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田的成型开沟深施肥覆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1975发布日期:2018-12-21 18:52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水田的成型开沟深施肥覆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器具,具体来说,用于水田的成型开沟深施肥覆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水稻插秧开侧肥沟覆土装置,一般会采用浮板,浮板与插秧机连接,施肥装置和开肥沟装置一般都直接固定在浮板上,利用插秧机作为动力,实施开肥沟与施肥动作。

首先,由于施肥装置与开肥沟装置直接固定在浮板上,导致施肥侧位偏移量的调节十分不方便,一般需要对于不同的施肥侧位移偏移量设置准备多个装置,而且,由于施肥装置固定在浮板上,导致对于施肥装置的体积要求较高,施肥装置若体积稍大,则会导致整个装置无法工作,例如,如图6所示,间隔施肥的施肥装置体积较大,现有技术中的装置一般就无法使用;

第二,现有的水稻插秧开肥沟装置的施肥深度调节也很麻烦,针对不同的施肥深度,一般也需要准备多个不同水稻插秧开肥沟装置,导致装置的利用率较低。

第三,现有的水田的成型开沟施肥,由于水田内的水较多,肥料容易发生水面飘移,导致开肥沟施肥的效果大大降低。

第四,现有的用于开肥沟的开肥沟装置,防泥水回流的效果较差,泥水回流导致开沟变浅,往往开沟装置需要设计为大于目标开沟深度较多深度设计,而且随着不同的土壤情况,开沟深度的一致性较差,导致开沟深度不精确,与期望值差距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的水稻插秧开肥沟装置,施肥侧位偏移量的调节十分不方便,一般需要对于不同的施肥侧位移偏移量设置准备多个装置;对于施肥装置的体积要求较高,施肥装置若体积稍大,则会导致整个装置无法工作;针对不同的施肥深度,一般也需要准备多个不同水稻插秧开肥沟装置,导致装置的利用率较低;由于水田内的水较多,肥料容易发生水面飘移,导致开肥沟施肥的效果大大降低;肥沟防泥水回流的效果较差,往往开沟装置需要设计为大于目标开沟深度较多宽度设计,而且随着不同的土壤情况,开沟深度的一致性较差,导致开沟深度不精确,与期望值差距较大。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水田的成型开沟深施肥覆土装置,包括浮板1、一对连接板2、一对开侧肥沟装置3、一对覆土板4、一对开水沟装置6;所述连接板2呈T形状,连接板的第一端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组固定孔与第二组固定孔,连接板的第二端具有第三组固定孔;所述第一组固定孔用于与浮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组固定孔沿侧偏移方向具有多个能够与开侧肥沟装置3连接的孔位;所述第三组固定孔具有与覆土板4连接的孔位;开水沟连接装置5焊接在连接板2上,开水沟装置6由至少一个U形螺栓固定在开水沟连接装置5上,开水沟装置6位于开侧肥沟装置3外侧的前方。

进一步的,所述开水沟连接装置5呈L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开水沟装置6和开侧肥沟装置3的尾部均具有尾翼11,用于防止泥水回流破坏沟型,减小目标沟型与实际沟型之间的宽度差异。

进一步的,所述开肥沟装置3包括橡胶管套7,一端连接下肥管8,另一端连接插秧机上的排肥管,下肥管8由螺栓紧固在开侧肥沟装置3上,深度调节装置9固定在连接板2上,并与开侧肥沟装置3固定,深度调节装置9为丝杠结构,旋转丝杠,能够迫使开侧肥沟装置3上下运动,从而调节开侧肥沟装置的深度。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螺杆10,固定螺杆10一端固定在开侧肥沟装置3上,另一端由螺母抵在连接板上,防止开侧肥沟装置上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开水沟装置位于浮板侧前方,水稻插秧施肥作业时,同步进行开水沟、开肥沟、施肥、覆土作业。

2)开好的水沟在前,水流入水沟,避免水多时肥料水面漂移,同时实现水稻插秧时的干湿分离。

3)开水沟器和开肥沟器尾部有“尾翼”,可以防止泥水回流破坏沟型,实现沟型的稳定,达到稳定开沟深度和肥料施用深度的目的。

4)连接板结构和功能设计巧妙;

5)施肥位置可调:侧位偏移4~6cm(秧侧部),且调节方便;

6)通过旋转深度调节装置可以方便的对开侧肥沟装置进行施肥深度的调节,施肥深度5~10cm;

7)覆土位置自动随施肥位置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水田的成型开沟深施肥覆土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水田的成型开沟深施肥覆土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水田的成型开沟深施肥覆土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水田的成型开沟深施肥覆土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田间水稻插秧开侧沟覆土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深度调节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深度调节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深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图8中A-A向剖视图。

图10是开水沟连接装置示意图。

图11是连接板的主视图。

图12是连接板的左视图。

图13是连接板的俯视图。

图14是连接板的右视图。

图15是连接板的立体图。

图16是开水沟装置的示意图。

图17是开侧肥沟装置的立体图。

图18是开侧肥沟装置的主视图。

图中,1.浮板,2.连接板,3.开侧肥沟装置,4.覆土板,5.开水沟连接装置,6.开水沟装置,7.橡胶管套,8.下肥管,9.深度调节装置,10.固定螺杆,11.尾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18,一种用于水田的成型开沟深施肥覆土装置,包括浮板1、一对连接板2、一对开侧肥沟装置3、一对覆土板4、一对开水沟装置6;所述连接板2呈T形状,连接板的第一端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组固定孔与第二组固定孔,连接板的第二端具有第三组固定孔;所述第一组固定孔用于与浮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组固定孔沿侧偏移方向具有多个能够与开侧肥沟装置3连接的孔位;所述第三组固定孔具有与覆土板4连接的孔位;开水沟连接装置5焊接在连接板2上,开水沟装置6由至少一个U形螺栓固定在开水沟连接装置5上,开水沟装置6位于开侧肥沟装置3外侧的前方。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16,所述开水沟连接装置5呈L形结构。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16、17,所述开水沟装置6和开侧肥沟装置3的尾部均具有尾翼11,用于防止泥水回流破坏沟型,减小目标沟型与实际沟型之间的宽度差异。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18,所述开肥沟装置3包括橡胶管套7,一端连接下肥管8,另一端连接插秧机上的排肥管,下肥管8由螺栓紧固在开侧肥沟装置3上,深度调节装置9固定在连接板2上,并与开侧肥沟装置3固定,深度调节装置9为丝杠结构,旋转丝杠,能够迫使开侧肥沟装置3上下运动,从而调节开侧肥沟装置的深度。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8,还包括固定螺杆10,固定螺杆10一端固定在开侧肥沟装置3上,另一端由螺母抵在连接板上,防止开侧肥沟装置上翘。

开水沟装置6位于浮板1侧前方,水稻插秧施肥作业时,同步进行开水沟、开肥沟、施肥、覆土作业。开好的水沟在前,水流入水沟,避免水多时肥料水面漂移,同时实现水稻插秧时的干湿分离。开水沟器和开肥沟器尾部有“尾翼”,可以防止泥水回流破坏沟型,实现沟型的稳定,达到稳定开沟深度和肥料施用深度的目的。施肥位置可调:侧位偏移4~6cm(秧侧部)、施肥深度5~10cm;覆土位置随施肥位置进行调节。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