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一体的水产养殖专用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6683发布日期:2019-02-12 21:09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一体的水产养殖专用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养殖专用场,具体是一种生态一体的水产养殖专用场。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

现有的水产养殖专用场在相对封闭的水体内,无法保持其生态平衡,此外,现有的水产养殖专用场操作繁琐,不易控制且成本高昂。

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生态一体的水产养殖专用场,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一体的水产养殖专用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一体的水产养殖专用场,包括池塘主体、水流驱动器和承重膜板,所述池塘主体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水流驱动器,所述水流驱动器漂浮设置在池塘主体内的水面,所述池塘主体的底部设有承重膜板,所述承重膜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池塘主体中,并且在池塘主体的底部均匀铺设有底泥,所述池塘主体底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沙泥混合框板,两个所述沙泥混合框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在池塘主体中,且两个沙泥混合框板均呈“长方形”状,并且两个沙泥混合框板上端的中部均设有开孔,同时两个沙泥混合框板的上端均保持水平对正,两个所述沙泥混合框板的下端分别设有筛网,两个所述筛网均固定连接在沙泥混合框板中,所述池塘主体底部的中端设有养殖辅助器,所述养殖辅助器固定连接在池塘主体中,且养殖辅助器位于左右两端沙泥混合框板的之间,并且养殖辅助器上下两端的高度高于左右两端沙泥混合框板零点五米,同时养殖辅助器呈“长方形”状,所述池塘主体的上端设有两个收集框,两个所述收集框均漂浮设置在池塘主体内的水面,同时两个收集框的内部装有摄食养殖品种的尸体和食物残饵,并且两个收集框的一侧均设有大小一致的开孔,此外在池塘主体的底泥中均匀种植有绿植,同时所述绿植的高度高过池塘主体,所述承重膜板内部的底端均匀分布有调节水质模块,所述调节水质模块均固定连接在承重膜板中,并且调节水质模块的上端均平行对正,所述承重膜板内部的中端设有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两个所述防控病原体模块均固定连接在承重膜板中,并且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的上端边缘均平行对正,且调节水质模块均位于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的下端,所述养殖辅助器内部的上端设有水泵板,所述水泵板固定连接在养殖辅助器中,所述养殖辅助器内部底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增氧机,两个所述增氧机的底部均固定连接在养殖辅助器中,并且两个增氧机的上端分别设有两根连接软管,且两个增氧机均通过该连接软管与水泵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防控病原体模块均呈“长方形”状,且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上下两端的高度均为一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水质模块均呈“弧形”状,且调节水质模块均采用玻璃材质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增氧机均呈“弧形”状,且两个增氧机的上端均保持平行对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增氧机均采用金属加塑料的材质制成,且两个增氧机的一侧相隔六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生态一体的水产养殖专用场,在承重膜板内部的中端设有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由于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均呈“长方形”状,且由于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上下两端的高度均为一米,因此当本设备在使用时,由于该防控病原体模块具有的保持水体内部水资源品质的洁净性,在实际使用时通过防控病原体模块和调节水质模块的配合使用,且由于该调节水质模块具有可与外界环境交换、有可调整的内在环境和可独立运行的特点,使防控病原体模块和调节水质模块可在相对封闭的水体内,模拟自然水域生态的循环,全时段、全方位调控养殖池塘的生态,保持其生态平衡,解决了以往的水产养殖专用场在相对封闭的水体内,无法保持其生态平衡的不足,增强了本设备水产养殖的有效性,同时,在养殖辅助器内部底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增氧机,当本设备在使用时,由于两个增氧机均呈“弧形”状,且由于两个增氧机的上端均保持平行对正,并且由于两个增氧机均采用金属加塑料的材质制成,同时由于两个增氧机的一侧相隔六米,且由于增氧机具有增加氧气的功能,使得增氧机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持续不断的为池塘主体内的封闭水体输出氧气,而保证池塘主体内的氧气供应顺畅,并且由于两个收集框的内部装有摄食养殖品种的尸体和食物残饵,且由于两个收集框的一侧均设有大小一致的开孔,使得食物残饵可以自由下落到水中,同时由于在池塘主体的底泥中均匀种植有绿植,保证了本养殖场的经济性,解决了以往的水产养殖专用场操作繁琐,不易控制且成本高昂的不足。

