5内;当限位件3位于漂体6上方时,限位件3的外径大于中心通道5的内径;当限位件位3于中心通道5内时,限位件3包括固定在滑杆4上的环形套,在环形套上绕周向均匀设有三个连接爪,所述连接爪的末端与中心通道5内壁滑动配合,从而保证了滑杆4在上下滑动过程中,中心通道5内的水能够穿过限位件3。

所述磁性套件包括上磁性环12和下磁性环8,所述下磁性环8为铁质螺母,所述上磁性环12同轴嵌装在漂体6内,滑杆4穿过上磁性环12的中心孔,上磁性环12的中心孔内径小于中心通道5内径;在位于漂体6下方的滑杆4上设有外螺纹段9,外螺纹段9的直径大于上磁性环12中心孔内径,铁质螺母螺纹连接在螺纹段9上,通过旋转下磁性环8来改变上磁性环12与下磁性环8之间的距离,来改变两者之间的磁性吸引力的大小。

在使用时,将漂脚10插接在漂座11上,漂座11连接在钓线13上,钓线13上设有铅坠14和鱼钩15,旋转下磁性环8,调节上磁性环12和下磁性环8之间的距离,让滑杆4与漂体6之间的磁吸力与滑杆4及滑杆4上附带部件的总重力基本相平衡,即让滑杆4与漂体6之间保持较小的作用力即可,当有鱼咬鱼钩15时,即使动作较轻,打破磁吸力平衡,也会很容易地带动滑杆4快速向下移动而而出现黑漂,当限位件3滑动到上磁性环12时被阻挡从而阻止了漂体6从滑杆上脱落,下次使用时手动将上磁性环12和下磁性环8靠近相吸引即可;或者向上用力快速提起钓线13,滑杆4快速向上运动,而漂体6在水中受阻不能很快向上,这样快速提杆,解决了将上磁性环12和下磁性环8靠近相吸引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将漂尾的质量设置成大于漂脚的质量,这样抛竿入水后,漂体在浮力作用下漂浮在水面上,刚开始漂脚在水面上,漂尾在水面下向下运动带动滑杆向漂体靠近而磁性吸引在一起,最后在钓线、钓钩、太空豆和铅坠等作用下,漂尾在水面上方,漂脚在水下而处于正常钓鱼状态。

具体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具体实施例1中,在起钓后,漂体6是向漂尾2方向滑动的,下次使用时还得手动将漂体6滑动到原位置,操作有点繁琐,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具体实施例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漂体6上设有连接线16,在连接线16的末端连接有滑环17,钓线13穿过滑环17设置,这样当有鱼咬鱼钩15时,滑杆会带着钓线13一起向下运动,当起钓时,鱼竿带着钓线13、滑杆一起快速向上运动,钓线13拉动滑环17及连接线16上的漂体6快速回位,从而使得漂体6重新恢复到滑杆4上的原位而与滑杆4之间磁性连接,下次可以直接使用。

具体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与具体实施例2不同的是,采用双漂座形式,在漂体6上方的滑杆4上设有胶套23,在胶套23引出连接线,在连接线端部连接有插头,在钓线13上设有下漂座11和上漂座24,使用时,直接将插头插接在上漂座24上,漂脚插接在下漂座11上即可,操作简单便捷;相当于起到了图2中滑环17和接线16的作用,使得漂体6重新恢复到滑杆4上的原位而与滑杆4之间磁性连接,下次可以直接使用。

具体实施例4:

如图4所示,与具体实施例2不同的是,在漂体6上方的滑杆4上设有胶套23,所述滑杆4内为中空腔,钓线13从漂脚10底部穿过漂脚10、钓线13从胶套23穿出设置,在漂体6下方和上方的钓线13上均设有太空豆19;这样当有鱼咬鱼钩15时,在滑杆4和钓线13一起向下运动,当起钓时,在太空豆19的作用下,鱼竿带着钓线13、滑杆4一起快速向上运动,由于漂体6受到水的阻力较大,从而使得漂体6重新恢复到滑杆4上的原位而与滑杆4之间磁性连接,下次可以直接使用。

具体实施例5:

如图5所示,为了装配简单、制造容易,在具体实施例1至3中还可以省去位于漂体6下方的滑杆4上的外螺纹段9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套管20,套管20是套设在滑杆4上的,套管20的外径大于上磁性环12中心孔的直径,在套管20上设有外螺纹段,下磁性环8螺纹连接在外螺纹段上,下磁性环8为铁质的螺母,这样滑杆、套管的制造都比较容易,只要套装在一起即可,从而结构紧凑,装配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如图6所示,除了通过改变距离来实现上磁性环12与下磁性环8之间的磁性吸引力大小,还可以通过改变吸引面积的方式, 所述磁性套件包括外短管22和内短管21,所述外短管22同轴嵌装在漂体6内,内短管21位于外短管22内滑动连接,内短管21套装固定在滑杆4上,其中外短管22和内短管21一个为磁铁,另一个为铁件或磁铁,这样通过滑杆4上下移动即可很方便地改变外短管22和内短管21之间的接触连接,即可快速改变外短管22和内短管21之间的磁性吸引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