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池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8631发布日期:2019-01-08 20:59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池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渔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池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消费者对鱼类食品购买力的不断提高,需要在原有固定面积的池塘内养殖更多的鱼苗。为了解决鱼苗密度大而产生的缺氧问题,增氧机成为水产养殖不可或缺的设备。现有的增氧机增氧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鱼池增氧装置,用以增加水体溶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鱼池增氧装置,包括固定板和浮体,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浮体上,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驱动电机、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的内圈设置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端设置分别设置有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设置有第二传动轴和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上端设置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传动轴的上端设置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第二传动轴和第三传动轴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叶片;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池增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耳。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池增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叶片包括下底板和上叶片,所述上叶片设置在所述下底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池增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与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池增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进水管的下端设置有网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固定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设置有第二传动轴和第三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的上端设置有第三锥齿轮;第三传动轴的上端设置有第四锥齿轮;第二传动轴和第三传动轴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叶片;第一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啮合,第二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啮合,驱动电机驱动叶片转动,达到耕水、涌浪的目的,提高水体溶氧。叶片由下底板和上叶片组成,下底板进行耕水,上叶片进行涌浪和增氧,提高水体中溶氧。设置在固定板上的增压泵通过进水管将鱼池底部的水体抽至鱼池上部,使鱼池内的水体上下对流,溶氧均匀,水从出水管喷出后与空气接触,增加了溶氧。本实用新型可快速增加水体溶氧,可耕水、活水、保证水体增氧均匀、搅动充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板,2-浮体,3-驱动电机,4-第一支撑轴承,5-第二支撑轴承,6-第一皮带轮,7-第一传动轴,8-第一锥齿轮,9-第二锥齿轮,10-第二皮带轮,11-第一滚动轴承,12-第二滚动轴承,13-第二传动轴,14-第三传动轴,15-第三锥齿轮,16-第四锥齿轮,17-固定耳,18-下底板,19-上叶片,20-增压泵,21-进水管,22-出水管,23-网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鱼池增氧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板1和浮体2,固定板1设置在浮体2上,固定板1上设置有驱动电机3、第一支撑轴承4和第二支撑轴承5;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皮带轮6;第一支撑轴承4和第二支撑轴承5的内圈设置有第一传动轴7;第一传动轴7的两端设置分别设置有第一锥齿轮8和第二锥齿轮9,第一传动轴7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皮带轮10;第一皮带轮6和第二皮带轮10通过皮带连接;固定板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滚动轴承11和第二滚动轴承12设置有第二传动轴13和第三传动轴14;第二传动轴13的上端设置有第三锥齿轮15;第三传动轴14的上端设置有第四锥齿轮16;第二传动轴13和第三传动轴14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叶片;该叶片包括下底板18和上叶片19,上叶片19设置在下底板18上。第一锥齿轮8和第三锥齿轮15啮合,第二锥齿轮9和第四锥齿轮16啮合。在固定板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耳17。下底板18进行耕水,上叶片19进行涌浪和增氧,提高水体中溶氧。

在固定板1上设置有增压泵20,增压泵20与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连接。在进水管21的下端设置有网篮23。增压泵20将鱼池底部的水体抽至鱼池上部,使鱼池上下水对流,提高鱼池底部的水体溶氧。从出水管22喷出的水体进一步与空气接触,溶入氧气,提高了水体的溶氧。网篮23用于防止鱼被进水管21吸住,堵塞进水管21。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