综上所述,整个装置实用性高,且具备可控的生态调节功能,可靠性强,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承重膜板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养殖辅助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池塘主体;2-水流驱动器;3-承重膜板;301-调节水质模块;302-防控病原体模块;4-沙泥混合框板;5-筛网;6-养殖辅助器;601-增氧机;602-水泵板;7-收集框;8-绿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生态一体的水产养殖专用场,包括池塘主体1、水流驱动器2和承重膜板3,池塘主体1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水流驱动器2,水流驱动器2漂浮设置在池塘主体1内的水面,池塘主体1的底部设有承重膜板3,承重膜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池塘主体1中,并且在池塘主体1的底部均匀铺设有底泥,池塘主体1底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沙泥混合框板4,两个沙泥混合框板4的底部均固定连接在池塘主体1中,且两个沙泥混合框板4均呈“长方形”状,并且两个沙泥混合框板4上端的中部均设有开孔,同时两个沙泥混合框板4的上端均保持水平对正,两个沙泥混合框板4的下端分别设有筛网5,两个筛网5均固定连接在沙泥混合框板4中,池塘主体1底部的中端设有养殖辅助器6,养殖辅助器6固定连接在池塘主体1中,且养殖辅助器6位于左右两端沙泥混合框板4的之间,并且养殖辅助器6上下两端的高度高于左右两端沙泥混合框板4零点五米,同时养殖辅助器6呈“长方形”状,池塘主体1的上端设有两个收集框7,两个收集框7均漂浮设置在池塘主体1内的水面,同时两个收集框7的内部装有摄食养殖品种的尸体和食物残饵,并且两个收集框7的一侧均设有大小一致的开孔,此外在池塘主体1的底泥中均匀种植有绿植8,同时绿植8的高度高过池塘主体1,承重膜板3内部的底端均匀分布有调节水质模块301,调节水质模块301均固定连接在承重膜板3中,并且调节水质模块301的上端均平行对正,承重膜板3内部的中端设有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302,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302均固定连接在承重膜板3中,并且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302的上端边缘均平行对正,且调节水质模块301均位于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302的下端,养殖辅助器6内部的上端设有水泵板602,水泵板602固定连接在养殖辅助器6中,养殖辅助器6内部底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增氧机601,两个增氧机601的底部均固定连接在养殖辅助器6中,并且两个增氧机601的上端分别设有两根连接软管,且两个增氧机601均通过该连接软管与水泵板602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302均呈“长方形”状,且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302上下两端的高度均为一米,通过防控病原体模块302解决了以往的水产养殖专用场在相对封闭的水体内,无法保持其生态平衡的不足,增强了本设备水产养殖的有效性。

进一步的,调节水质模块301均呈“弧形”状,且调节水质模块301均采用玻璃材质制成,通过调节水质模块301辅助性增强了控病原体模块302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两个增氧机601均呈“弧形”状,且两个增氧机601的上端均保持平行对正,通过增氧机601保证了本养殖场的经济性,解决了以往的水产养殖专用场操作繁琐,不易控制且成本高昂的不足。

进一步的,两个增氧机601均采用金属加塑料的材质制成,且两个增氧机601的一侧相隔六米,通过增氧机601可以实时不断地为池塘主体1内的水体提供均衡的氧气。

工作原理,首先,在使用本设备时,由于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302均呈“长方形”状,且由于两个防控病原体模块302上下两端的高度均为一米,因此当本设备在使用时,由于该防控病原体模块302具有的保持水体内部水资源品质的洁净性,在实际使用时通过防控病原体模块302和调节水质模块301的配合使用,且由于该调节水质模块301具有可与外界环境交换、有可调整的内在环境和可独立运行的特点,使防控病原体模块302和调节水质模块301可在相对封闭的水体内,模拟自然水域生态的循环,全时段、全方位调控养殖池塘的生态,保持其生态平衡,解决了以往的水产养殖专用场在相对封闭的水体内,无法保持其生态平衡的不足,增强了本设备水产养殖的有效性。

该种生态一体的水产养殖专用场,还包括用于对水流驱动器2、调节水质模块301和养殖辅助器6进行控制的控制器,具体型号和连接结构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